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艷明
隨著社會的進步、家長的重視,翻開學生的書包,我們可以看到,學具的種類越來越多,除了傳統的實物圖片、小棒、計數器、七巧板等學具外,手機等電子類學具也在其中。這給我們教師帶來了新的思考:如何正確使用學具,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綜合平時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數學學具的使用應遵循實用、活用、妙用的原則。
種類繁多的學具,在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如課堂上學具變成玩具,教室變成游樂場;課余,學具變成用來炫耀的資本或攻擊的武器等。因此,在學具的選擇上,教師要在深研教材的基礎上,遵循實用、安全等原則。如教學10以內的加減時,可以選用小棒作為學具,既實用、實惠,又便于操作。實用的另一表現就是盡可能就地取材。一位教師教“5的認識”時,給學生準備了充足的學具,有小棒、卡片和課件等。課堂上,學生一會兒分這個,一會兒分那個,一會兒看課件,一會兒上臺展示,忙得不亦樂乎。課堂熱熱鬧鬧,看似效果不錯,可仔細一看,活躍的是一些上課認真、跟著教師的教學步驟走的孩子,而一些自制力比較差的孩子已經玩起了學具,此時的學具變成了他們的玩具。要避免這種現象產生,教師在選擇學具時應該盡可能就地取材,如教室中的設施設備,學生的課本、作業本等,讓學生手中的學具更“接地氣”。而學習“5的認識”這一內容,我們的雙手是最好的學具。
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比較注意教具的直觀演示,不重視學具的操作。然而直觀演示與學具操作是有區別的,直觀演示的操作者是教師,學生只是觀察者,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學具的操作者是學生。學生可以通過動手參與,主動地學習。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在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中,學生只是在老師的指導下,按照事先設置好的操作流程用學具驗證結論而已,學具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以事先了解學生對此知識的掌握情況和存在的疑惑,然后提供卡片等學具,不設任何限制條件,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利用多種圖形的轉換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也許這個過程需要大量的時間,但只要教師恰到好處地指導學生活用學具,學生是能夠順利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的。
學具在一節課中不能從頭到尾使用,而要用在知識形成或問題解決的關鍵處,使學生產生思維的火花和解題的靈感,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思路或辦法。如教學“軸對稱圖形”時,學生往往對平行四邊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形心存疑惑,教師通過課件進行演示,但學生對結論仍然半信半疑。此時,教師可以妙用學具,讓學生將手中的學具折一折、看一看,比任何說教和演示的效果都要好。應當注意的是,教師要有一雙智慧的眼睛,善于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困惑,找出應對措施,從而妙用學具,幫助學生牢固掌握知識。在課件普遍運用的今天,我們切不可讓課件的演示代替學生的動手操作,讓學生失去體驗的機會。
總之,學具是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好幫手。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不同學具的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引導學生,使學生通過操作學具理解知識,培養思維,形成能力。
(作者單位:長沙縣泉塘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