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丹
(四川省南充衛生學校,四川 南充 637000)
何為項目教學法?即為完成某教學任務,需設定一定的情境,在該情境中教師扮演學生的伙伴或者是合作者,學生之間分成不同的小組為共同完成教學任務而主動合作、交流,最終實現對某知識或者是技能的掌握。項目教學法屬于行為引導教學法,現已在技術型教學中得到了大力推廣,且效果顯著。不過將其引進到中職病理學教學中的情況還是少見,為探討中職病理學教學中應用該種方法的效果,特開展了本次研究,具體情況如下:
本次研究共選取115名學生參與,均為我校2017級學習《病理學》課程的學生,分屬于兩個不同的班級。其中一個班級55名學生為觀察組,給予項目教學法教學,男生30名,女生25名,年齡16-20歲,平均(18.25±2.23)歲;另外一個班級60名學生為對照組,給予傳統教學法教學,男生38名,女生22名,年齡16-19歲,平均(17.33±2.45)歲。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對研究結果影響不顯著。
對照組開展傳統教學,觀察組開展項目教學法,教學內容以“心血管系統疾病”為例,具體教學過程如下:(1)明確案例。例如“張某,男,61歲,工廠上班,患高血壓21年,血壓水平195-250/100-113mmHg,常伴隨頭痛、頭暈等癥狀,近來情況更為嚴重,勞累后有氣喘、心悸、咳嗽且能咳出粉紅色泡沫狀痰等現象,無法平臥,睡眠中常伴隨由于呼吸不暢而突然驚醒的情況。或勞累后或飽食后時常感到胸骨后疼痛,但可自行緩解。近半年右下肢時常感到發涼發麻,跛行,但休息后會改善,上述癥狀呈不斷加重趨勢。近日右腳劇痛,皮膚變黑,足背動脈搏動不見,活動限制,入院接受了右下肢截肢術,昨日午飯后突發心前區劇痛,血壓水平急劇降低,煩躁難安,面無血色,脈搏微弱,皮膚冰涼潮濕,后搶救無效死亡。(2)分析案例。確定總任務:即病名、死亡原因及其依據。為順利完成總任務,可將任務分解:第一、復習相關內容和知識點;第二、討論以下幾個問題:心肺腎以及右下肢有哪些病變及其依據是什么?各器官病變之間的聯系?病名及其依據?死亡原因及其依據?確定總任務及分解任務后,對學生分組,每組選出小組長,讓學生提前一周把任務書交到組長處,組長組織完成任務。一周后匯報結果并交流。(3)匯總評價。
(1)對比兩組學生教學滿意度;(2)對比兩組學生考核成績。

觀察組通過項目教學法,對照組通過傳統教學法,結果顯示觀察組學生教學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教學滿意度對比
對照組考核成績為(82.11±10.23)分,觀察組為(90.12±10.33)分,即觀察組考核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目前隨著我國新醫改的不斷推進,醫學相關專業的教學方式也出現了新的變化。傳統教學模式通常只注重醫學理論的學習,通過成績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形成了一味灌輸的現象,抑制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導致學習效果不理想。而現今隨著社會的發展,項目教學法隨之出現,其注重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協作能力的培養,且會涉及多種文化活動知識,因此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本組資料也可以知道,項目教學法將學習、創新以及實踐融為一體,以行為研究為主軸,結合就業需求,以學生為教學主體,要求最大限度開發學生思維,提升其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且教學過程輕松愉悅,因此觀察組學生教學滿意度及成績考核均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中職病理學教學中項目教學法的應用,能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提升教學效果和教學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