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借助互聯網發展民俗藝術已成為常態,但是陜北說書在其困境之下艱難跋涉日益面對挑戰,一方面有限的國家扶持,另一方面演出的步步緊縮,困境中的陜北說書何去何從,該是我們重新思考審視的時刻。文章旨在從此路徑出發,從實證調研的角度出發探賾陜北說書的發展應對
關鍵詞:互聯網;陜北說書;現狀;應對
陜北,指陜西北部,行政區劃包括榆林和延安兩個地區。這里是中國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經過溝壑分割,留存下來的高原面構成了獨特的地貌類型,如塬、梁、峁、溝、洼等。陜北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祥地,經過人類數千年歷史的積淀,孕育形成了信天游、傘頭秧歌、說書、道情、酒曲等原生態民間文化藝術。從古至今,陜北說書多以師徒口耳相傳,內容上囊括了民間神話傳說、歷史人物歷史故事、陜北人民的日常生活、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以及近現代戰爭等許多方面;演出形式簡潔靈活,庭院村巷、田間地頭、街頭巷尾等等都可以成為陜北說書的演出舞臺;演出道具是我國傳統的民族樂器,起初一把琵琶或三弦,隨著陜北說書的發展開始融入更多的樂器。語言上本土化現象突出,通俗易懂。
至宋代通俗說唱統稱“淘真”,大抵說宋時,蓋汴京遺俗。說書在民間成熟而普及。
一、陜北說書的淵源
陜北說書歷史悠久,關于其淵源,目前還沒有發現地方志和其他歷史文獻有明確記載,學界都是通過相關藝術形式、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推測。據現有文獻,陜北說書源于西周,盛于唐宋,明清時期達到了較高藝術水平。
陜北最早的說書人,十有八九是瞎子或半瞎子,俗稱先生或書匠。說書是他們謀生的一種手段,被人視為下賤的營生,明眼人是不說書的,很長一個時期說書便成了瞎子的專利。他們為了養家糊口,不光說書,還兼搞算命、看病、安神、謝土、保鎖娃娃等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動,長期在外,由殘疾人或乞丐拖著瞎子,常年走村串戶,以說書為生。隨著時代的變化,明眼人也加入到瞎子說書的行列中來,給古老的陜北說書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陜北說書在形式上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由原來的一人說唱變為兩人對唱或多人走唱,所使用的樂器也不再是單一的曲項琵琶或三弦,二胡、板胡、笛子、揚琴等也參與其中,人數與樂器的改變更加拓寬了陜北說書的表現領域,同時也對書中人物的刻畫和環境、氣氛的渲染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陜北說書分為單人說書、雙人說書和多人群口說書三種,曲調也有九腔十八調之說,以平調為主,輔以歡音,苦音調、武調等調式,其音樂曲調的變化在整個說書的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故事情節的。
很長時間以來,陜北說書是盲人的專利權。老盲人教小盲人,師傅收徒,全由口授。師傅耐心地傳授,徒弟認真地記憶,一代又一代,就是這樣延續的。在舊社會,明眼人是不學說書的。一是因為不道德,不能奪了可憐的盲人的生意;二是恥于操這種行業,認為是下賤的,不高尚的營生。沒有有知識的明眼人的指導,全由既是目盲又是文盲的盲藝人在極其狹小的圈子里創新發展,遂使得這種民間藝術雖然是群眾極喜歡的一種民間藝術,可終歸得不到大力發展。陜北說書的唱詞通俗流暢,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曲調比較豐富,風格激揚粗獷,素有"九腔十八調"之稱,其中常用的有【單音調】、【雙音調】、【西涼調】、【山東腔】、【平調】、【哭調】、【對對調】、【武調】等。
