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理 張家海 陳海霞
摘 要:針對我國應用型本科高校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和原因,提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思路。該培養模式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核心,同時考慮企業在校企合作過程中能夠獲取人才資源、科研資源、服務資源的利益需求,共同構建協同培養、共同參與、利益共享的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關鍵詞:校企合作;協同育人;人才培養模式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09.1981 引言
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在國外已被大多數學者和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在德國、美國、英國等國家都形成各自的校企合作模式[1-2]。但是在中國的目前的教育界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可以去直接套用,雖然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可以去借鑒[3-4],但大多數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地域性。本文主要針對應用型本科高校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和原因進行研究,探索應用型本科高院在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方面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思路。2 國內校企合作面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國很多學者和專家圍繞校企合作這一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究,并取得了較好的研究成果[5]。但從幾年來的實踐效果來看,這一模式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還需進一步進行研究和改善[6]。2.1 校企合作過程中高校自身存在的問題
(1)應用型本科高校自身對校企合作的內涵理解不夠。很多應用型本科院校已經認識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也進行了一些校企合作,但在實施過程中流于形式,仍停留在簡單的輪崗實習的初級層面,未能全面、科學、透徹地認識校企合作的真正內涵,從而很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制度建設不夠完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設必然需要在學校管理制度、教學體系層面進行變革。而現實情況是一些高校的校企合作過程在制度上往往得不到學校的全面支持,從而使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較淺層次,高校沒有建立較好的有關校企合作系統的規章制度,或者雖然建立了相關制度,但操作性不強,無法保障這一過程的順利進行。
(3)校企合作深度不夠。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頂崗實習是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高校常規的教學環節。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要求在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交替進行。而這一過程的順利進行必須以校企深度融合為前提,需要企業深層次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而現實情況是很多學校的校企合作由于條件限制或其它因素的制約,企業不能深入參與教學活動,合作沒有深度。
(4)師資質量難以適應校企合作需要。校企合作需要校方、企業具有充足的師資力量。而現實是,高校大多數教師是從一個校門走進另一個校門,理論知識豐富,但實踐經驗、企業經歷幾乎為零,難以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滿足教學需要;而企業受聘的教師往往是企業的骨干,他們或者業務繁忙,或者責任心不強,也難以勝任校企合作中教師的角色。因此,校企合作過程中的師資力量不足、質量不高,成為制約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因素。2.2 企業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1)企業缺乏積極性。企業作為經濟主體,獲取利潤是其最直接的目標。校企合作中企業更看重是這一過程能不能給企業帶來短期的利潤,而很難看到校企合作會給企業帶來的長遠經濟利益和遠期企業發展需要。所以,在沒有外部因素約束和激勵條件下,企業缺乏相應的積極性,有些企業只有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才會參與校企合作,甚至將校企合作當成一種獵取學生作為廉價勞動力使用的途徑。
(2)企業缺乏必要的責任感。我國的相關制度沒有確立校企合作中企業的主體地位,也無法限定企業必需的相關責任和義務。由于缺乏約束力和相應的激勵機制,因此,企業在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實施中沒有明確的責任,缺少相應的責任感和動力,往往只是在有限的框架內履行非常有限的責任和義務,顯示無法滿足要求。2.3 國家政策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些重視職業教育的發達國家非常重視校企合作這一教學模式。首先,這些國家的政府制定了相關校企合作的制度,企業不但需要給合作的高校提供一定的經費,還有義務和責任參與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制定、課程設置、培養方向確定等一系列具體的教學管理,還根據教學環節的需要為學生提供實踐、實習的場所與活動指導。近年來,校企合作在我國也逐步受到政府的關注和支持,但相關的制度建設仍很不完善,校企合作過程的主體仍然是企業和高校,不能形成一種規范的模式。由于沒有政府的資金和制度保證,企業沒有積極性,也沒有責任感,而學校在校企合作這一教學模式所能提供的服務也十分有限,無法左右這一教學模式按自己的意愿進行。因此,校企合作在我國由于政府管理的缺失,還難以形式規模化、校企雙贏的局面。3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思路
針對應用型本科高校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和原因,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優化和改進:
(1)校企合作從很多國外的成功經驗來看,全社會包括政府高校和企業界從思想認識上對校企合作重視。國家出臺相關的法規去支持和保護校企合作,并保證企業的經濟利益。
(2)校企合作提升了創新能力。高校和企業是創新的中心地帶,提升創新能力對于高校和企業來說應該是雙贏的效果。
(3)校企合作提高了學生實踐能力教育的新格局。應用型本科高校的目標和任務就是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這需要學校、老師和學生都能重視這一教學環節,才能建立起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教育的新格局。
(4)高校對教師評估體系的改革。高校的功能是傳播知識、教育學生、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傳統的教師評估體系往往只注重前3項,而忽略了社會服務這一重要功能。隨著校企合作的逐步發展與完善,高校對教師評估體系的改革也應與時俱進,更多關注教師對企業、地方的咨詢服務所作的工作,將這一方面的成果納入教師評估體系中。總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思路就是針對我國應用型本科高校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和原因,共同構建協同培養、共同參與、利益共享的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4 結論
應用型本科院校一直將校企合作視為培養優秀應用型本科人才的有效途徑之一,但近幾年不少高校在校企合作中出現一些問題,而且合作效果也沒預期的理想。因此,本文對目前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對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思考和探索,建立新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和現實價值。參考文獻:[1]楊正理,張家海,孫書芳等.校企合作下電氣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山東工業技術,2018(12):223+194.[2]楊正理,史文,陳海霞等.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招生策略預測[J]. 智能系統學報.[3]尤志,伍丹.應用型職業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 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8(01):179.[4]陳偉,左艷.校企合作模式下應用性創新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經濟研究導刊,2016(12):115-116+142.[5]于萬國,蔡永華,房健.校企合作下計算機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科技經濟導刊,2016(16):142-143.[6]殷珊,繆峰,劉盆美.教育大眾化對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7(3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