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揚帆 林科瑀 林維浩 陳良豪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加速,人們對生活質量追求、綠色的渴求與日俱增。進行生態綠道景觀建設,對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價值和品位具有重要意義,為城市居民提供低碳、綠色交通的生活方式以及日常休閑游憩活動,提高人們的生活環境及品質。本文引用管理學上SWOT分析方法,分析三明綠道景觀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機遇(opportunity)、威脅(threat),對三明綠道景觀工程的建設與發展進行探討。
關鍵詞:三明綠道;景觀;SWOT分析
綠道是一種線形綠色開敞空間,通常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內設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景觀游憩線路。2010年,廣東省借鑒國外相關經驗,率先在珠三角地區推行建成我國首個綠道網。近年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引領下,綠道建設在國內城市掀起熱潮。
一、三明城市綠道項目概述
三明市區綠道項目2013年3月動工建設,是省、市重點建設項目和重要的民生工程。城市綠道以城區東面一重山為背景,統籌考慮“環保、安全、觀光”的要求,沿海拔230-300m 高程依山就勢合理布設綠道。將仙人谷國家森林公園、麒麟山公園、妙元山郊野公園和三元國家森林公園串聯起來,綠道總長約40km;綠道建設包括慢行道、景觀綠化、服務設施、導向標識、交通銜接等“五大系統”,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三明市城市綠道建設按照“少征地、少拆遷、少砍樹,原生態、原產權、原性質”的原則,突出生態型、大綠量,喬灌草、四季花,既造林、又造景的生態定位,將綠道打造成三明人民的文化之道、休閑之道、綠色之道、幸福之道。
二、三明城市綠道景觀建設的SWOT分析
(一)優勢分析
1.功能多樣,滿足人們多種需求。綠道設計突出生態型、大綠量,喬灌草、四季花,既造林又造景的生態定位,建設生態健康步道、生物多樣性廊道、旅游景觀通道和森林文化走廊。五大系統為居民提供通勤、休憩、旅游、指示、停車、換乘、衛生、安全等服務。營建了一個運動健身、休閑娛樂、科普教育的好場所,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時間、不同年齡居民的多種需求。
2.布局合理,體現三明特色。三明城市綠道景觀布局合理,自然人文景觀資源豐富。以三明山川峽谷為特色,體現三明高森林覆蓋率,綠色生態自然的山林之美;展示三明城市魅力。巧妙地將全市區域內的特色生態植物沿線分別展示,將綠道分為13段,每段選擇1個主題喬木樹種栽植,如銀杏、藍花楹、福建山櫻花、羊蹄甲、黃山欒樹、楓香等,形成特色植物景觀。同時充分考慮到了三明深厚的人文歷史因素,濃縮了重要的歷史人文景觀,展現了三明的深厚歷史人文底蘊。重點打造以家訓文化、生態文化、學子文化為主的森林生態文化走廊。
3.配套設施經濟實用,與自然契合。三明市區綠道基本不占用城市建設用地資源,路面采用彩色瀝青(紅色、黑色、咖啡色)、透水磚、防腐木、炭化木等新型節能環保材料鋪設,體現了經濟性、實用性以及和大自然的融洽性,如休息平臺和連接線鋪設透水磚,以減少雨水徑流。
(二)劣勢分析
1.投資較大。①線路較長,三明城市綠道市區線路總長約40 km,投資上億元。目前已建成梅列碧佳同至三元文筆山段的綠道20 km。且綠道沿線的邊坡保護、植物種植、衛生保潔等消耗一定的人力和財力。②材料的運輸成本高。綠道建在半山腰的位置,施工棄土和建筑垃圾全部外運。另外在陡坡地段設置懸挑棧橋和橋梁,因此造價比較高。
2.綠道入口與居民區距離較遠。由于三明城市綠道依山而建,距離城市居民區較遠。現有綠道入口位置都需要步行一段較長距離的長坡或者階梯才能到達,使得綠道的對老年人和兒童的可達性較低。
(三)機遇分析
1.民眾對綠道的需求。新時代人民群眾的需要已經從“物質文化需要”發展到“美好生活需要”。通過綠道的建設將綠色引入城區,以達到親近自然、美化環境、滿足民眾對自然空間的需求等目的。為居民提供了一個享受自然的機會與空間,提供運動健身和休閑度假等服務,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數。
2.政府大力支持。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各地都在積極推動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2014年以來,福建省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打造‘清新福建品牌”。建設三明綠道,打造生態三明,是推進“四綠工程”“綠色城市”建設的有力抓手。同時隨著經濟發展,為綠道景觀建設提供了較為充足的資金。
(四)威脅分析
1.協調綠道建設與保護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綠道建設過程中盡可能避免對原生態環境的破壞,應減少山體開挖面,盡量不破壞原有水系、地貌,林木采伐實行逐株現場審定。此外,政府不同部門(園林、市政等)應合理分工,建立統籌管理機制,加強對于綠道的管理和護理力度,如優化植物配置效果,提高植物的季相變化率,減少沿途植物的衰敗現象。
2.配套設施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因為市區土地資源較為稀缺,市區綠道主要是慢行道游憩網絡系統,綠道規劃時的路寬與路線較難滿足不同人群鍛煉的功能需求。因此更要注重綠道功能的復合性,在滿足人們日常游憩功能的同時,應盡量增加綠道在生態維護、水利調節、文化傳承、歷史教育等諸多方面的功能。如完善交通配套設施(如公交車站、社會停車場等),適當性的多設置相應的活動場所和游玩設施,多考慮老年群體和未成年兒童游憩需求的規劃設計,豐富綠道的功能。
綠道在我國的快速發展,已成為我國政府重視生態保護、關注民生需求的一個縮影。綠道景觀建設需要科學規劃,將綠道規劃與城市規劃進行有效整合,進一步豐富綠道元素,發揮綠道功能,如開展綠道健身活動、綠道旅游等,提升綠道利用水平,推動綠道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曾真,尤達,郭艷.三明城市居民綠道游憩動機與滿意度研究[J].三明學院學報,2017(4):8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