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理解“泛媒介”時代:媒介環境學、媒介學與媒介化研究的三重視角

2019-05-31 01:22:40徐桂權雷麗竹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9年4期
關鍵詞:研究

■ 徐桂權 雷麗竹

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迅速更迭,特別是在互聯網、大數據與智能化技術的驅動下,“萬物皆媒”與“泛媒介”(pan-media )已然成為當下媒介發展的新趨勢。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就有研討會以“萬物互聯與泛媒介時代”來概括當今媒介生態的特征,并以此作為新聞傳播教育必須回應的時代主題。①清華大學彭蘭教授在2015年首次提到“萬物皆媒”這一關鍵詞,指出“萬物皆媒、人機合一、自我進化將成為未來媒體的發展方向”。②她認為,“新一輪技術浪潮,將使得‘媒介’與‘非媒介’之間的界限淡化、模糊,未來甚至會消失”③。南京大學杜駿飛教授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泛媒介”一詞,此后其所有的理論建構都基于這個概念而展開,他則認為互聯網是泛媒介,因為它聚集了從前所有的媒介,也聚集了我們所能夠見到的所有人。泛媒介傳播時代與以往任何傳播時代的核心區別是——媒介不僅僅是信息,而且還是人,人成為信源、通道、信宿的同一體。④“泛媒介”一詞得到眾多學者的認可,無疑是一個具有想象力的概念。然而,“泛媒介”究竟只是一個描述或預言,還是一個可分析的理論性概念?其理論背景僅僅是一種樂觀主義的技術決定論的想象,抑或有著更多元的學術脈絡?這是本文試圖探討的問題。

按照杜駿飛教授的闡釋,他對“泛媒介”的理解受到加拿大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的啟發。確實,早在1964年,麥克盧漢就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一書中提出了“任何媒介技術都是人的延伸”,他所理解的“媒介”就是一種“泛媒介”。正如麥氏所言:“我所謂的媒介就是廣義的媒介,包括任何使人體和感官延伸的技術,從衣服到電腦。”⑤然而,麥氏對媒介的這種理解過于寬泛,并且常被詬病為一種“媒介技術決定論”。直到今天,如何理解以麥氏為代表的“媒介技術決定論”,依然是國內外傳播學者爭議的熱點。⑥本文認為,“泛媒介”現象折射出了一個共創共享、渠道多樣的媒介環境,人們的日常生活因信息傳播技術的滲透性影響發生了許多變化。然而,將這些變化完全歸因于傳播技術是否合理,仍需仔細地辨析。本文將從媒介環境學、媒介學與媒介化研究這三種傳播技術與文明演進的理論視角出發,對“泛媒介”現象進行重新審視,并試圖為這一話題開辟更多元的論述空間。

一、媒介環境學的視角:媒介偏向下傳播技術與文化的共生

盡管麥克盧漢被視為媒介環境學的奠基性人物,并且至今仍是其重要的理論來源,但麥氏畢竟只是一家之言,而媒介環境學的思想圖譜實則更為寬廣。比如,麥克盧漢在多倫多大學的老師哈羅德·英尼斯在20世紀50年代就從文明史的角度考察了傳播媒介的偏向與帝國的組織形式的對應關系,其研究思路就與麥氏頗有不同。⑦20世紀70年代之后,媒介環境學的研究重心逐漸從加拿大轉移到美國,并形成建制化的學術體系。1998年成立的媒介環境學會(Media Ecology Association)在其官網引用紐約大學教授尼爾·波茲曼的話來定義媒介環境學:“媒介環境學研究媒介傳播如何影響人類的感知、理解、情感和價值,以及人類與媒介之間的互動如何增進或阻礙我們生存的機會。”⑧媒介環境學派的出現和發展打破了經驗主義學派的既有框架,將關注的焦點從媒介內容及其傳播效果轉向媒介本身,主張從傳播技術出發,探討媒介與人類社會文化之間的相互關系。

