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突發事件報道是社會新聞報道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往往一個突發事件新聞,會牽動全國億萬人的目光,正確、及時又高質量地完成突發事件新聞報道,是對媒體的考驗,更是對一線記者的挑戰。那么,如何能更好地完成突發事件新聞報道呢?本文將從突發事件本身及突發事件背后兩個層面,淺談突發事件新聞報道技巧。
關鍵詞:社會新聞 突發事件 新聞報道 技巧
1943年9月1日《解放日報》上,陸定一發表的《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一文中提出:“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這也是眾多新聞學專業學生步入大學時,專業課老師講授的新聞定義。而所謂突發事件則是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所以,在突發事件中,新聞報道的價值不言而喻。
在傳統媒體、新媒體、自媒體叢生的時代,正確、及時又高質量地完成突發事件新聞報道,成了考核媒體公信力、影響力的硬指標,也成了檢驗記者職業素質的必然項。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突發事件新聞報道?又如何在同一個突發事件中,讓自己的新聞報道在眾多媒體中脫穎而出?結合近十年的新聞一線采訪工作經驗,筆者認為可以從突發事件本身、突發事件背后兩個層面出發,尋找其中的技巧。
一、用細節錦上添花,讓報道更加有可讀性
在實際的報道中,某一個突發事件,第一條新聞報道往往是一則短消息。這則短消息,雖然常因為事件處于剛剛發生或調查中,讓新聞必備的何時、何地、何事、何人、何因等五要素并不齊全,但也足以讓人們對突發事件有大致了解。
而短消息之后的報道,就需要記者在眾多的采訪中抽絲剝繭,讓最容易缺少的“何因”這一要素逐漸浮出水面。
以2018年上海“6·28”小學生被刺身亡事件為例,津云新媒體刊發新聞《上海未眠夜:兩名小學生被刺身亡的12個小時……》,在看到案情通報后,記者火速趕往事發現場,因為屬于突發事件,記者無法親眼見證小學生被刺時現場的慌亂,但記者通過目擊者的口述,并從一些目擊者描述的細節著手,將除去血腥場面的事發經過盡可能還原,同時運用真實的細節刻畫了現場市民冒雨含淚不愿離去、顫抖著雙手放下禮物、寫滿祈禱的字條等情景,還原了人們對逝去年輕生命的惋惜,讓原本血腥的突發事件變得更有人情味。
讓突發事件新聞報道更有可讀性,讓讀者雖身不在現場,但心里卻產生共鳴,更能夠接近事件本身。細節是四兩撥千斤的關鍵要素,對于增強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可讀性、感染力具有重要作用。捕捉細節要深入新聞一線,保持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
二、挖掘背后的故事,讓冰山之下浮出水面
如果說五年前,突發事件新聞報道還是就事論事,重在事件本身的敘述,那么,在如今這個媒體時代,突發事件新聞則已經不能只關注事件本身,而要更注重事件背后的延伸性報道。如何從事件本身挖掘出背后的腐敗、道德、民生等重大問題,讓突發事件新聞得以升華,成了記者著眼的重中之重。
突發事件的報道在第一時間發出后,往往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這就需要連續的深度報道,來回答人們的關注和疑問。所以突發事件新聞報道所引出的深度報道、系列報道、連續報道,在新聞中的獨特之處主要在于這一類報道采訪范圍廣泛,寫作手法靈活多變,社會影響重大深遠。
以2018年8月津云新媒體刊發新聞《一下吞了5個娃兒!四川米易“吃人”水塘到底哪來的?》為例,2018 年7月30日18點23分,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縣灣丘鄉麻窩村一個水塘內,淹死了五個孩子,津云記者先于其他媒體抵達現場,對事件進行了報道。而在報道之后,記者從事件本身出發,對事件進行深入挖掘,拋出了事件背后的兩大關鍵性問題——鄉村私挖水塘現象,鄉村兒童安全教育問題,從這兩大方面進行深入采訪,引起社會和政府的深思。
事實上,在現實工作中,很多有影響的報道或獲獎獲好評的報道,都是從突發事件報道中延伸而來的。這一類報道要求記者必須有足夠的新聞敏感性,深入到采訪中,多問多思多研究,能夠在紛繁的信息中不斷發現和挖掘事件背后隱藏的內容,形成強有力的新聞報道。
深入挖掘的報道,讓事件不浮于表面,不只是冰山一角,讓冰山下可以給人和社會以警示和深思的內容,暴露在聚光燈下,讓人們研究、反思。
三、結語
改革開放后,人們逐漸接納了“社會新聞”這一新詞,社會新聞才得到長足的發展。自然災害、災難事故、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問題等突發情況,是社會上最常見的事情,所以突發事件新聞報道是社會新聞報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隨著媒體的發展,對突發事件新聞報道,無論是從速度上還是品質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這也讓如何更好、更準確、更有意義地完成突發事件新聞報道,成了每一個記者應該關注的重點。
參考文獻:
[1]黃黎明.論新聞報道中細節描寫的重要性及其應用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18.
(作者簡介:鮑燕,女,本科,天津津云新媒體集團,記者,研究方向:社會新聞報道)(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