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路軍
摘 要:產業政策的制定對產業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作用和意義。本文從產業政策理論出發,通過分析家政服務行業目前發展中面臨的主要矛盾,即社會需求與有效供給(優質供給)不足的矛盾,深刻剖析了有效供給不足的深層次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進一步推進家政服務業健康、規模發展的政策建議,對政府制定促進家政服務業發展的相關政策,進一步推進“家政服務大有可為”,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家政服務 ?有效供給 ?政策建議
國家十分重視家政服務行業發展。早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濟南市外來務工人員發展時就指出:“家政服務是社會需要,要講誠信、職業化”,2018年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又強調“家政業是朝陽產業,要把這個互利共贏的工作做實做好,辦成愛心工程”。2010年之后,政策密集出臺相關政策,旨在快速推動家政服務行業的規范和有序發展。以下就上述背景下的家政服務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以供下一步出臺政策有所借鑒。
2010年以來,國家針對家政服務行業發展出臺的重大政策,主要有以下幾個。201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展家庭服務業的指導意見》以后,上海、福建、四川、江西、河北等多個省市也陸續出臺相應政策,各地政府也積極投入資金進行扶持,家政服務業發展明顯提速。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東家政服務企業,并做出重要指示“家政服務大有可為,要堅持誠信為本,提高職業化水平,做到與人方便,自己方便”。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與山東代表團座談時指出“家政業是個朝陽產業,要把家政業做實做好,辦成愛心工程”。2018年1月,北京市商務委員會聯合市發展改革委員會等12個相關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促進和規范家政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從“模式創新、政策扶持、行業監管、誠信服務建設”等方面提出了促進及規范行業發展的政策舉措。
家政行業的發展關系到千家萬戶的生活質量。從目前政策傳遞出的導向來看,國家支持家政行業的發展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從行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并沒有完全達到政策期望的發展。一方面,國家積極推動家政服務提質擴容;另一方面,家政行業長期存在的一些亂象并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政策并沒有完全落實到行業發展層面。
以各地的培訓補貼來說,政府給予家政培訓的補貼對于加強農村人員進城務工所需的技能培訓發揮了促進作用,也幫助了很多家政服務企業孵化和發展。但是對財政補貼的審核和確認是個非常復雜的工程,在現有家政服務業數據和統計基礎薄弱的情況下,對這類政策執行過程監控很難到位。目前已經發現存在企業拉人頭、轉賣名額等問題,更重要的是,如果繼續擴大給家政行業的培訓補貼,在某種程度上就阻礙了家政服務人員素質的持續改善和提高。目前,補貼已經成為一些企業主要的收入和利潤來源,因此他們把精力更多地放到繼續爭取到政府補貼上,放到與此相關的申報和核查工作上,至于培訓出來的人員是不是真的學到技術,是不是從事家政行業,并不是他們所關心的。相應地,依靠市場化運作生存的培訓機構經營卻越來越困難,因為家政服務人員受個人經濟條件限制,選擇培訓機構時候肯定首選那些有政策補貼的、免費的培訓機構。
家政服務行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絕對離不開政策的保駕護航。但如何筑牢家政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基礎,真正釋放出政策對行業發展的紅利,還需要從家政行業問題的現狀出發,認清家政行業問題的根源,才能找到好的出路。
根據產業政策理論,國家在制定產業發展政策時要充分考慮該產業市場經濟運行的狀況和主要發展指標,并評估這些指標與預定目標間的差距,以確定政策調節的方向和力度與國家對該產業總體發展方向的定位和要求是一致的,并保持產業的持續、穩定和協調發展。
實際指標與預定指標間的差距,也就是有效供給論所說的總供給和有效供給之間的差額。當一個產業發展落后而市場又表現出旺盛的需求時,會吸引大量的從業者投入,從而產生產業發展的趕超狂熱,短時間內會出現大量的供給,但這些供給中有一部分不能發展成為優質的供給,也即有效供給。家政服務行業目前發展階段所面臨的問題,也集中表現為總供給和有效供給之間的差額。