媒介環境學認為媒介即環境,環境即媒介。留美學者林文剛在《媒介環境學:思想沿革與多維視野》一書中,從總體上對媒介環境學的三個理論命題做了簡要闡述。首先,傳播媒介不是中性的。媒介的物質屬性結構和符號形式具有規定性的作用,對信息的編碼、傳輸、解碼、儲存產生影響,對支撐這些傳播過程的物質設備也產生影響。其次,媒介獨特的物質特征和符號特征都帶有一套偏向。沒有一種媒介是起源于真空中的,媒介技術發展的背后總會蘊藏著人們最初的思考,媒介環境學對于這個命題的探究基于人類社會活動的背景和動因。最后,媒介與技術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媒介的更替往往伴隨著技術的革新。媒介環境學者在做媒介研究時往往更關注媒介的技術發展,因為他們認為媒介技術的進步往往會對人類自身、社會和文化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⑨

在上述三個命題中,“技術”都是理解媒介環境學的一個關鍵維度。早期的多倫多學派尤以技術研究的傳統著稱,大多數學者持有泛技術論、泛媒介論的學術觀點,因而媒介環境學派常常被貼上技術決定論的標簽。例如,英尼斯、麥克盧漢被認為是“硬決定論”者,梅羅維茨、萊文森等則被認為是“軟決定論”者。萊文森指出,硬決定論是指有些學者認為技術是引起社會、文化等變化的第一決定因素,或者只要有媒介技術的存在,事物結果就一定產生。而軟決定論則是指一種系統的觀點,認為技術知識決定事物可能發生,在媒介的發展、傳播和使用過程中,其他的關鍵因素同樣對結果產生作用。⑩林文剛圍繞這一問題提出了介于軟硬兩極之間的“文化/技術共生論”,認為媒介的傳播技術和影響結果之間不是簡單的線性因果關系,而是循環往復的復雜關系。“文化/技術共生論”強調媒介技術與事件結果之間“互動”的關系,即媒介技術與其他因素之間是雙向的、互相依存中的持續影響。

時至今日,媒介環境學內部的研究思路已趨向多元化。但“媒介技術的偏向論”依然是值得重視的一個核心觀點,即媒介并非中性渠道,其因技術特征的不同而呈現獨特的偏倚方向,并由此帶來具體化的后果及影響。該觀點最早的提出者英尼斯認為,任何一種媒介都有其傳播的時空偏向,偏向時間的媒介有助于權威的樹立和森嚴的社會等級體制的確立,而偏向空間的媒介有利于進行地域或空間的擴張。讓兩種媒介偏向達到平衡,社會就會趨于穩定,反之社會就會趨于瓦解。其后,麥克盧漢將該觀點發展為媒介的感官偏向;波茲曼繼承了這一命題,指出媒介的意識形態偏向;梅羅維茨提出了媒介的前區偏向和后區偏向;萊文森則突出了媒介的人性化偏向。在當今“泛媒介”時代,互聯網技術是推動社會深化發展的主導力量,媒介化社會的未來是數字化的世界。然而,當下的媒介化社會處于一種時空失衡的狀態,從印刷傳播、電子傳播再到網絡傳播都深深地帶有空間擴張的偏向,而注重“對話”溝通的口語傳統則被大大削弱,甚至帶來網絡時代的“群體性的孤獨”。虛擬空間的無限擴張還消解了現實世界存在的意義:“人們不再通過社會實踐獲得經驗,而是通過網絡搜索挖掘信息,導致真正的社會生活與經驗資源的枯竭”。

我們認為,從媒介環境學的視角來審視“泛媒介”現象,不能僅僅停留在描述或隱喻的層面,而需深入探討各種媒介技術的偏向特質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波茲曼曾說:“每一種技術都有自己的內在偏向。在它的物質外殼下,它常常表現出要派何種用場的傾向。只有那些對技術一無所知的人,才會相信技術是完全中立的。”在波茲曼看來,對技術保持謹慎的態度是必要的。媒介環境學者不僅研究媒介技術和文化的關系,他們還期望幫助文化或社會保持一種平衡的狀態。因此,在當前的媒介化社會,我們需要進一步揭示“泛媒介”的技術隱喻背后的社會與文化意義,更加辯證地審視傳播技術對文明發展的影響。

