摘 要:隨著互聯網+金融的高速發展,95后大學生消費需求日益旺盛直接促進了校園消費金融市場的發展。新興產物的出現必然會經歷摸索到規范化的過程,目前校園消費金融市場處于無機構監管、無行業標準、無準入門檻的欠規范狀態。文章通過對清遠地區三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展開調查,發現目前校園金融市場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嘗試提出有利于校園消費市場發展的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校園貸;消費;金融
一、校園金融消費市場背景
根據教育部公布數據顯示,我國現有三千多萬在校大學生,2016年我國大學生消費市場超過四千億,且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大學生群體的消費金融需求日益增長,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新型互聯網金融結構紛紛看準校園市場,推出各樣校園金融服務。校園消費金融服務指服務商專門針對年滿18周歲在校大學生提供的消費金融服務。目前校園金融供給機構成員主要有傳統電商平臺、消費金融公司、P2P貸款平臺(網貸平臺)、線下民間放貸機構、放貸人和商業銀行機構。根據易觀智庫發布的《中國校園消費金融市場專題研究報告2016》顯示,我國校園金融消費市場從2017年起進入高速發展期,校園消費金融平臺發展細分領域的創新模式,各模式逐漸獲得市場和用戶的廣泛認可。然而,目前校園金融市場仍處于無機構監管、無行業標準、無準入門檻的狀態。關于“校園貸”亂象橫生的報道頻頻見諸報章,導致校園金融行業呈畸形發展。
二、校園金融消費市場存在問題
本文對清遠地區三所高職院校展開問卷調查,通過調研發現大學生對校園金融的認識極少,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情況如下:
(一)校園貸需求大,普及程度高。95后大學生中超過65%的同學表示曾經有過借貸行為,金額從100元5000元不等,資金主要用于網上購買電子產品、虛擬網絡游戲及附加產品、服飾鞋子、旅游產品等。
(二)大學生中使用頻率最高的網貸平臺前五位分別是:螞蟻花唄、京東白條、趣分期、分期樂、愛學貸。
(三)學生理財意識薄弱,不在乎信用體系等情況嚴重。根據中國人民大學早前發布的《全國大學生信用認知調研報告》顯示,當前有近六成大學生缺乏信用知識,逾八成的大學生沒聽說過或不了解個人信用報告。95后大學生超前消費意識強,追趕時尚潮流,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有買的沖動,卻沒有考慮過自己的還款能力。而大學生收入單一,大部分學生的收入來自家長每個月資助的生活費及部分兼職勤工儉學得來的收入。當他們超前消費一筆資金無法償還時,會繼續在不同的平臺進行借貸,運用借來的資金去償還上一筆債務,如此反復惡性循環,就會容易陷入信用危機,有損社會經濟秩序。
(四)政府監管不力,缺乏相關法律保障。校園貸亂象橫生的主要案發點是金融機構利用學生不理性消費為切入點向學生拆借資金,收取高額利息,牟取暴利。校園貸的主要特點是門檻低,學生能輕易申請貸款,相關機構的審核機制不完善,沒有慎重考量學生的還款能力和風險指數就把錢借給學生,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整個過程政府都沒有監管到位。近年來,校園貸亂象橫生等相關問題引起政府的重視,積極采取措施提高校園貸準入門檻,規范行業準則,不良網貸平臺紛紛被打壓,但對于大學生過度借貸行為的限制效果并不明顯。
(五)學校和家長對學生的理財教育不重視,導致安全防范意識缺乏。調查對象中的大學生都是離家求學,大部分家長都是每個月固定生活費轉到學生的賬上,學生缺乏理財意識。學校方面集中在科學知識層面或財產人身安全教育,忽略學生因不理性消費導致信用危機的情況。
三、相關對策及建議
校園消費金融市場是互聯網金融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激活新興經濟市場起到積極的作用。大學生是龐大的消費群體且呈快速增長趨勢,并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全面禁止校園貸業務,而要健康發展新興行業。
