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喜彩
【摘 要】散文教學對于豐富小學生的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塑造學生的情感價值具有重要意義。語文教育教學的主導和核心內容就是語用教學,在散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語用教學的相關訓練,深挖語言魅力,讓學生在良好的文字熏陶中實現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散文;語用;教學
散文是一種常見的文學樣式,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散文在語言表達與情感滲透上具有“形散神聚”的特點,加強散文教學對于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增進其修養,提升其境界具有重要意義。語文教育教學的主導和核心內容就是語用教學,由于小學生情感認知發展的限制,教師在構建語用型散文教學課堂常常遇到一些困難。
語用教學是以語用學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一種教學方式,它主要面對的語文中的字形,讀音,甚至是句法等語言的具體運用形式,還包括語句意義,解析,交流方式,社會背景等方面的內容。本文結合小學語文散文教學實踐,就如何在語用理念下開展有效的散文教學,淺談四方面的體會。
一、由外到內,引導理解散文語言的美學魅力
言語形式是內在美的承載,漢語極具韻律感和節奏感,在言語構架中遵循著固有的形式,而這些形式與我們在上千年的文化傳承中形成的節拍密切相連,因此,在滲透言語形式美的過程中,能夠利用文字描繪出一幅充滿表現力和感染力的畫作。
在小學語文散文教學中,教師應抓住語言形式美,從外到內,引導學生體會散文的語言特點。例如,《美麗的小興安嶺》在學習中,教師可以先從語言基礎入手,為學生講解郁郁蔥蔥、密密層層、嚴嚴實實等詞語,在詞語中理解夏天小興安嶺樹木繁茂的樣子;根據“森林獻出了許多寶貝,有酸甜可口的野果,有又香又脆的榛子,有鮮嫩的蘑菇、木耳,還有人參等名貴藥材。”等句子理解語言形式上的錯落有致,發現語言表達特點,引導學生感受言語的形式美。
誦讀是學生體會散文語言形式美的重要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多樣化的誦讀方法,讓學生在朗朗書聲中感知、挖掘言語之美。例如,《祖先的搖籃》是一首充滿想象力的散文詩。作者用細膩、天真的筆觸寫出了“我”對祖先生活的想象,表達了對大自然的依戀和熱愛。在教學設計中,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朗誦,散文詩言語直白,朗朗上口,將想象與生活完美融合;在朗讀過程中,教師適時提出問題:我們的祖先,可曾在這些大樹上摘野果,掏鵲蛋?想象一下,祖先的生活情境,結合自己的經歷說一說,你感受到祖先的搖籃的恬靜、悠然了嗎?你能說一說作者在描述遠古時代孩子淘氣、自由的生活時表達出的情感嗎?這樣在誦讀、思考與回答中,學生不斷探究文字背后描述的自然之美,并聯想現實生活,體會散文詩在語言表達中的特點,進而在充滿想象的語言中與作者產生精神共鳴。
二、由虛到實,引導體會散文語言的意境氛圍
散文屬于抒情類文學作品,其在文字鋪排、結構設計與情感抒發上講究意境。在閱讀一篇散文的過程中,讀者的思想并不僅限于篇章中的文字,而是在現實與想象的溝通中形成一幅充滿已經的畫面,這種由虛到實的過程,就是散文意境的呈現,也是散文抒發情感的主要方式。因此,在小學散文教學設計中,教師應注重意境的營造,讓學生在情感氛圍的熏陶中體會文字的魅力。
意境是通過藝術描繪所呈現出的境界與情調,它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精髓,因此對意境的構建是許多文學家創作的追求,而對已經的體會也是讀者與作者對話的情感基礎。例如,在《美麗的小興安嶺》的教學設計中,教師結合“春天”描寫的段落,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緩緩鋪開小興安嶺的美麗畫卷:陣陣春風、幾場春雨,樹木抽出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遠眺去,山頂上的積雪開始融化,雪線上移,雪水匯成小溪,嘩嘩地流著;幾只小鹿在溪邊散步,警惕靈動,不時關注著周圍的動靜……這樣清新、自然的文字勾勒出小興安嶺的春天一派生機的景象,進而凸顯作者對春天充滿希望的期待之情。而這樣一幅畫卷中,學生在文字與圖形的輔助下逐漸進入意境,體會大自然賦予小興安嶺的希望與生機。
文學理解需要感知、頓悟,在小學散文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利用文學鑒賞的方式,為學生營造意境,以激發學生的想象與思考,并在自主構建中提高對文字之美的理解與頓悟。例如,在學習杜牧《山行》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設計鑒賞環節,鼓勵學生自主闡述對文字的理解與想象,進而在品讀中逐漸引導學生在腦海中想象遠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樹構成的一幅美妙的意境,進而在山林秋色的意境中體會作者的高懷逸興和豪蕩思致。