陜北說書書詞的曲調很多。除了藝人們特有的開場白或特定的唱詞外,幾乎不加任何限制,可以由藝人任意發揮。好的民間藝人,在唱詞中大量引用陜北民歌、陜北道情、陜北秧歌劇、陜北碗碗腔,甚至秦腔、眉戶、蒲劇、晉劇、京劇的曲調,說得上是集各種唱腔于一爐,加以冶煉,然后形成一種別具一格的唱詞。陜北說書的傳統節目很多,其中代表性《花柳記》、《搖錢記》、《觀燈記》、《雕翎扇》、《金鐲玉環記》、《還魂記》、《觀燈記》、《興唐傳》、《汗衫記》等。從20世紀40年代起,陜甘寧邊區文協成立了說書組,由新文藝工作者林山等幫助韓起祥和其他藝人陸續編演了一些配合革命斗爭的新書目,如《劉巧團圓》、《王丕勤走南路》、《宜川大勝利》、《翻身記》、《我給毛主席說書》等。韓起祥、張俊功和曹伯炎就是發展變革過程中的代表人物,對豐富說書表演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張俊功(1932年—2008年),陜北說書的一位改革者,使這項民間藝術得以大力發展。經過其改革的新型陜北說書從形式上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貫由盲人來表演的形式改為由視力正常的人來擔任。在當代的陜北,年輕人學習說書不再是為了養家糊口、乞討生活,而是為了學習一門民間藝術。在現在的陜北有許多說書藝人都有自己穩定的工作,說書成為他們的業余愛好或一種娛樂項目。
此外,還將“坐場說書”改為“走場說書”。所謂的“坐場說書”是曲藝表演形式的一種,表演者一般坐著說唱,并兼有樂器伴奏。所謂的“走場說書”也是曲藝表演形式的一種,因表演者說書時可以站立或者可以帶有動作和步伐的走場,故名。
從陜北說書的內容來看,使傳統說書的內容有了新擴充,說書題材發生了重大開拓。建國前的陜北說書內容一般為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歷史演義、綠林好漢、才子佳人等,如《說唐全傳》、《金鐲玉環記》、《對鞋記》、《楊貴妃》、《楊家將》等80余部;建國后,說書內容多反映人民革命斗爭、反封建故事、歌頌共產黨等,如《翻身記》、《還鄉記》等。
二、網絡直播對陜北說書的影響
近兩年,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網絡直播應運而生。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 第 40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 2017 年 6 月,我國網民中農村網民占比 26.7%,規模為 2.01 億;城鎮網民占比73.3%,這正表明,農村網民逐漸增多。而這對于陜北說書等鄉土氣息濃厚的藝術形式的傳播也是十分有利。據筆者在家鄉周邊鄉村調查,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使用智能手機觀看直播,這其中下載快手app的人數極多。快手APP成為了農村最流行的直播軟件。
2017 年下半年開始,陜北說書藝人也紛紛加入了 網絡直播行列。截至 2018 年底,在快手直播平臺開播的陜北說書直播間達 500 多個,包括張小飛、馬美如、高小青、賀四、小王成等一大批陜北說書藝人入駐直播。其中說書藝人馬美如在快手粉絲高達170.1萬、高小青的粉絲有61.4萬。
據筆者 2018 年 6月至 2018 年 12月對快手直播平臺陜北說書調查有以下特征:
一是形式新穎。說書場所由外出表演變為在家(或固定場所)直播,并設計簡單背景墻,配置直播設備;隊伍方面,由于受到手機直播屏幕大小的制約,說書藝人網絡直播時一般一人自彈自唱,或由兩人組成,一人彈三弦,一人手持四片瓦說唱。也有高美如這樣以工作室集體直播的藝人存在。內容方面,為適應網絡直播,采用了相當豐富的“網絡語”,如開場詞“彈起三弦定準音,我把屏里頭的老鐵和友友們一聲請”,再如說吉慶話“直播間里老總給我送煙花(虛擬禮物),保你一家今年么麻達”“感謝送禮物的眾鄉親,再感謝你們給我點紅心”“請起大家貴重的手,給榜一榜二榜三榜四榜五榜六點點關注”。
二是受眾廣泛。傳統的陜北說書,無論是口愿書還是廟會書,由于受場地和演出時間的限制,受眾僅限到場的人,非常有限。網絡直播不受地域限制,接受門檻低,當下智能手機普及,直播者可隨時開播,受眾隨時隨地可以接受,特別是那些常年在外的人,有了接受和傳播說書藝術的機會。同時,用戶通過實時分享、轉發等形式對網絡直播自發傳播,促進了信息流動。
