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事業單位改革,機構改革為以煤勘為主業的地勘單位帶來了沖擊和挑戰,也迎來了機遇,以改革為背景,分析地勘單位發展前景,轉型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探討地勘單位順勢而為,實現轉型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發展方向和途徑。
關鍵詞:改革;地勘單位;轉型;發展
201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全國各地地勘事業單位開啟了不同的改革模式,隨著“三去一降一補”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礦產勘查開采管理政策趨緊,地質勘查投入不斷下滑,給傳統地勘工作帶來較大生存壓力。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地勘行業持續低迷,黨政機構改革全面開展,事業單位改革雖然沒有統一的政策和模式,已有明確的時間表,2020年改革到位。在改革的大趨勢下,為地勘工作提供了新的機遇,也對地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勘單位要想轉危為機,求生存,謀發展,必須調整結構,轉變職能,最終實現轉型發展。
一、地勘單位改革背景
201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清理規范現有事業單位,劃分現有事業單位類別。在清理規范基礎上,按照社會功能將現有事業單位劃分為承擔行政職能、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和從事公益服務三個類別。對承擔行政職能的,逐步將其行政職能劃歸行政機構或轉為行政機構;對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逐步將其轉為企業;對從事公益服務的,繼續將其保留在事業單位序列、強化其公益屬性。
2018年3月4日,《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正式頒布,對事業單位改革提出如下要求,區分情況實施公益類事業單位改革,面向社會提供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理順同主管部門的關系,逐步推進管辦分離,強化公益屬性,破除逐利機制;主要為機關提供支持保障的事業單位,優化職能和人員結構,同機關統籌管理。不再設立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自然資源部和生態環境部的組建成立,標志著國家對自然資源工作的新定位,新要求,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空前重視,對地勘單位的發展既是嶄新的挑戰,也是難得的機遇。能源結構的變化,改革的大趨勢倒逼地勘單位改革、轉型,如何跟著指揮棒,踏上新征程,確保改革不改穩定,改革不改業績,是地勘單位面臨的重大問題。
二、轉型存在的問題
(一)受職能職責所限,難以支撐服務自然資源管理。地勘單位多年來以煤田地質為主業,無論是機構設置、職能職責還是在開展業務范圍方面,都與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支撐服務需求對接不足,與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推進自然資源綜合管理的需要仍有差距,在承擔具體業務、調整產業結構以及對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存在諸多限制,為服務國土資源、自然資源管理提供支撐不夠。
(二)技術、資質、人才等提升難以滿足轉型發展需要。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三塊地”改革,城市地質,礦山環境恢復與治理等業務領域都為地勘單位轉型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但缺乏相應的資質,專業技術和人才緊缺大大限制了地勘單位的發展,盡管地勘單位也在努力推進資質升級增項,引進人才,鍛煉隊伍,由單一向多元發展需仍有許多現實困難,這些要素的提升仍滯后于轉型發展需要。
(三)思想和體制機制障礙影響轉型升級的推動。由于地勘單位事業性質,思想還不能完全與事業單位改革的要求接軌,一定程度上仍存在依賴事業單位撥款,“等靠要”的思想,危機意識、主動作為的意識不強,仍存在不少思想束縛和體制機制障礙。事企尚未完全分體運行,以煤為主的單一地質找礦結構尚未發生根本性轉變,走出去和礦權經營還處于初級階段,事企分體運行的機制尚未建立,也帶來一些管理上的問題。
三、高質量發展途徑和方向
(一)服務鄉村振興。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發揮地勘單位地質、鉆探、規劃專業技術優勢,摸清鄉村地下空間結構,充分挖掘鄉村景觀資源,進行特色小鎮和特色農業建設。在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基礎上,開展地質災害調查,積極參與農用地污染的調查、監測和修復工作,為解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的生態保護問題做好技術支撐。努力開展土地確權、土地整治、土地復墾、國土規劃、土壤修復、土地污染調查、耕地質量評定等工作,積極參與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不動產登記信息平臺建設,積極參與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工作,實用性村級村莊規劃的編制工作,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技術和服務支撐。
