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芝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化資源和教育不斷融合相互滲透。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合理創設數字化的課堂氛圍,不斷創新課堂教學方法使得"做中學"成為主要的課堂教學模式,旨在在"做"的過程中不斷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促進小學生數學綜合素質的提升。
【關鍵詞】數字化環境;小學;數學;個性化;做中學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規定,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有積極影響,必須從小學階段構建數字化的課堂環境,使小學教學得到有效發展。數字化環境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主要是指通過信息技術的支持,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通過構建充滿個性化的課堂培養小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能力,幫助全體學生都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快樂和意義。
一、數字化環境下小學數學“做中學”個性課堂構建的內涵與意義
數字化環境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是動態和開放的,充滿趣味性的數學課堂更有利于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激發,從而促進小學生個性的培養和自身潛能的發展,逐步培養以自主探究和動手實踐為主的創新精神,全面培養小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數學化環境的構建推動了小學生個性化的發展,使得小學生積極體驗數學學習的興趣轉化為學習的動力,通過有效創設契合小學生學習環境和方式的課堂教學情境,可以引導小學生在“做中學”。“做中學”是一種新型的數學課堂教學理念,核心內容是數學教學不應是知識的教學,更是知識的體驗過程,“做中學”就是引導學生親身體驗數學知識的探究過程,有效調動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在思考中實踐在實踐中思考,促進小學個性化數學課堂的構建。
體驗、實踐是新課標倡導的數學學習過程,也是小學生個性化得以體現的教學,“做中學”個性課堂的構建是這一教學標準的教學過程,以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為出發點,在數字化背景下進行個性的數學學習,全面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數字化環境中豐富的內容,使數學學習的場景和資源更加豐富,學習內容也更加多元化,可以有效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學習,以自主、協作和個性的課堂教學促進小學生對數學的親身體驗和實際感受,充分促進小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的感受。因此,小學教師必須更新數學教學理念,充分利用數學化資源創設有利于“做中學”教學的個性化課堂,使小學生的數學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數字化環境下小學數學“做中學”個性課堂構建的有效策略
(一)構建數字化教學氛圍,激發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數字化教學依托于相應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在具體的課堂教學環節中創設相應的氛圍,能夠切實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在具體的“做中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數學教學內容提供相應的數字化課件和網絡學習資源,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到相應的課堂教學情境中,優化學生的數學探究過程,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同時也要注意聯系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以培養學生的數學知識運用能力。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局限,考慮問題往往不能顧及所有知識層面,數學教學必須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的豐富性和趣味性,切實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通過以互動形式為主的師生交流教學,創設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情境,以此構建高效課堂。
例如,在學習數學基礎內容“元角分的認識”時,教師應創設實際的“學中做”教學情境,構建有利于學生數學學習的個性化教學模式。我國的主要貨幣單位是元角分,人民幣面值包括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和1元,還有1元和5角的硬幣,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具體的教學內容與實物圖展示綜合起來,使學生可以邊學習邊構建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進而大大提高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同時,教師還應以網絡技術為主的多媒體設備為小學生詳細播放我國人民幣真假識別的具體方法,讓學生對我國的錢幣有更深的認識,促進“學中做”課堂教學模式的順利開展,不斷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外去超市購物,使其對付錢和商品的價值有直觀的感受。
(二)基于云技術信息技術,增強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傳統的數學課堂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數學知識,缺乏對數學實踐的體驗,沒有形成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云技術為載體的個性化翻轉課堂是促進“學中做”數學模式的一種方法,也是擺脫傳統課堂束縛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能夠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逐步提高。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錄制相關微課視頻輔助教學,針對學生學習的難點進行課堂回放,這樣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也是個性化課堂構建的基礎措施。課堂是學生獲得數學知識的關鍵場所,也是促進小學生數學學習品質提升的主陣地,以學促做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思維活躍的狀態,能夠緊跟教師的教學進度和思維方法去,能使學生在積極有效的參與中培養自身的數學應用能力。
例如,在教學數學知識“平移旋轉和軸對稱”時,教師可通過網絡資源中的相關知識進行課堂教學。通過查閱資料尋找相關的生活情境,像汽車司機在轉動方向盤時體現了旋轉的過程,教師可做成動圖供學生觀察;民間剪紙“囍”字,兩部分形狀完全相同體現了對稱思想;像推拉式門窗,通過橫向平移進行開門和關門,是平移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數字化背景下,任何知識的應用都可以在網絡中查到,合理運用微課并指導學生在課堂中自主思考和探究,能夠促進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大大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三)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優化學生的數學探究過程
教師可利用數字化技術手段設計數學探究活動,通過課堂學習和課外實踐的結合,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并不是只靠課堂教學就能完成的,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實踐探究更是一個重要環節,教師要選擇有利于學生動手實踐的探究內容,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相應的實踐探究,切實促進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和掌握,不斷加深學生對數學基本知識的印象。數字化技術為這一教學過程的成功實施作了保證,使學生可以得到針對性的教學培養,進而提升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正方形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探究進行課堂教學。在基本的公式教學后,長方體的面積是“S=lh”正方形的面積是S=a2,可進行實踐體驗,為每個小學生發一張A4紙,裁剪成大小各不相同的正方形和長方形,引導學生自行測量和計算面積,通過對邊長的測量和對面積的計算,能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能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與應用能力。此外,教師還可通過多媒體演示操作過程,指導學生利用數字化設備正確畫出正方形和長方形并求出面積的大小。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包括學和做兩個階段,學是獲得知識,做是應用知識,兩者相輔相成才能促進小學數學個性化課堂的構建。
總而言之,隨著數字化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也在進步。小學數學是培養學生數學興趣的啟蒙教學,更是培養小學生數學思維和綜合學習能力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做中學”,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并掌握所學內容,促進小學數學課堂“個性化”培養目標的實現,使小學數學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