三是實時互動。網絡直播打破了原有的單向傳播模式,說書藝人們參與直播,受眾通過彈幕評論或直播連線,對直播內容隨時做出評價,主播也在直播過程中及時回應受眾需求,實時互動,這種 直播交互更具沉浸感與參與感。說書藝人入駐網 絡直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賺取用戶充值后購買的虛擬道具,為了吸引粉絲關注和獲得禮物,主播與粉絲互動非常頻繁。
四是大眾說書。在快手平臺出現之前,很多的說書藝人因為無法養家糊口而轉行。在快手平臺出現之后,一些已經轉行的藝人以及對說書有興趣的普通人也開始了直播。這樣的繁榮只是一種表象,說書藝人的生存處境還是沒有得到改善。
陜北說書現存問題。由上述調查發現,說書藝人流失嚴重,大部分說書藝人的生活得不到保障。政府對于說書藝人的扶持、幫助微薄,且說書藝人的演出大多都是公益演出。陜北說書藝人正面臨著嚴峻地挑戰。如果沒有相應的政策扶持、社會幫助,那么陜北說書藝人的未來將會更加艱難。需要注意一下問題:
一是對陜北說書文化挖掘保護和傳承的意義認識不夠。一方面,沒有把這項工作與發展大文化、大旅游緊密結合起來,主觀上存在消極應付狀態。另一方面,受各種新潮文化的沖擊,傳統民俗文化正面臨著被湮沒的危險,一些傳承人對民俗文化缺乏保護和傳承意識,導致一些歷史物品、資料、民俗失傳,或瀕臨消失。說書藝人在快手等平臺的直播都是自發性的。沒有政府的引導與幫助。
二是對陜北說書文化研究開發不深,專業人才匱乏。傳統民俗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產業整合不到位,缺少專門的陜北說書博物館、藝人協會;陜北說書的傳承出現了斷層,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在增加群眾收入、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帶動旅游產業發展和彰顯地域文化特色等方面尚未得到充分發揮。
三是政府對陜北說書文化產業方面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陜北說書文化產業的發展。據筆者采訪榆林靖邊說書藝人張小飛時,他就談到“如果不能解決說書的市場,那么陜北說書的境況還是不會得到改善。”張小飛提到,他作為陜北說書傳承人,對陜北說書的現狀十分擔憂。作為說書藝人,在各地的演藝大部分都是公益演出,而一場公益演出大部分是沒有酬勞的。即便有也只是一百元到三百元不等。而在縣里的演出每次只能拿到勞務費,每次的勞務費基本就是一百元到兩百元,而且也不報銷來回車費。說書藝人無法通過說書來賺錢養家,這是說書藝人目前流失的關鍵因素。
四是對于陜北說書的繼承與傳播上,社會應當多給予關注。不能任其自生自滅。必須出臺相關保護文件、扶持方案。
四、針對陜北說書現狀的四點建議
一是要提高思想認識。各級政府首先要深刻認識到挖掘、保護和傳承陜北說書文化是保護和傳承陜北傳統文化的需要。陜北說書是陜北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陜北人的鄉愁,是留住陜北人記憶、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要清醒地認識到挖掘、保護和傳承陜北說書是推進陜北地區旅游產業發展的需要。
二要大力支持陜北說書博物館的發展、陜北說書的相關展覽與演出。各級政府要適時出臺激勵政策,鼓勵并舉辦陜北說書演出,積極支持陜北說書藝人的培訓與發展,帶動和引導陜北說書藝人逐步走上規范化發展的軌道,出臺相關文件。結合當地旅游景點,舉行陜北說書的表演給予獎金支持。
三是要進一步加大陜北說書文化的宣傳力度。要充分利用廣告、電視、等大眾媒體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各種形式和多層面的宣傳大力普及民俗文化知識,提高傳統民俗文化知識普及率。其次,應當與直播平臺進行深度合作,挖掘陜北說書的文化內涵,為陜北說書的繼承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是要提高陜北說書藝人的收入,在邀請陜北說書藝人演出時,提高他們的報酬。解決他們的溫飽問題,并以此來激勵說書藝人的創作,對創作出優秀作品的說書藝人進行資金獎勵。制定相關的獎勵辦法。給予生活困難的說書藝人經濟補貼,與扶貧政策相結合。
作者簡介:邱向東(1997- ),陜西榆林人,西安培華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