一方面,隨著我國生育政策的變化、人口結構的變化、居民收入的變化以及消費和生活習慣的變化,家庭購買社會化家政服務的趨勢越來越強烈。另一方面,我國家政服務還處在非常初級的階段,職業化、標準化、規范化程度不夠,盡管從業企業和從業人員很多,可是需要家政服務的家庭仍然會覺得好阿姨難找、找不到好阿姨。
因此,要促進家政服務行業的持續、健康和規范化發展,下一步政策要集中在提高有效供給(優質供給)、降低無效供給的問題上發力(如圖)。

家政服務行業目前面臨的主要矛盾也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眾所周知,家政服務的一個核心問題是雇主找不到好阿姨,雇主抱怨很多,對家政行業非常不滿意。也可以說,家政行業的主要矛盾就是“阿姨的服務質量跟不上雇主更高要求”的矛盾。
首先,好的家政服務人員難找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例如在香港,找到一個好菲傭也是不容易的,甚至有“找到一個好菲傭就是祖上積德”的說法。所以,中國同樣存在好阿姨稀缺的問題并不奇怪。
其次,好阿姨難找的情況在中國更加嚴重。為什么會更加嚴重?因為不僅是服務人員主要來自農村,巨大的生活經歷、教育背景等差距導致她不知道如何為城市雇主提供高質量的服務。更重要的是,長期以來社會上形成的職業歧視、身份自卑、信仰缺失等因素,讓阿姨很難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去提供服務。
第三,為什么好阿姨近幾年好像更難找了?一是因為農村勞動力供給的減少,導致潛在阿姨群體越來越小。另外就是信息和媒體的發達,讓阿姨對自身價值有了新的認識,阿姨不再像以前那樣信息閉塞,現在的阿姨追逐流動性和更高獲利。
月嫂、育兒嫂、保姆等職業具有鮮明的自由職業者特點,是這個行業的本質屬性和問題根源。
第一,阿姨服務的職業特點,導致越好阿姨的流動性越差。不像餐飲、出行等服務行業的服務時間那么短,很多家政服務的時間是幾個月甚至幾年。一個好的育兒嫂和保姆,雇主往往會用上很長時間。越好的阿姨,雇主用的時間越長。好阿姨服務到期了,雇主也經常會把她介紹給自己的朋友,好阿姨不用再去市場上找工作,在市場上流動的機會比較少,所以客戶在市場遇到成熟的好阿姨的機會也相對變少。在家政公司找工作的往往是被雇主退回的阿姨或者新手。所以,雇主在家政公司找阿姨,往往就是找一個不滿意,換一個還是不滿意。
第二,家政服務本身的特點和人性的特點。育兒嫂等家政服務的特點就是服務周期長,服務過程難以監控,服務操作難以標準化。家政服務人員和雇主一起生活的時間長了,了解越多,發現的缺點和問題也就會越多,互相的包容度和容忍度都會經受考驗。家政服務的這些服務特點導致了家政服務過程中,雇傭雙方容易出現矛盾和沖突。
第三,阿姨的價值還沒得到充分認可,雇主沒有為家政服務人員支付高工資的意識。社會上流行一種觀點,認為家政服務人員目前的工資太高,特別是月嫂,動不動就一萬多。但是,家政服務人員工資的形成完全是市場選擇的結果,而且阿姨的工資其實并不高,因此價格也影響了家政服務人員服務質量的提升。
隨著我國勞動力越來越稀缺,家政服務人員的工資肯定還會繼續上漲。對于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請不起育兒嫂是很正常的。想低價找到好的服務人員,是不符合市場規律的。將來,在沒有補貼政策扶持的情況下,隨著家政服務人員的工資越來越高,能雇傭起家政服務人員的家庭比例也會越來越低,這是市場趨勢。
想要真正從根本上解決家政服務行業的這些問題,真正推動政策見到實效,推動行業的規范有序和規模發展,在今后的政策制定上,還需要進一步結合家政職業的本質屬性和我國家政服務行業現階段發展特點來統籌考慮。家政行業發展的重點還應該圍繞構建市場化的體制和機制,讓“看得見的手”引導“看不見的手”,共同為家政行業保駕護航。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創造寬松的市場環境、成熟的法律體系和良好創業氛圍。比如調整大城市對“低端人口”的政策,讓家政服務人員更有安全感和歸屬感;取消職業培訓許可和中介許可等,減少創業成本;完善有關法律法規,明確家政服務過程中各方法律責任等。
二是政府要做一些企業做不了的工作,企業能做的政府就盡量不要做。比如政府要為企業建立家政服務人員誠信系統提供幫助和方便,事業單位和其下屬單位不組織不參與“發證、評獎”等。
三是鼓勵家政服務企業增加科技含量,幫助行業提質升級。鼓勵家政企業在培訓、運營、互聯網應用等方面做精做深,為家政服務企業的資本運作、風險控制等提供政策扶持和幫助。
[1]謝勒.產業結構、戰略與公共政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2010.
[2]高尚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6.
[3]丹尼斯·繆勒.公共選擇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北京我愛我妻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