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煬 衛寧
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具有現實可行性,具體體現為前者為后者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后者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重要平臺。但當前,在二者的融入中存在理念認知上的不足、方式方法簡單、載體較為單一等問題。對此,通過找準二者在內容融入上的切入點、不斷完善教學方式方法等具體路徑來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有效融合。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路徑
2017 年1 月中共中央辦公室、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意見指出“應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1]“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既承擔著“立德樹人”的主要教育任務也擔負著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基礎”課教學中,審視二者在融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切實可行的融入路徑,不僅是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面,也是新時代下增強“基礎”課教育實效的有效舉措。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專科學校“基礎”課的現實可行性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借鑒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具有普遍認同的風俗習慣、道德規范、價值觀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為“基礎”課提供諸多教育資源和可借鑒的方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于人生哲學的相關論述中包含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蘊含了豐富的家國情懷。這些內容對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和選擇、道德水平的提高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是“基礎”課的重要內容補充。除此之外,中華傳統文化在道德學習與道德修養上注重言傳身教、強調知行合一、認為理論的學習與身體力行缺一不可等思想,為“基礎”課在教學方法的選用上提供了價值借鑒。
(二)“基礎”課自身的特點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揚提供了平臺
當前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點和優勢。“基礎”課在當前高校各學歷層次及各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中具有相對穩定的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陣地”。同時“基礎”課具有相對穩定的師資隊伍,在授課內容、學時安排、考核方式等方面都有較為成熟的體系,這些優勢對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普遍性和實效性都有極大的推動作用。通過“基礎”課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踐行與認同。
二、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專科學校“基礎”課的不足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基礎”課的教育理念存在認知不足與理解偏差
強調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基礎”課中,更多是為了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更好的實現育人效果,“其價值旨在‘育人,而不僅是‘教學。因此,單純從提升課堂教學實際效果,或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角度來理解‘融入問題,都有失偏頗。”[3]那種把在“基礎”課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解為是對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灌輸,或期待通過這種知識灌輸,來強課堂生動效果的做法,既無法真正的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也無法實現傳統文化浸潤人心的作用,更難以實現“育人”的目標。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基礎”課的方法較為陳舊
當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采用單向輸入的傳統說教,教育的過程重“教”疏“育”。這種方式對思維活躍、更易接受創新性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的高職高專學生來說,很難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情感的共鳴,也難以促進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另外,高校教師在傳統文化與“基礎”課的融合過程中,更多以理論教育為主,對相應的實踐教育開展不深。重“理論”輕“實踐”,缺乏理論與實踐的相應融入路徑,不將傳統文化與時代對接、與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將導致學生在“基礎”課上獲得的傳統文化知識很難在實踐中找到契合點。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基礎”課載體較為單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形式多樣,有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有歷史悠久的文化遺存,有獨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等,“不同的內容其傳承的載體和途徑是有差異的。”[4]但根據調查發現,大學生在接受傳統文化教育時載體相對單一,如在通過什么方式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調查中,大學生選擇網絡新媒體的比例占79%,其次是電視和書籍;在接受與傳統文化教育相關的思政理論課教學中,絕大多數同學都選擇了多媒體播放和教師理論講授。而在對大學思政理論課,如“基礎”課中是否涵蓋含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調查中,65%的學生選擇蘊含,但自己不清楚是什么。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從基礎”課時缺乏形式多樣、生動有效的教育載體,因此,教育效果也欠佳。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專科學校“基礎”課的路徑
(一)找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基礎”課的切入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體系龐雜,如何根據當前“基礎”課的特點和任務,攫取合適的內容是做好“融入”工作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重道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特點,并由此形成了內涵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是中華傳統文化與“思修”課在教育內容上的重要結合點。具體來說,中華傳統美德所主張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如孔子追求的理想人格是:“恭、寬、信、敏、惠”,[5]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內容,與“思修”課在思想教育上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具有相通性生;中華傳統美德推崇的“仁愛”原則,孔子強調“和為貴”[6]的思想,提倡人倫價值,重視人在人倫關系中的地位及其價值的觀點,與“思修”課在道德教育上對大學生進行社會公德、家庭美德以及個人品德的教育有高度一致性;中華傳統美德中關于重視整體利益,天下為公的思想,孟子強調“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7]這些內容是“基礎”課在家國責任的教育、愛國主義主義和社會責任教育上的重要參考。
(二)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基礎”課教學方法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基礎”課的教學中,教師更多是通過課件進行課堂教學。這種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講授法已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要在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基礎課教學中‘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8]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完善教學方法。首先,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思維方式,改變缺少互動的課堂教學現狀。對此,教師可積極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教師可利用學生生源地或就讀學校所在地的現有的傳統文化資源,如對安徽合肥“包公祠”的了解、對安徽桐城“六尺巷”的認識等。教師也可就傳統文化與大學生理想信念、價值觀養成等相關內容設置學生主題演講、辯論等活動。通過學生自身的參與和思考,不僅提高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教師要善于突破傳統信息傳播方式的限制。在調研中選擇通過網絡新媒體了解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生超過79%,選擇通過電視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生占63%。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種學習app等教學手段,在課前推送相關學習資料,教學視頻等,并利用多種在線平臺增加與學生溝通,發揮課堂課后、線上線下的教育合力。另外,如條件受限,教師無法組織大規模學生參觀歷史名跡,教師可以充分利3D、AR、VR等技術,模擬現實場景使學生享受視覺與聽覺的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盛宴。
(三)開拓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基礎”課實踐教學形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踐履。“基礎”課不僅有較強的理論性,也有很強的實踐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基礎”課實踐教學的方式有:第一,用好課堂實踐教學。課堂教學不僅是“基礎”課的主渠道,也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在課堂實踐教學中,教師可在不同章節推送中華傳統“經典”書目閱讀,在授課中靈活選擇課堂實踐活動形式,如讀書心得報告會、主題演講、知識文化競賽等;教師也可根據課程內容,如在弘揚中國精神、傳承中華傳統美德、注重家庭、家教、家風的實際授課中采用訪談式教學、微視頻創制比賽等。這些課堂實踐教學方式多強調學生的自身參與與感悟。第二,用好校內校外社會實踐活動。學生自發組織開展實施的校園活動,因更貼近學生思想實際,也受學生歡迎。教師可利用學校青年志愿者協會、禮儀社、國學社等相關社團,在中華傳統節日或重要紀念日,如在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等開展各類主題活動。同時,教師也應組織學生參加校外社會實踐活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植于社會中,教師組織帶領學生通過參觀、考查,或利用專業實習、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等形式,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人思想、觀念及行為的指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基礎”課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逐漸了解、認同的同時,也不斷地把傳統文化所包含的傳統美德轉變為個人的道德行為。
參考文獻
[1] 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1-26(6).
[2] 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 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 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N].2013年3月7日.
[3] 渠彥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理性審視[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7(11):69.
[4] 張帥帥.論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其實現[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8):59.
[5] 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6] 金良年.孟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74.
[7]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一12—09(1).
基金項目:2017安徽省教學研究一般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專科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以“基礎”課為例 ”(項目號:2017jyxm1046);2018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項目:《呂氏春秋》的道德觀及其當代價值研究(項目號:SK2018A1014);2017安徽省教學研究一般項目“高職高專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專題化文本研究——以“基礎課”為例 ”(項目號:2017jyxm1047)。
作者簡介:李煬(1984.12- ),女,安徽阜南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衛寧(1981.04- ),女,安徽合肥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