三、由表及里,引導探尋散文語言的情感脈絡
散文內容豐富,人生百味、自然奇觀、情感歷程、思想軌跡無所不包,因此在閱讀散文的過程,我們仿佛置于一個社會的萬花筒中,在文字的點撥與指導下探尋情感脈絡,體會情感內涵。基于此,在小學散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情感教育,引導學生在散文“形散神聚”的特殊語言表達中提煉情感主題,體會其中的情感內涵。
文字中包含的絕不僅僅是表達技能,其中蘊藏的情感價值才是言語得以傳承,并能夠引導、滋養人的心靈,實現精神塑造的關鍵所在。例如,在《大青樹下的小學》的教學中,教師應確定情感教學目標,即通過大青樹下的小學中多民族融合情況的介紹,引導學生理解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特點,提升民族融合、民族團結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念。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實現做好教學導入,鼓勵展示自己找到的有關圖片,介紹自己了解的少數民族的情況,在介紹中教師提示學生著重介紹少數民族的服飾特征、生活習俗;教師進行補充,著重介紹課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的情況,幫助學生初步樹立多民族的認知,并在少數民族鮮艷的服飾、有趣的生活習俗中產生閱讀興趣。
接下來,教師要求學生分段閱讀,引導學生從上學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學生的服飾、到校后的活動等方面想象、講述,在文字的幫助下入情入境;引導學生交流這所民族小學留給你的印象,描述自己的體驗與感受。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不僅能夠理解散文內容,更能夠體會文本的情感價值,教師也能夠實現對小學生精神內涵的引導與塑造。
四、由淺入深,引導解讀散文語言的文化價值
文字是文化構成的基本要素,讀者對于文字的感知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目前在小學語文散文教學中,教師在文字講解上通常會下足功夫,但文化的滲透卻存在“短板”,許多學生在散文學習中對文字的理解更多的是就事論事,而無法將其放在文化背景下進行深入挖掘。當然,基于小學生的文化素養與認知水平,其對文化的理解缺乏深度,這時教師就應該利用散文內容為學生實現潛移默化的文化滲透。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文化視角解讀散文文本,即教師可以將散文的創作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引導學生從宏觀視角理解散文的文化意義,體會其中的文化內涵。
從文化視角推動散文教學的拓展延伸。小學階段是學生文化素養培養的啟蒙階段,教師對于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不應局限于教材內容,而是應從文化視角出發,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文學素材,以充實學生的閱讀生活,為學生構建良好的文化熏陶。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散文教育對于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塑造學生的情感價值具有重要意義。小學的語用教學是立足于語言表達和文字積累的,尤其是文字的積累將直接影響到自我的體驗表現和語言表達。在散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語用教學的相關訓練,深挖散文的語言魅力,讓學生在良好的文字熏陶中實現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文佳.設置多維活動 鑄造語用品質[J].名師在線,2019(04)
[2]顧云.開掘文本語言之源,鑄造語用訓練之道[J].小學教學研究,2018(27)
[3]王秋菊.關注“語用”,讓小學語文融入課外閱讀[J].新課程(小學),2018(12)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部編小學語文教材“語文要素”的把握及其落實》(課題編號:2018XB00429,立項批準號:FJJKXB18-236)暨《語文核心素養下的低年級言語表達能力提升的實踐與研究》(課題編號:2018XB02339,立項批準號:FJJKCG18-63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