二、媒介學的視角:媒介域演化中傳播技術與文化的互動

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麥克盧漢熱”在北美遭遇了一個退潮期。而在同一時期的法國,麥克盧漢的思想與批判的馬克思主義相結合,促成了“媒介學”的誕生。“媒介學”(Mediology)一詞首次出現于雷吉斯·德布雷1979年的著作《法國的知識權力》中。此后,德布雷在《普通媒介學教程》《媒介學引論》《媒介學宣言》等著作中不斷完善了媒介學的理論思路——與側重短期效果分析的傳播學研究不同,媒介學的研究從歷史的維度考察人們的思想觀念在媒介使用過程中受到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媒介學并不聚焦孤立的個體,而是采用一種跨學科方法,考察信息的歷時性傳遞中高社會功能(宗教、政治、藝術和思想態度)與技術結構的關系,思考媒介如何運載信息。媒介學的中心是發現技術和文化的互動結構,考察一個社會結構和(跨社會的)社會關系如何在一般意義上與影響傳遞的技術結構進行互動。

在德布雷看來,媒介是“在特定技術和社會條件下,象征傳遞和流通的手段的集合”,這個集合先于并大于一般意義上的大眾傳播媒體。德布雷筆下的媒介包羅萬象——傳播方式(口頭的、書寫的、印刷的、視聽的、計算機的)、身體器官、社會符碼、物質載體、技術手段、組織機構等。這與“泛媒介”概念和“萬物皆媒”的提法頗有相似之處,即任何事物都能成為傳遞信息的媒介。

與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不同,受到西方馬克思主義影響的媒介學更關注廣義上的媒介與意識形態的共生關系。德布雷指出,媒介學的功能是“建立技術領域和神話領域的關系,即在不斷變化的東西和能夠持續存在的東西之間建立聯系”。一種新的媒介技術會造成人類社會生態的徹底改變并創造出一個環境系統,這個環境系統即“媒介域”(médiasphère),它是人、傳遞工具、機構的歷史集合。德布雷把人類文明史劃分為文字(邏各斯域)、印刷(書寫域)、視聽(圖像域)三個階段。一個媒介域會有某種傳播工具作為它的基礎和核心,比如邏各斯域的文字、書寫域的紙質書以及圖像域的電視。特定社會的思想活動需要依靠使這些思想活動成為可能的記錄、傳遞和存儲的技術條件。比如,邏各斯域傳遞的主要思想是宗教,書寫域成為近代宗教改革和政治革命的思想載體,而圖像域更可能成為當代大眾化的政治文化與流行文化的載體。需要指出的是,三個媒介域之間并不是簡單的新老更替的關系,每個媒介域都是其前面那些媒介域的嵌入,其中有些是活躍的,有些是殘存的。它們每個都有自己的個性,不可代替,可以共生,只不過會存在一個占統治地位的媒介域成為特定時代的中心。

媒介學的主要思想形成于互聯網席卷全球的前夕。近年來,基于對互聯網時代的觀察,德布雷提出了一個新的媒介域——“數字域”,一個“二維碼的、影像的和符號的世界”。曾經在電視時代主導的圖像域包含著個人主義、崇拜當下、情感和幻覺、效能、經濟支配等文化和社會意涵,而網絡時代的數字域從大眾媒體向自媒體過渡,更是將個人主義、當下主義、碎片化推向極端。數字域的一個特點是傳播的“去制度化”,即制度性越來越少,個體性越來越多,一種技術創新會修正權力關系,不僅是國家與公民間的關系,而且也修正代與代之間的代際關系。“我們經常處于當下狀態,沒有記憶,沒有方案,我們緊張地追蹤早晨新聞、午間新聞和晚間新聞,我們體驗著一種緊迫的、即時的和加速的時間。”