(二)服務綠色發展。2018年中國清潔能源(包括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合計約22.2%,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產和消費國,中國的能源轉型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 “三去一降一補”供給側結構改革政策表明了國家對生態文明的重視,也指明了清潔能源的發展方向,地勘單位要順勢而為,加快向新能源勘查轉型步伐,充分發揮鉆探勘查優勢,加大對清潔能源尤其是“三氣”(天然氣、煤層氣、頁巖氣)的勘查開發力度,拓展非常規能源勘查技術領域。研究頁巖氣資源潛力、干熱巖賦存特征與勘查技術方法,積極承攬頁巖氣、非常規天然氣、地熱能等項目,為生態環境保護、民生地質等提供服務,拓展綠色發展模式。
(三)服務自然資源管理。新組建自然資源部的職責定位是保障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實現自然資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把山水林田湖草當做生命共同體,進行一體治理和生態修復是其中一項重大任務。新理念、新部門、新職能也必然帶來新要求、新使命和新的發展空間,地勘單位要充分認識山水林田湖草項目的重大意義,抓住機遇,順應形勢,調整職能,找準自身服務自然資源工作新定位,整合人員,技術、設備,資金等,積極與自然資源上級管理部門溝通對接,強優勢,補短板,積極爭取承攬有關項目,在項目實施過程積累經驗,鍛煉隊伍,為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與治理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
(四)服務城市地質。城市地質調查是一項服務于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基礎性工作,主要目標任務是查明城市的地質、資源和環境基本狀況,評價城市發展的資源與環境承載能力,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支撐。2017年,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出臺了《關于加強城市地質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提出,發揮地勘隊伍專業優勢,將城市地質工作與地勘單位轉型發展有機結合,引導地勘單位按照市場規則,積極參與城市地質工作。緊接著發布了《城市地質調查總體方案(2017—2025 年)》,對新一輪城市地質調查工作做出了部署和安排。我國城市地質工作基礎相對薄弱,為推進城市地質工作,地勘單位要抓住這一轉型升級的歷史發展機遇,緊扣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需要。扎實推進為城市地質調查,城市地上地下空間開發,建設海綿城市、城市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城市地質安全監測預警體系、城市地下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地下綜合管廊、人防工程、地下車庫等城市建設工作提供基礎地質服務,并努力向城市“水工環”地質,農業地質,旅游地質及其他與之相關產業延伸,尋求地質工作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深度融合。
(五)服務國家重點戰略。跳出傳統地質的小圈子,樹立“大地質觀、大生態觀、大資源觀”,在三大攻堅戰,生態文明建設、“一帶一路”倡議,京津冀協同發展,新型城鎮化規劃建設,新時代地質調查工作轉型、礦產資源戰略、地質科技發展戰略等國家戰略和國家重點領域,尋求工作切入點,打造經濟增長點,不斷提升資質、技術、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競爭力,增強服務支撐的自覺性、主動性、堅定性,形成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寬領域的支撐服務體系,在服務國家重點領域中實現新作為和轉型發展。
四、結語
事業單位改革是大勢所趨,地勘單位轉型發展勢在必行,充分發揮優勢,搶抓發展機遇,為鄉村振興戰略、自然資源管理、一帶一路等做好服務,向城市地質、環境地質、綠色清潔能源等領域積極拓展,提供技術支撐,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釋放發展動能,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以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京.地質工作轉型調整和地勘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建議[J].科學家,2017(03).
[2] 祝春揚.地勘單位轉型升級的途徑研究[J].山東紡織經濟,2015,(05):17-18.
[3] 邢偉.新能源開發[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2(04):5-6.
[4] 張蔓梨?.新常態下地勘單位轉型升級的幾點思考[J].中國國土資源濟,2017(12):38-42.
[5] 彭大偉,耿卓.國家能源局:中國清潔能源消費占比達22.2% 三對策推進能源轉型[EB/OL].中國新聞社,http://finance.people.com.cn/GB/n1/2019/0410/c1004-31021423.html.
[6] 邱兵.做好新時代城市地質工作的方法論[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8(06):18-22+27.
作者簡介:麻蕊(1983- ),碩士研究生,經濟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