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從公益類科研院所改革以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出現的問題也較多。文中以廣西數據為例,就公益性科研院所改革的基本情況進行介紹,并分析了在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針對問題從政策導向及績效管理提出了改善措施。
關鍵詞:公益類科研院所;政策導向;績效管理
中圖分類號:G322.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24-0000-00
0 引言
中國的公益類科研院所,特別是數量龐大的西部地區相關院所,長期以來由于與市場脫軌,機構臃腫、效率低下的弊端日益顯現,非但不能適應目前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且嚴重制約了經濟和科技的協調發展。廣西地區地處西部,科研院所長期以來處于西部省份的中等梯隊,代表了大部分省份的平均水平,本課題從研究廣西公益類科研院的數據入手,剖析傳統的公益類科研院所的弊端。探討如何在改革中,通過政策的外部引導和績效體系的內部優化,重新激發公益類科研院所的活力,為經濟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1 公益性科研院所改革的基本情況-以廣西為例
1.1 區直轉制類院所
2000年,廣西啟動了區直技術開發類科研院所企業化轉制,全區27家區直技術開發類科研院所轉為國有企業。到目前為止,除已倒閉、合并、注銷的院所外,廣西還有區直轉制科研院所23家。本次調研選擇了其中21家(廣西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廣西科學院生物研究所2家與廣西科學院一并統計,未做單獨調研)和已轉制為民營企業的華藍集團共22家(名單見附件1),涉及化工、機械、建筑、輕紡、電子、交通、海洋、設計等科技研發和社會服務領域。21家技術開發類科研院所轉制為國有企業后,得到一定發展,繳納稅收從2006年的1559萬元,提高到2016年的7377萬元,增長4.73倍。獲得專利授權數從2011年的25件,提高到2016年的85件。
1.2 區直公益類院所
2012年自治區對公益類科研院所進行了分類改革,根據各單位承擔的職責和功能,在保留事業單位編制的基礎上,將公益類科研院所劃分為公益一類和公益二類。本次調研選擇了42家區直公益類科研院所,涉及農業、衛生、工信、環境、生物、地質、體育、知識產權等科研技術和社會服務領域(名單見附件2)。多年來,區直公益類科研院所為廣西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6年間,42家區直公益類科研院所共獲得授權專利876件。
1.3 中直駐桂院所
廣西中直科研院所數量不多,總共有7家,本次調研選擇了其中6家(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組建不久,未做調研。名單詳見附件3),涉及地質勘查、新材料、環保、電工材料、化工橡膠、光通信技術和巖溶地質等科技研發和社會服務領域。1999年,中直駐桂科研院所根據國家部署實施改制,除桂林巖溶所保留事業單位性質外,其余5家中直科研院所均改制為科技型國有企業。多年來,中直駐桂科研院所聚集了較強的科技資源優勢和技術創新成果,為廣西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技術儲備。2011-2016年,6家駐桂中直科研院所得到財政支持共計29372萬元,上繳稅收39086萬元,平均每年為國家凈貢獻1619萬元;6年間,專利數從17項增長到61項,專利和其它成果轉化收入126884萬元。
2 公益類科研院所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2.1 大部分院所科技創新能力有待提升
2011-2016年,廣西公益類科研院所累計獲得國家科技獎勵5項,全部是以參與單位而非牽頭單位獲得,而同期周邊的云南省獲得18項,江西省獲得10項,湖南省也有7項,且大多是牽頭獲得。專利轉化方面,6年間42家公益類院所獲授權專利數共876件,但只轉化了14件,轉化率僅為0.48%,專利轉化收入為13.8萬元,平均每件專利轉化的收入不到1萬元。而發達國家科研機構,如牛津大學2015年專利轉化率高達70%,差距巨大。
2.2 運行機制落后,不能滿足新的變化需要
由于我國國有科研院所長時間以來缺乏統籌安排的機制,并且有相關考核目標約束,導致了整體科研容易形成各自為戰的形式,同一時間內對一些比較熱點的科研項目大量的追逐,而其他一些長期性的,基礎性的,難以產生回報的課題總是被忽略,得不到相關支持。除此以外,隨著機構改革的深入,改革后的部分院所也出現了新的問題,由于轉制和市場化的原因,科技項目及科技資源開始自發的向盈利性行為傾斜,人員安排重心也漸漸向市場靠攏,這樣不可避免的出現公益性的科研項目質量降低,本應用于基礎性研發的公共資源,也被用于牟利,而與此同時,相關的政策和監管沒有及時跟上,而上級部門由于GDP考核等原因,也不會對相關行為進行約束。在這種情況下,公益性科研院所的公益屬性必然逐漸降低,無法實現市場經營反哺科技研發的構想,并且可能會由于經營不善、管理不足等原因,逐漸喪失原本具有的科技優勢,淪為普通市場主體,甚至破產清算,對國有資產造成極大浪費。
2.3 科技人力資源逆向流動
統計表明公益類的相關科研院所雖然數量眾多,編制龐大,但是相對優秀的科研人員、專家、學者等仍然相對缺乏。較為年輕并且有實力的科研人員有很大傾向會流向收益相對較高的企業,而流入的人才大部分為應屆畢業生,而由于管理機制問題,通過社招聘用的有豐富工作經驗的人才較少,在這種情況下,公益類科研院所的人才結構會逐漸喪失合理性,團隊組建也會愈加困難,最終導致研發能力降低,進而失去核心競爭力。
2.4 分配與激勵機制不合理
轉制科研院所的發展取決于持續的技術創新能力,而這種能力的提高從某種角度看來自于對科研人員的激勵。但我國現有的激勵機制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研人員積極性和創造力。當然,這里的激勵機制絕不僅僅是薪酬的問題,還有職務晉升、出國深造、帶薪休假、學術交流以及提供配套的科研試驗設備等。科研機構的從業人員首先是科研工作者,他們勞動特點必須得到尊重,而這主要體現在對他們的激勵措施選擇上。