德布雷對新媒介的迭代持謹慎態度,認為新媒介不一定能取代舊媒介。“如果沒有書寫工具,我認為就不能進行分析,如黑格爾、馬克思等所做,我想我們不能去分析占支配地位的資產階級系統……影像沒有辯證性,否定性退卻,缺乏超驗性。”中國傳媒大學陳衛星教授則指出:“從技術本性來說,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所承載的世界確實有差異。這種確信的差異和定位的差異投射出傳播主體的主觀性和趣味性的差異,為宏大敘事終結后的微型敘事開辟無限的空間。不可否認的是,信息傳播技術的更新及其社會普及有利于解構舊的象征系統。新媒體之所以能夠成為風行天下的象征系統,不僅僅在于其作為社會運行的‘軟件系統’所具有的幾何級數增長的生產效能,還在于它的深入人心為人類的自由發展提供新的信息保障和信任支持。”因此,對于新媒介或泛媒介,我們不必過于樂觀,也不必過于悲觀,更重要的是我們對于媒介的考察需要有更辯證的方法論,除了關注媒介域中不斷變化的物質性實在,還應當考察媒介技術平臺背后的思維方式、組織形式和權力結構的重組,進而理解其對人與人關系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媒介化研究的視角:媒介邏輯滲透下的社會互動關系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與數字媒介的發展,關于媒介技術的研究再次興起熱潮。一方面,既有的學術理論因應網絡化、數字化技術的挑戰而更新發展;另一方面,還出現了一些新興的媒介研究的學術流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歐洲的“媒介化”研究。據學者考察,“媒介化”(mediatization)的概念最早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及至2000年前后,基本上仍是模糊的“標簽”式的概念;從2000年開始,學者們致力于將其發展為清晰的概念工具,并逐漸發展為一種新興的研究范式。盡管當前學界對這一概念的定義和解釋仍不盡相同,但基本上都認可“媒介化”指的是一個媒介與社會變化的過程,媒介化研究則著重分析不同媒介在社會文化變遷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與媒介環境學和媒介學相比,媒介化理論是一種新的傳播理論,它常引用社會學、哲學等領域的理論,是一個開放探索性的領域,但逐漸呈現出幾種研究傾向,也出現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觀點。挪威學者肯特·魯貝在“制度化”與“社會建構”兩種基本視角的基礎上,將側重媒介技術研究的媒介環境學理論亦吸納到其中,形成了物質、制度和文化三種視角的歸納(見表1)。

概而言之,“物質”的視角包括技術主義等視角,其特點是研究媒介本身運作的過程,關注媒介的物質特性,強調技術對社會和文化過程的影響。“制度”的視角認為媒體化是一個社會過程,媒介不僅僅是一種獨立的社會制度,而且成為其他社會制度的一部分,其他社會機構甚至主動按照媒介的邏輯進行社會活動的安排。“文化”或“社會建構主義”的視角一方面把媒介化作社會生活的基本特征,他們將媒體和技術的分析與人類行為者及其觀點緊密聯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他們把媒介化描繪成一個由傳播行為構成的社會變化的“元過程”。以上幾種研究視角并不是截然對立的,有些學者在不同文章中使用不同視角,或是跨越單個視角,呈現出多向思維。并且,這三種研究視角近年來已有互相靠近之勢。

表1 媒介化研究的視角和爭論的問題

在上述三種研究視角中,目前最成熟的是“制度主義”的研究。比如,丹麥學者施蒂格·夏瓦的《文化與社會的媒介化》一書,考察了媒介對北歐的社會與文化的長期制度化變革所帶來的影響,尤其是與人們密切相關的政治、宗教、游戲和習慣四方面的深刻變化。在這個研究路徑中,“媒介邏輯”(media logic)是核心概念,它最早出自美國學者大衛·阿什德和羅伯特·斯諾的《媒介邏輯》一書,意指“一種傳播的形式,包括所使用媒介的種類和每一種媒介所獨有的格式”。媒介化的研究者用這個概念來探討媒介的形式如何對社會文化產生影響。瑞典學者喬瑟夫·斯托平克總結了政治的媒介化過程中“媒介邏輯”滲透影響政治的四個階段,國內學者孫少晶則以此為參照,推演出更普遍的媒介化社會的四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媒介作為信息和溝通渠道的中介作用凸顯;第二個階段,媒介邏輯得到重視,媒介獨立性增強,新聞專業主義增強;第三個階段,媒介成為具有支配性的信息和溝通渠道,各種社會單元來適應媒介的不同規律;第四個階段是采納階段,把某種媒介邏輯內化為穩定的運行規則。他認為就媒介化社會的進程來講,發達國家處于第三個階段,而中國仍處于第二個階段。