(一) 完善法律體系,加強金融監管。中國銀監會、教育部、人社部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應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開發高校助學、培訓、消費、創業等金融產品,為大學生提供定制化、規范化的金融服務,合理設置信貸額度和利率。有關部門要規范存量平臺,對存量平臺進行全面清查,對于存在隱瞞費率等欺詐行為的平臺要嚴肅處理并加以取締,建立信息透明的交易平臺。提高校園貸平臺借貸雙方主體的準入門檻,要求平臺(借出方)必須對大學生(借入方)進行風險評估,明確雙方在平等條件下簽下借貸合同。逐步完善校園消費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規,對信貸主體雙方的法律行為提出相關要求和規定,讓信貸主體能有法可依,有據可循。雙方發生糾紛時,有法律作為有力的后盾,保障雙方的利益。
(二)運用大數據技術加強征信,建立大學生信用體系。
在2017年全國兩會上,政協委員翟美卿提出,缺乏信用約束體制及失信懲罰制度是大學生失信行為的根源,因此要加快建立大學生信用、誠信體系。由此可見,建立大學生信用體系刻不容緩。構建大學生信用體系可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積極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加強征信,目前一些創新型的金融科技企業已直接進入大數據征信領域,可參考美國一些較為成熟的信用審批公司,利用大數據技術為缺乏征信數據的人群進行信用評估服務,采集跟大學生信用情況相關的數據變量,根據學生在校期間的具體行為數據,利用大數據分析模型進行信用評估,也可通過整合多元化的數據利用大數據重構信用評估體系。二是建立大學生信用檔案,實現檔案信息全國互聯共享。首先建立在校大學生的個人信用檔案庫,設立信用評價模型。個人信用數據的輸入來自于學生在校期間的各種行為,如考試作弊、論文抄襲、故意拖欠學費等失信行為將會被記錄在信用檔案。建立失信行為評分制度,即記錄中無任何失信行為為滿分10分,發生過失信行為的分數依次遞減并把失信行為詳情體現在信用檔案中,同時綜合學生的整體素質和行為匯總得出一個風險指數。信用檔案中的數據作為學生走向社會,作為社會信用體系中的重要參考數據基礎。建立大學生信用體系還應注意對學生個人信息進行嚴格保密,保護學生個人隱私。
(三)加強大學生消費和理財觀念的培養,提高大學生信用意識。政府及相關金融機構可通過“金融知識進校園活動”等多種方式普及金融信用知識,由相關的專業人員向學生來講解借貸產品的種類和基本知識,提高學生的信用意識。學校可把個人理財常識等內容作為必修課進入課堂中,或者通過主題班會的形式向大學生傳遞正確的金融知識,培養學生正確的消費觀和理財觀,正確引導學生理性消費。大學生也應從自身做起,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理財觀,通過記賬合理分配個人收入,學會區分什么是必需品,消費前多問問自己“是否需要?是否值得?是否能力范圍之內?”切記跟風趕潮流盲目消費。最后應加強網絡信息安全,校園網過濾不良信息,降低學生跌入網貸陷阱的風險。
四、結語
大學生消費金融市場特點包括需求強烈,市場前景廣闊;易于培養,用戶忠誠度高;標準消費,易于企業管理;存在風險,風控要求高。校園信用消費能給學生帶來很多便利,帶動經濟發展,同時容易導致學生過度消費和債務危機。因此,應從多方面入手建立大學生信用體系,培養學生正確的消費觀和理財觀,正確引導學生合理使用校園金融產品理性消費。
參考文獻
[1] 葉蔚.創建大學生信用信息系統,推進個人信用體系建設[J].大學教育,2013(17):151-152.
[2] 王培懿.互聯網金融背景下校園貸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時代金融,2018(33):304.
[3] 揚子.不良“校園貸”暗藏5個“坑”.新浪網,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6-05-06/doc-ifxryahs0195427.shtml.
作者簡介:王佩玲(1988.12- ),女,廣東清遠人,清遠職業技術學院,輔導員,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金融學、創新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