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靚 陳逸
摘 要:不同于一般類型志愿服務,以“自閉癥”兒童為對象的志愿服務有著特殊的社會意義,這是社會大眾對這類特殊對象群體提供社會關懷的最重要途徑,體現志愿服務的“大愛”精神。近年來,隨著“自閉癥”患者比例的逐年升高,針對于這類群體的志愿服務需求也變得日益普遍。然而,目前這類志愿服務,雖然已初具規模,但具體成效仍待提高,相應志愿服務個人及其團隊的建設問題需要社會大眾更多關注。對此,文章采用參與式觀察及問卷調查方法,具體了解這類志愿團隊的發展現狀及問題關節點,并針對于此提出可能的改進性意見。
關鍵詞:“自閉癥”兒童 ;志愿服務;志愿者團隊建設
志愿者及志愿者的團隊建設問題,是當下研究者關于社會組織(NGO)發展議題中時常涉及的問題,其中如何激勵志愿者的服務意愿,提升其服務能力,是目前各類社會組織發展中的關鍵性問題(王妮麗等,2003;吳長劍,2017)。雖然,有研究者認為NGO組織內部所存在的諸如管理資金不足、專業性不強、志愿者流動性大、缺少專業的志愿者服務培訓等問題,難以徹底予以解決(賈家輝,2017)。但更多研究關注如何改善。有研究調查了長期志愿服務者的人群特征。結果發現,那些認為工作及生活壓力較低,且曾經接受(接觸)過他人志愿服務的人會更愿意從事志愿服務(關成華、張佑輝、方航,2018)。因此,研究者強調,提高志愿者的服務意愿關鍵在于確立激勵機制。這既包括社會激勵,即加強對志愿者的社會價值回報,讓志愿者有獲得更大的社會認同(朱怕怕,2017);也包括個人“內生”的價值觀念,兩者必須協同發揮作用(賈婀娜等,2017)。
另一方面,在關于“針對特殊服務對象志愿服務”的討論中,研究者認為這類志愿服務需要更強的專業性和組織性。但在我國,這類志愿者大部分未接受專業系統培訓,他們對于照護的內容以及意義缺乏全面認知(黃海群等,2018)。
本研究目的是調查青年志愿者的在服務“自閉癥”兒童過程中的感受,分析團隊建設中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建議。
一、研究對象情況
以上海市越量“自閉癥”兒童服務中心153名青年志愿者為研究對象,男女比為1∶1.05。志愿者年齡分布為 “15-18歲”、“19-22歲”、“23-25歲”、“26以上”的比例分別是26.14%、39.21%、10.45%、24.18%。在所有受訪對象中,21位“家中有相應病患者”,其余在從事這一服務之前并未接觸過“自閉癥”兒童或患者。
二、“自閉癥”志愿者團隊情況
(一)獲取“自閉癥”志愿者服務信息的渠道
大多數人通過“學校、工作單位的宣傳”(43.8%)、“電視、網絡媒體介紹”(32.7%)獲得服務信息。該結果與這類志愿多是由學校團委(青年志愿者服務協會)、公司志愿團隊及黨(團)服務部門發動的因素相符合。可以推測,這類志愿者參與服務的自主性較為有限。另外,在特殊對象的志愿服務之前,大多數志愿者沒有服務經歷,他們缺乏對“自閉癥”兒童特殊性的認識,一定程度導致了這一志愿群體服務較為松散。
(二)志愿者群體服務的主要內容
受訪志愿者主要的服務內容為“制作教具”(28.1%)、“看護兒童”(24.8%)、“輔助教學”(22.2%)。受訪對象表示從事何種工作主要是出于機構需要,“服務中心老師需要我們做什么,我們就做什么”。另外,大部分志愿者(51.0%)認為,志愿工作中最具有挑戰的是“看護自閉癥兒童”。這一工作費心費力,在過程中可能還會受到被照顧兒童的傷害。但志愿者卻對這一工作予以大量熱情,甚至有受訪志愿者反映,“如果(長時期服務)就是制作教具,打掃中心,或是其他別的什么,而不能接觸到兒童,很多志愿者會感到‘失望‘無聊,覺得失去了來服務的意義……”。
本研究對比“第一次服務”與“服務一段時間后”志愿者的心情變化,結果顯示,除了服務后感覺“疲倦”的人數比例有所上升,其他諸如“郁悶”“緊張”甚至“好奇”等負面心情比例都在下降,而“神圣”“高興”等正面情緒比例都上升。這說明,參與“自閉癥”兒童志愿服務不止是傳統認知上的“疲勞”、“煩躁”,在服務過程中,志愿者亦有內在情感獎勵。