媒介化研究與媒介學研究一樣重視長時段的媒介與社會文化變遷,同時也對當下的媒介化進程保持密切的關注。英國學者尼克·庫爾德利和德國學者安德魯·赫普將現代社會的媒介化過程分為三個階段:機械化(mechanization)、電子化(electrification)和數字化(digitalization),并且相當看重數字媒介對當前的社會生活的時空構造和人們的能動性的影響。還有學者認為,“數字化”就是當下最新階段的媒介化的特征,“數字化”的概念并不能替代“媒介化”的概念,但媒介化研究必須將數字化的內涵吸納到其中。國內學者周翔和李鎵認為,媒介邏輯正向網絡化邏輯延伸:“傳統的媒介邏輯本質上是一種以時間面向為主導、以傳播效果為目標的單向技術邏輯,而網絡化邏輯在很大意義上是基于日常生活的以空間面向為主導的多元實踐邏輯;網絡社會表面上是媒介技術延伸的結果,其實質卻是社會互動關系的投射;未來的媒介研究應聚焦如何聯結網絡空間中的互動關系,探索打通時間和空間問題的路徑。”這樣分析思路似乎將制度化的觀點、社會互動的觀點和媒介環境學的傳播偏向研究的觀點都融合在了一起,顯示了媒介化研究作為一個開放的研究領域的理論潛力。

不過,也有學者對當下媒介化研究的前景持謹慎的態度。比如,英國學者索尼婭·利文斯通早在2009年就指出,我們的日常生活已經“一切都被中介化”(mediated)了。但她并不認為一切都已經被“媒介化”(mediatized),因為后者強調的是媒介邏輯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使所有的社會活動都要適應媒介邏輯而展開,但這一層面的影響尚未完全成為現實。因此,媒介化研究有其適用的邊界,具體的社會對象所處的媒介化進度需根據實際情形而辨析。

我們認為,在數字化時代,大眾媒體日漸式微,以社交媒體、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為代表的“泛媒介”技術強勢興起,已涉及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小到個人日常生活,大到企業、政府及其它社會組織等。但是,從媒介化的觀點思考“泛媒介現象”,不能僅僅關注技術的驅動作用,還必須考察技術背后的社會互動關系。“萬物皆媒”能否促進公共生活的展開?能否帶來文化生態的更新?能否使日常生活更豐富精彩,而非為商業的資本邏輯所操控? 這些才是當下政治、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媒介化研究更值得關注的問題。

四、 小結:對“泛媒介”時代的多元理論觀照

長久以來,盡管傳播學具有一種以人類一切傳播行為作為研究對象的雄心,但無論是經驗學派還是批判學派的研究者,在實際研究中仍是以大眾媒體及大眾傳播作為主要的分析對象。然而,在互聯網和數字媒介時代,人們所使用的“媒介”已遠遠超出了傳統的新聞媒體或大眾媒體的范疇,這種媒介生態的變革既給傳播理論帶來了新的挑戰,同時也帶來范式更新的契機。許多學者從媒介技術的角度著手,探討媒介理論發展的新方向。比如,著名學者約翰·彼得斯在新著《奇云》中將水、火、天、地等基質媒介涵蓋在內的寬泛理解,就體現了“萬物皆媒”和“泛媒介”時代的新思路。本文并無意全面梳理媒介研究的各種新觀點,而是重點檢視了媒介環境學、媒介學和媒介化研究三種比較典型的媒介研究的路徑,及其對“泛媒介”的不同闡釋。這三種研究路徑都認為媒介技術與人的存在境況緊密相連,但其切入視角和主要觀點不盡相同,其主要特征可總結如表2。

表2 探討傳播技術與文明變遷的三種理論路徑

總體而言,媒介環境學、媒介學和媒介化研究都以媒介技術及其社會影響為研究對象,但它們都沒有化約為簡單的“媒介技術決定論”,而是從不同的角度涉及技術背后的社會關系。媒介環境學對媒介的技術特質最為關注,特別是媒介的傳播偏向是其始終關注的焦點,但也注意到人的主觀性以及社會文化參與到媒介變革影響文明發展的過程,并期望通過對媒介技術特質的把握而幫助文化或社會保持一種平衡的狀態。媒介學著重從歷史傳承的維度探討媒介技術與人類思想意識之間的互動關系,尤其聚焦象征形式、集體組織與傳播技術之間的相互聯系,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思路。媒介學研究是一個新興的、開放的學術領域,涵蓋物質、制度、技術等多元路徑,尤其側重探討媒介邏輯對于社會制度及社會互動方式的影響,以及社會文化如何適應媒介邏輯的滲透。這三種理論傳統相繼在20世紀后半葉興起,在當今互聯網時代都依然具有活潑的生命力。

