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大學生黨員群體在網絡政治參與中的行為表現,分析網絡參政行為的重要性,從動機、方式、效果等方面歸納總結其行為特征,并為網絡參政行為的有效性提升提出相應引導策略。通過加強社會主流價值觀引導,使學生黨員理性、科學、有序地參政議政,促進政治民主進步的同時,提升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質量。
關鍵詞:學生黨員;網絡政治參與;行為引導
新媒體時代的迅猛滲透,加上大學生規模的迅速擴張,大學生群體日漸成為網絡群體的中堅力量。中國的網絡空間呈現出明顯的“大眾政治參與模式”,網絡空間的開放性和低門檻,吸引大學生網民通過網絡平臺關注問題、表達意愿、影響決策。網絡取代傳統媒介使得網絡參政成為最主要的參政方式,滿足了公眾政治參與的需求,改變了青年學生政治生活參與邊緣化狀態,提供了政治表達的新渠道,使大學生與政治生活的關系逐步接近而密切。網絡議政的自由度更大,公平性更強,發揮空間更寬泛,更方便學生脫離現實桎梏,參與網絡政治生活。大學生黨員作為大學生群體中的先鋒榜樣,是新媒體時代網絡政治參與的重要主體,其政治參與中的積極性、水平和成果,都關系到黨政事業的穩定,都促進著政治民主進步。
一、大學生黨員網絡政治參與行為的重要性
(一)加強大學生黨員網絡政治人角色認同
“政治人”是對處于參與政治生活狀態下群體的身份統稱。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快捷方便,打開了網絡政治空間,政治生活有了更廣闊的延伸,由此成就了一批“網絡政治人”。大學生雖然生活在大學的象牙塔中,但仍然可以利用網絡工具全面參與到政治生活之中。青年學生思維活躍,洞察力敏銳,更飽有對熱點的敏感與好奇,當仁不讓成為現代社會政治參與的主力軍。網絡政治生活的參與是大學生網絡政治人角色的重要任務,同時也明確了他們在政治參與中的權利和義務,有助于塑造健全的政治人格,建立政治上的角色認同,提升作為政治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樹立大學生群體中的“意見領袖”
大學生黨員在學生群體中有更高層次的思想覺悟,理想信念更為堅定,思想更加成熟。網絡平臺構建了大學生的群體結社,建立起黨員之間的互通聯系,提供了更多自我表達的機會。網絡政治參與中的政治意見表達,能樹立好學生黨員的榜樣形象,對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世界的融合都具有正強化效應。網絡輿情的正向引導和管控需要通過學生群體“意見領袖”的確立,發揮黨員的積極作用,強化黨員意識,錘煉黨性修養,加強網絡影響力,成為引導學生言論的重要榜樣。
(三)推進高校黨建工作新發展
網絡政治參與的實踐,提升政治社會化水平,能加速政治社會化進程。高校充分發揮新興多媒體平臺功能,利用好這一黨建工作的新載體,建立黨建全媒體網絡,增強溝通交流的交互性和連接性;引導學生黨員理性參與行為,展開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推進黨建工作良性發展,讓大學生黨建工作更加立體、動態。探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發展,探索適合大學生網絡參政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提升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效果。
二、大學生黨員網絡政治參與的行為特征
(一)信念型參政動機占主導地位
相對于普通大學生,黨性修養更強的大學生黨員自我發展更為優秀,網絡政治參與意識更強,大部分都認同參與網絡政治是自身公民社會責任的體現,也是自身權利的實行。大學生黨員在經歷團員推優、黨章學習、黨校培養、黨性考察等多個環節之后,對國家政治文化和黨的政策方針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無論是政治思想狀態還是政治價值取向,總體上與黨和國家引導的主流價值保持一致,更體現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政治責任觀,是維護黨和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堅實力量。
學生黨員政治參與的動機態度影響其政治參與的行為。網絡參政的逐步成熟,提供了全新的信息傳輸介質,開放的環境和近距離對話交流,更有利于推動學生黨員公民意識的提升。在這樣的學生先進性群體中,利益型參政動機已逐步削弱,信念型參政動機占據主導,由此更激發學生黨員政治參與熱情,維持參與的持久性,塑造獨立的公民政治人格。
(二)圍觀式政治參與方式最為常見
