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生 徐寶成 王茂榮 李營
【摘要】 目的 探討股前外側穿支皮瓣的個性化手術設計與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100例皮膚組織缺損患者, 均進行股前外側穿支皮瓣手術治療, 分析手術效果。結果 手術后, 患者皮瓣功能恢復率為100.00%、骨缺損率為1.00%、感染率為2.00%、二期修整率為0;隨訪1年后, 患者皮瓣功能恢復率為100.00%、骨缺損率為0、感染率為1.00%、二期修整率為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根據患者病情設計股前外側穿支皮瓣手術方式, 可修復患者創傷面, 促進其病情恢復。
【關鍵詞】 股前外側穿支皮瓣;個性化手術;臨床應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8.050
股前外側皮瓣修復術主要用于四肢軟組織缺損患者, 是近年來新型研制的手術方式, 不僅對人體創傷小, 還可在不傷及患者下肢血管前提下, 完成手術操作, 且效果顯著 [1]。本文旨在探索股前外側穿支皮瓣的個性化手術設計與臨床意義, 具體的內容見下文描述。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100例皮膚組織缺損患者為此次研究對象, 男55例、女45例, 年齡22~58歲, 平均年齡(35.61±7.75)歲。致傷原因:20例患者為機床切割傷, 20例患者為重物壓傷, 20例患者為機械絞傷, 20例患者為熱壓傷, 20例患者為車禍傷。受傷部位:80例為小腿, 10例為足跟, 10例為前足?;颊咂つw組織缺損最小面積為5 cm×8 cm, 最大面積為15 cm×28 cm。所有患者均知情本次研究目的, 并自愿簽署書面同意書。
1. 2 方法 ①急診清創:首先對患者進行清創處理, 對骨折部位進行復位、固定, 隨后修復神經、血管、肌腱組織, 確定好相應吻合神經和動、靜脈后, 制作相應大小樣布, 并在對側或同側進行穿支皮瓣移植修復。②穿支皮瓣修薄和切取:術前對患者缺損部位進行超聲多普勒檢測, 可將股外側動脈降支皮瓣作為估計穿出點, 將此點作為基礎點, 隨后設計皮瓣形狀以及估計缺損面積。首先可將外側皮膚和皮下組織逐層切開, 使用電凝進行止血, 確定股外側皮神經前支位置后, 做好標記, 隨后將外側闊筋膜切開, 將皮瓣穿支完全暴露于術野, 保留闊筋膜面積, 維持在3.0 cm×2.5 cm~4.0 cm×3.0 cm,
沿著患者血管走行, 游離、結扎、電凝各肌支, 將血管蒂長度維持在8.0~11.0 cm, 待血運正常后, 以闊筋膜盤為中心, 將其皮下脂肪削去、修薄, 修正后其厚度約3.0 cm, 待患者機體供血無異常后斷蒂, 供區創面植全厚皮或直接縫合。③移植:將皮瓣移至相應靜脈或動脈, 并對其進行吻合, 皮膚全層縫合, 并關閉創口, 術后常規進行抗感染治療。
1. 3 觀察指標 分析股前外側穿支皮瓣手術效果, 且對患者進行隨訪1年, 觀察其恢復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手術后, 患者皮瓣功能恢復率為100.00%、骨缺損率為1.00%、感染率為2.00%、二期修整率為0;隨訪1年后, 患者皮瓣功能恢復率為100.00%、骨缺損率為0、感染率為1.00%、二期修整率為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對于軟組織損傷缺損患者, 早期治療理念為局部功能恢復, 但近年來, 隨著時代不斷的進步, 人們對外貌恢復也逐漸重視, 對此需根據患者損傷程度和原因, 進行個性化設計, 從而在保證外貌前提下, 達到治療效果, 經多項研究證實, 股前外側穿支皮瓣在移植、血管吻合、切取中均較容易, 且不傷及周圍主干血管, 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 [2]。
通過實施股前外側穿支皮瓣后, 主要體會為:雖然皮瓣解剖變異不多, 但其切取方式可影響皮瓣的存活, 因此最后進行反向逆行游離法, 在找到較粗的皮支后, 將其游離至主干血管, 同時可向下延長切口, 直至確定粗大皮支后進行, 同時在選擇皮支時, 應在確保皮瓣供血充足下完成, 若皮瓣血運完好, 可對其他部分皮支進行結扎、電凝處理, 隨后將受區血管和血管蒂吻合, 從而利于血管吻合處覆蓋, 且可對血管做皮橋來輔助 [3]。而股前外側穿支皮瓣優點在于:①其在將皮瓣切取后, 肢體功能恢復和外形不具有影響, 且可保證血流流通, 從而不需要二期修整 [4];②由于血管口徑粗, 血管蒂較長, 可將其與外側神經和皮神經吻合, 從而達到重建效果, 同時其對患者肢體血管具有保護作用, 減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5];③股前外側穿支皮瓣具有創傷小、安全性高等特點, 同時其可防止血管蒂長時間受到壓迫, 同時可利于缺損組織修復 [6]。
總之, 根據患者病情, 設計股前外側穿支皮瓣手術方式, 不僅可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 還可修復患者創傷面, 促進患者病情恢復。
參考文獻
[1] 胡稷杰, 任高宏, 王鋼, 等. 游離股前外側穿支皮瓣或隱動脈穿支皮瓣修復足踝部軟組織缺損. 中華顯微外科雜志, 2012, 35(6):453-456.
[2] 沈勇, 王彥生, 張輝, 等. 股前外側穿支皮瓣交叉吻合血管移植修復小腿皮膚軟組織缺損19例. 中華顯微外科雜志, 2014, 37(3):293-294.
[3] 楊何平, 張洪武, 楊書雄, 等. 帶感覺神經與失神經的股前外側穿支皮瓣在頭頸部感覺重建的對比研究. 中華顯微外科雜志, 2016, 39(3):225-229.
[4] 潘朝暉, 王劍利, 蔣萍萍, 等. 股前外側穿支皮瓣橋接旋髂淺動脈蒂組織瓣組合移植修復四肢骨與軟組織缺損. 中華骨科雜志, 2013, 33(7):723-730.
[5] 羅令, 張杰, 高劍, 等. 股前外側Flow-through穿支皮瓣在伴血管缺損的踝關節創面修復中的應用. 廣東醫學, 2015, 36(15):2299-2301.
[6] 劉會仁, 劉家寅, 張艷茂, 等. 股前外側穿支皮瓣的臨床應用與分型. 中華顯微外科雜志, 2016, 39(2):119-122.
[收稿日期:2016-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