媒介環境學、媒介學和媒介化研究所定義的“媒介”都不限于大眾傳播學所探討的報刊、廣播、電視這樣的大眾媒體,而都具有“泛媒介”的特質,因而對于我們今天思考“泛媒介時代”的文明發展依然具有啟發意義。基于上述關于媒介技術與文明發展的多元理論視角,我們可以對“泛媒介”現象提出更進一步的思考:“萬物皆媒”并不僅僅是個描述或隱喻,而且包含著社會與文化變遷的豐富內涵。“泛媒介”有可能促進更大范圍的社會信息的共享,提升普通公眾對政治生活的參與程度,乃至重構公共傳播的模式:形式多樣的智能終端的個性化推送實現了媒介與用戶、用戶與用戶間的精準對話,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大眾的日常生活和意義的創造,并以此參與社會和文化的建構。

然而,“泛媒介”也可能帶來各種社會問題。信息技術的無限擴張在為用戶服務的同時,也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打破個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的界限,侵害個人的隱私空間,或將公共生活過度娛樂化;傳統媒體為適應“泛媒介”的挑戰而被迫展開數字化轉型,媒體組織可能在這個過程中過度追求市場化和技術化導向,導致媒介內容品質的下滑及媒體權威公信力的下降,不利于促進公共傳播的開展。不可否認的是,“泛媒介”時代的來臨已成為了當下媒介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我們不必對媒介技術的作用過于樂觀或悲觀,但是需要在對新的媒介形態、媒介現象進行分析時,將技術的推動作用與社會關系及其背后的權力結構相聯系,才能夠辯證地理解傳播媒介與文明演進之間的關系。

注釋:

① 時曉莉:《聚焦“萬物互聯與泛媒介時代的新聞傳播教育”:中外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會議暨中國傳播學論壇在京舉行》,中國社會科學網,http://ex.cssn.cn/zx/bwyc/201810/t20181013_4703633.shtml,2018年10月13日。

② 徐峰、彭蘭:《未來媒體發展趨勢是“萬物皆媒”》,《新聞論壇》,2015年第6期。

③ 彭蘭:《萬物皆媒——新一輪技術驅動的泛媒化趨勢》,《編輯之友》,2016年第3期。

④ 杜駿飛:《理解新媒介之泛媒介》,微信公眾號“杜課”,2017年2月7日。

⑤ [加]埃里克·麥克盧漢、弗蘭克·秦格龍:《麥克盧漢精粹》,何道寬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97頁。

⑥ [加]羅伯特·K.洛根:《被誤讀的麥克盧漢:如何矯正》,何道寬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胡翼青:《為媒介技術決定論正名:兼論傳播思想史的新視角》,《現代傳播》,2017年第1期。

⑦ [加]哈羅德·伊尼斯:《帝國與傳播》,何道寬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徐桂權:《傳播圖景中的制度——由英尼斯的媒介理論談起》,《國際新聞界》,2004年第3期。

⑧ 材料來源:https://www.media-ecology.org/about-us/。

⑨ 林文剛編:《媒介環境學:思想沿革與多維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0-32頁。

⑩ [美]保羅·萊文森:《軟邊緣:信息革命的歷史與未來》,熊澄宇等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175頁。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偷拍一区|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国产丰满大乳无码免费播放|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亚洲视频四区| www.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中日韩在线| 国产免费黄|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9999在线视频| 婷婷亚洲最大|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不卡无码网| 国产白浆视频|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色天堂无毒不卡| 潮喷在线无码白浆|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又爽又大又光又色的午夜视频| 狠狠v日韩v欧美v| 青青青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69av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欧美第一页在线|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免费中文字幕一级毛片| 久久精品丝袜|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五月| 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 色有码无码视频|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深爱婷婷激情网| 久久国产拍爱| 99re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国产精品思思热在线|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国产原创第一页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永久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无码有码中文字幕|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日本三级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播放|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一级黄色片网|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视频|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无码在线激情片|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免费在线播放毛片| 亚洲床戏一区| 欧美性精品| 久久久久久久97|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现在一区二区中文|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狠狠操夜夜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