大學生黨員網絡政治參與的途徑主要集中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臺,內容偏向選擇簡短、理解容易的熱點新聞。從參與方式上以瀏覽、關注為主,也有部分選擇通過對網絡熱點事件進行轉發和評論,或是參與網絡問卷調查、網絡投票等,淺嘗輒止地完成淺層次的網絡參與。對于政府官方平臺的關注和認可程度較低,運用政府網站向相關部門建言獻策、實施網絡監管等政治活動甚少參與。
當代大學生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斷開展的背景下,其認識學習的能力得到提升,在網絡政治參與過程中能保持相對理性。較多學生黨員偏向圍觀討論的方式,就是其在理性意識支配下,為了規避言論風險而做出的選擇。“圍觀即參與,分享即表態。”他們往往認為在政治事件發生時進行轉發、評論,甚至點贊,都是在發表意見,行使權力。對于學生而言,圍觀是他們參與政治生活成本最低、最為便捷、風險最低的一種方式。他們需要的僅僅是看世界,而不是話語權。更甚者,以娛樂化心態完成他們的政治表達。
(三)參政議政能力不足,政治效能感低
人們常通過對政治文化的認知,來相應選擇自身政治行為。大學生的社會經歷不足,價值判斷易受到他人影響,政治情感缺乏穩定性。學生黨員有較高的網絡責任感,但其自身的政治知識及見識水平、政治語言表達都較為薄弱,理論知識學習欠缺深度,對社會熱點問題缺乏思考容易出現“有心無力”、“見解膚淺”等網絡政治表達狀況。而網絡社會政治信息蕪雜,真偽難辨,政府信息的失位和越位,影響了學生黨員對于網絡信息的篩選和研判,也令他們常有束手無措之感。“從眾”和“依賴”推動群體極化,容易造成網絡參政的行為失范。
三、引導大學生黨員正確參與網絡政治的策略
(一)著力提升自我政治素質,培養獨立政治人格
從學生黨員的個人層面,提升個人政治責任觀,從政治的接受者變化為對話者;樹立正確的網絡政治參與觀,明確政治立場,增強政治認同,使參政行為更加理性且有效;鍛煉政治表達能力,讓自身觀點和利益訴求的輸出更加通暢;加強對網絡政治內容的篩選和鑒別,提高網絡媒介素養水平,力爭從紛繁復雜的海量信息中辨別真偽;培育自身道德修養,以道德自律約束自己,減少網絡參政中的非理性行為。
(二)大力融合高校網絡思政和傳統思政,擴大教育宣傳
從高校培育責任方面,積極發揮線下黨校對于學生黨員的思想教育功能,加強主流價值觀和政治核心素養的引導,培養正確的政治觀念;利用基層黨支部為主要抓手,通過集體組織生活,培養黨員群體對于網絡政治參與的“共鳴”,形成正向的網絡結社;構建傳統黨團組織與網絡自組織的聯系,緊抓新媒體時代脈搏,拓寬多元化政治參與渠道,創造更多、更優質的政治實踐機會;培養學生黨員網絡規范意識,加強規范教育,克服學生在網絡參政中的非理性、簡單化傾向。
(三)傾力健全網絡參政機制,提供相應規范與保障
從政府宏觀統籌方面,加大網絡監管力度,有效綜合治理,提升媒體平臺的安全水平,推動網絡政治參與的有序化發展;加快網絡法制建設,促進網絡立法,控制和過濾不良網絡信息,創造和維護健康的網絡秩序;督促政府信息公開的透明化,及時公布工作進度及成效,減少無效信息輸出,使公眾信息需求得到滿足;加速網絡言論平臺暢通,建立更為便捷連貫的參政訴求表達渠道,加強政府回應效能,使政治參與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沈衛.當代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價值取向及引導[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3).
[2] 王雁,王鴻,謝晨,等.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認知與行為的現狀分析與探討——以浙江10所高校為例的實證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13(5).
[3] 潘莉,董梅昊,張睿.90后大學生黨員政治價值取向狀況及引導策略[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6(1).
[4] 楊成龍.大學生黨員網絡影響力的調查[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3(6).
[5] 張梓琪,丁三青.青年網絡政治人的政治參與失范與統戰策略[J].當代青年研究,2017(5).
基金項目:2017年廣東工業大學黨建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7A10。
作者簡介:林雨嵐(1991.08- ),女,湖南長沙人,廣東工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