(三)“自閉癥”兒童志愿服務團隊建設中的問題
受訪志愿者認為團隊問題主要有三個:“志愿服務得不到社會重視、鼓勵”(28.8%),“志愿者本身缺少服務的專業知識”(21.6%),“志愿服務缺少相應物質保障”(18.3%)。
究其原因,可能有幾點。首先,志愿者服務的動機多是獲得社會獎勵。在調查中發現,個人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主要是“豐富個人社會經歷”(35.9%)“拓寬人脈”(32%)、“獲得更多社會認同感”(25.5%)。因此,志愿者服務的動力可能并非幫助“自閉癥”兒童,而是獲得社會認可。換而言之,當外界有其他活動予以激勵代替時,這類志愿者很可能會選擇放棄。
其次,“自閉癥”兒童的志愿服務需一定的專業性技能。但目前這類志愿者的專業性技能輔導較為有限,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志愿團隊內部的“傳幫帶”培育模式。一位志愿團隊負責人透露,志愿者加入團隊后,團隊會為其提供一般性知識教育,并通過安排其參加日常性教育活動,使其間接了解“自閉癥”兒童。認可其志愿服務意愿及能力后,團隊會安排其接手 “自閉癥”兒童的日常看護工作。可以推測,這一培育模式雖能讓志愿者循序漸進地接觸服務對象,但其缺少針對性的服務操作知識及模擬演練。
另外,志愿者多是被“安排”的角色。志愿者進入機構服務,他們的角色定位大多(55%)是“參與者(主動或被動)”,即完成由機構或志愿團隊負責人所指派的工作任務。據管理者表示,志愿團隊會安排一般性任務,考察志愿者的責任心與服務能力,再逐級地選拔志愿者擔任團隊的管理。選拔的志愿者中,部分人抱怨基本工作太過枯燥,有些人又因無法堅持參與服務使“參與者”的流動性較大。也常有原本態度積極、能力出眾志愿者突然無理由退出。
三、改進建議
(一)政府與大學應給予志愿者獎勵
作為志愿服務的主辦方,政府部門(民政管理單位)或高校志愿者組織應向志愿者提供更積極的精神獎勵。如,面對社會普及“自閉癥”病患知識,在更大范圍內倡導志愿服務理念,讓更多人了解“自閉癥”、看到志愿服務的價值。
另外,有關部門也可為志愿者提供資金及物質支持。通過補貼志愿團隊,幫助其更高質量地開展活動,包括制作隊服(增強路人的信任度,培養集體榮譽感),分發獎章或獎金。針對大學生志愿者群體,政府可與所在院系溝通,制定相關政策,為其提供學分“紅利”,如獲得某負責人的推薦信、得到學分或加入獎學金申請的考量。
(二)團隊管理部門加強對團隊的內部管理
以大學生志愿者團隊為例,這類志愿者的負責部門是學校志愿者組織協會。管理部門可以要求所負責志愿者團隊上交志愿服務報告,完善對出勤率、活動負責人評價分級指標等級的考核設計。針對管理及成員參加活動的情況予以評價,并進行同類志愿者團隊的交流、展示與評比,提高志愿團體的整體素質與服務質量。另外,團隊可為志愿者提供模擬訓練。這樣志愿者可更直觀地體驗服務中的困難并做好心理建設,由此一定程度上減少志愿者服務的中斷率。
參考文獻
[1] 吳長劍.整體治理視角下我國NGO志愿者管理機制問題研究[J].行政論壇,2017年第6期.
[2] 王妮麗,崔紫君.非營利組織中的志愿者及其管理[J].云南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
[3] 賈家輝.非營利組織中志愿者管理面臨的困難與對策[J].教育發展研究,2017增刊.
[4] 關成華,張佑輝,方航.哪些人更有可能成為志愿者?——基于時間分配視角的實證分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
[5] 朱怕怕.如何提高志愿者積極性——志愿服務團隊的有效管理與激勵[J].科技視界,2017年第1期.
[6] 賈婀娜,徐禮平.志愿者專業化發展中的“內生模式”與“外控模式”的協同效應[J].當代青年研究,201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