3 通過政策導向和績效管理改善問題的建議
通過以上調研分析,本文剖析了改革中存在的困境,對此,筆者認為可以通過系列的政策導向和績效管理解決存在的問題及困境。具體建議如下:
3.1 政策導向
3.1.1 機制導向
通過政策引導科研機構合理分流轉制,全面優化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資源配置,市場化的同時保證好必要的公益性研究能夠繼續推動,推向市場的部分合理剝離,不要通過行政手段干涉市場主體的自主經營,也不能完全忽略公益性的必要研究。
面向市場的應用型科研機構,要引導轉化成科技型企業,也可以通過部分進入企業、轉為中介服務機構等方式進行轉制。而對于面向基礎學科或者純公益性研究機構,由于缺乏相應的盈利手段,在轉制結構,調整人員上,應該按編織內的機制運行和管理,政府主要通過經費扶持,項目外包等形式提供科研項目和基地建設經費。
3.1.2 人才導向
對現行的職稱晉升制度進行改革完善,推進多條參考體系并舉的晉升機制。對職稱比例數目不再進行死板的要求,由科研機構根據自身的需求,隨時申報,允許增減。對較為重要崗位實行競聘上崗,相應的待遇根據崗位變動隨時調整,放松入職條件,增加社招比例,對有工作經驗,有核心技術的人才,適當放松學歷條件。在保證好公益性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所得稅減免,補貼等方式,積極推動資源向實用性成果轉化傾斜,鼓勵技術持有人創辦企業,將成果與市場真正接軌。
3.1.3 利益導向
通過政策引導,首先保障好一線科研團隊的成果產出利益,包括研發成果的使用,經營和合理處置,在保證院所正常運作的情況下,降低院所的所得比例,增加科研團隊的合理收益,明確的鼓勵科研團隊將研究成果推向市場,簡化科技成果轉化的手續流程,比如先處置再報備,減少蓋章流程,從基礎上鼓勵科研團隊與市場接軌,通過市場獲得更大收益。
3.2 績效管理改革
該領域眾多的研究成果標明,單一的利益分配和績效激勵都各有利弊。比如編制內的工資制度能提供較好的人員穩定性,但是對潛能及主觀能動性的激發明顯不足。而大量的獎金發放會導致員工追逐短期的利益最大化,職稱制度給出了職業長期規劃,卻對年輕員工的發展成長造成了諸多限制。各類評獎與待遇進行掛鉤,會使員工脫離市場,為得獎而得獎,科研成果的實用價值不大,而股權激勵會導致后入職的員工享受不到相關福利。
因此,所以院所改革需要建立細致詳盡的績效管理制度,實現多元化,目標導向化,充分體現各個崗位的價值,優勢,激發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和特長。特別是要對中高級專業人員有足夠的吸引力,降低人員流動性,保持團隊穩定。比如科技人員實行期權激勵。對項目實行按需設崗、按崗聘任的聘任制度;設立好職業晉升階梯,按照崗位貢獻設定分配和激勵,同時因地制宜的開展合理高效的績效管理制度,對員工的日常工作進行規劃。
根據對現有材料的分析與研究,結合公益性科研院所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可以使用平衡積分卡的方式設計院所的績效指標評價體系,并建立績效考核細則。各個院所科研基于自身的發展的戰略與目標,設定5個具體的一級指標,包括科研投入,科研產出,科研相關的服務,團隊建設,創新程度。科研投入中包括了儀器購買,人員科研經費,財政及項目撥款等;科研產出包括了專利,軟件著作權,發表的論文的等級,獲得各類獎項,成果轉化程度等,科研服務則包括了指導,授課,咨詢,建議,成果推廣等,團隊建設包括了人才的培養,團隊的組件等,而創新程度要包括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對外技術輸出等方面的內容。其中,定量的指標可以包括共性的內容和個性的內容,各個院所科研根據自己的優勢科目自行設定構建,設置權重值,而定性的的指標按照不同等級,科研通過邀請專家打分,各個小組互評等方式來進行考核。
在評價的方法上,可以參考近年來績效考核的常用方法,對于定性的指標,采用平均分制,綜合考慮專家或主管部門或互評的分數,取平均值。定量的指標則使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先對評價指標進行篩選,再根據層次分析法,確定每個指標的具體權重,然后進行統籌計算,具體考核時間可以參考負責的工作類別來定量,比如按照項目進行階段分段,按照季度分段,按照經濟指標進行分段等方式。
4 結語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與科技發展差距較大,很多地區的科研院所離核心市場較遠,市場競爭不充分,能獲得的資源也較少,因此核心科研能力有可能不高,且長期發展較為緩慢,因此,在外部環境比較惡劣的現實情況下,這些院所更應該突破傳統機制的約束,改革內部績效機制,政府也應該通過進行政策引導支持,幫助院所充分參與市場競爭,發展壯大核心能力和核心價值鏈,同時進行深層次的內部績效管理,提升自身效率。
參考文獻
[1]才讓,高振,劉驍.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的職能定位和實際作用[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4.
[2]茍爽.科研院所分類改革的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以貴州省省屬科研院所為例[J].凱里學院學報,2016(05):52-57.
[3]張愛寧,李晥玲.地方科研院所創新發展績效評價方法研究——以甘肅省屬科研院所為例.科研管理,2014(S1):31-38.
[4]陳勇.基于Malmquist的重慶市科研院所知識生產效率分析[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2015(6):42-47.
收稿日期:2019-11-08
作者簡介:谷偉濤(1988—),男,河南濮陽人,工程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科技服務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