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松
【摘要】目的 分析微創與傳統拔牙技術在阻生齒中的拔除效果。方法 選取2016年8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阻生齒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平均分為常規組與對照組,各40例。對于常規組的患者采用傳統拔牙術進行治療,對對照組的患者采用微創拔牙術進行治療,并在之后對比兩者的整體效果。結果 對照組的拔牙完整性評分要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微創拔牙術來拔除阻生齒不僅可以有效地減輕損傷,患者的滿意度也能夠有所提升,因此可以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
【關鍵詞】微創拔牙術;傳統拔牙術;阻生齒;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R78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1..02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inimally invasive and traditional tooth extraction technology in extraction of impacted teeth
LIU Song
(Epartment of Stomatology,Hefeng Center Health Center,Jianyang City,Sichuan Province,
Sichuan Jianyang 6414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xtraction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and traditional tooth extraction technology on impacted teeth.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impacted teeth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6 to May 2017 were selected. Divide them equally into two groups.There were 40 patients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and 40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Patients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tooth extraction surgery,whil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tooth extraction surgery,and the overall effect of the two was compared afterwards.Results Tooth extraction integrity scor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ata between the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The use of minimally invasive tooth extraction surgery to remove impacted teeth can not only effectively reduce injury,but also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so it can be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Minimally invasive tooth extraction;Traditional tooth extraction;Resistance generated dentate;Clinical application
當牙齒在頜骨內部位置不當,甚至不能夠萌生到正常咬合的位置,則這樣的牙齒就被稱為阻生齒。阻生齒雖然是外科中的常見病,但是患者經常會因此出現發炎、疼痛和其他并發癥。又因為阻生齒本身和軟組織以及硬組織都有著很大的關系,又非常容易受到臨近牙齒的侵襲。所以拔除的難度極高。傳統的拔牙手術非常容易在手術中損傷牙神經,并合并引發牙齒骨板的損傷和充血。但采用微創拔牙手術往往能夠更好地保存骨阻止的完整性,并最大限度地減少組織的損傷。本文結合實際案例研究微創與傳統拔牙技術在患者阻生齒中的臨床應用
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8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阻生齒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平均分為常規組與對照組,各40例。其中,常規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22~59歲,平均年齡(34.56±4.76),中低阻生患者有32例,高位阻生患者有8例;對照組男19例,女21例,年齡23~61歲,平均年齡(36.15±4.93)歲,中低位阻生患者有22例,高位阻生患者有1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1.2.1 術前準備
兩組患者都嚴格通過了身體健康的檢查,確認對阻生齒拔除手術并無禁忌癥。所有病人都在術前接受了X線照射,并明確地得知了需要拔除的牙齒數量和牙齒形態,并及時確認了口腔內部牙齒的生長情況[1]。
1.2.2 常規組
對常規組的患者采用傳統的拔牙手術。先對患處進行局部的麻醉和消毒。之后再將牙齒周邊的組織全部切開,并將牙齒和骨骼組織全面暴露在外。之后再輔助實施劈冠處理,為的就是更好地消除骨阻力。注意需要及時將牙挺放置于患者的牙槽和牙體之間。在用錘子向下敲擊之后再及時進行拔翹處理,最后也要將牙根及時拔出[2]。
1.2.3 對照組
對對照組患者實施微創拔除智齒的手術。先利用高速牙鉆將牙冠周圍的阻力清除,注意在操作的過程中保護牙齒周圍的骨阻止和神經管,直到內部牙齒出現落空感。同時注意將微創拔牙的刀具插入牙槽骨和牙根之間,以便能夠更好地切斷牙周的隔膜,之后再將不好的牙齒得以拔出。等到將牙齒拔除之后再運用生理鹽水來沖洗牙窩,并注意及時的復位和縫合。患者在傷口愈合期間一定要堅持服用藥物,并在1周后及時復診。
1.3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拔牙手術時間和手術后1 h的疼痛情況。之后再采用視覺模擬的方法進行評分。評分越高,其疼痛感越明顯。并在之后對比拔牙之后的效果。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對兩組患者拔牙手術的時間和術后1 h的疼痛評分進行比較
對照組采用微創拔牙手術,其平均時間為(15.3±2.6)min,常規組采用傳統的拔牙方法,其主要的時間為(27.6±4.6)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625,P=0.000)。對照組1 h后的疼痛評分為(3.4±1.2)分,傳統組的疼痛評分為(5.8±1.5)。對照組的疼痛評分要比傳統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822,P=0.000)。
2.2 兩種拔牙術的拔牙效果(見表1)
3 討 論
傳統模式下,主要采用鑿骨劈冠的傳統方法來拔除阻生齒,這不僅使得拔除難度進一步加大,而且會產生包括面頰腫痛、拔除牙窩疼痛和牙槽骨折等癥狀。加上患者在手術治療的過程中都會產生畏懼心理。而微創手術主要采用長裂鉆或者反角式高速渦輪牙鉆的方法進行治療。不僅所有操作過程中的創傷都相對較小,而且還能夠使得牙槽骨得以最大程度的保全。且運用微創手術進行治療不僅會
使得傷口愈合的更快,而且也有利于后續手術更好地進行。
本次研究表明,對照組采用微創拔牙手術,其平均時間為(15.3±2.6)min,常規組采用傳統的拔牙方法,其主要的時間為(27.6±4.6)min。對照組1 h后的疼痛評分為(3.4±1.2)分,傳統組的疼痛評分為(5.8±1.5)。對照組的疼痛評分要比傳統組低。從表1可以看出,對照組患者患有斷根、牙齦撕裂、牙槽窩不完整、張口受限和拔牙疼痛等的癥狀的發生率要明顯低于常規組患者。
綜上所述,在阻生齒拔除的過程中應用微創拔牙技術能夠獲得更加滿意的臨床效果,且整體創傷較少,因此非常值得在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郭紅燕.微創拔牙器械和傳統拔牙器械在下頜阻生齒拔除術中的臨床應用比較[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6(3):129-134.
[2] 羅建軍,趙明莉.微創拔牙法與傳統拔牙法在阻生齒拔除中的效果觀察[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6(5):197-205.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