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提要] 營商環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直觀表現形式,營商環境評價是優化營商環境的前提條件和重要基礎。海南自貿港建設中優化營商環境先行先試,采取系列行動方案。但是,與自由貿易港相匹配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要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基于此,本文對海南現階段營商環境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為打造與世界先進自由貿易港對標的營商環境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營商環境;自由貿易港;優化
本文為海南省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海南民營企業營商環境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實證研究”(HNSK(QN)19-61)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1月30日
一、引言
習近平和李克強在多種場合多次強調,要營造穩定公開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中發[2018]12號文件支持海南全面建設自由貿易港,文件明確指出,到2025年,自由貿易港制度初步建立,營商環境達到國內一流水平;到2035年自由貿易港的制度體系和運作模式更加成熟,營商環境躋身全球前列。隨后,2018年12月10日,海南發布《海南省優化營商環境行動計劃(2018-2019)》,該計劃參照世界銀行2019年營商環境評價指標框架,提出40項改革措施,主要圍繞開辦企業、辦理施工許可證、獲得電力、登記財產、獲得信貸、保護少數投資者、納稅、跨境貿易、執行合同、辦理破產和服務型政府等,同時該文件明確指出該計劃實施年限僅為2018~2019年,之后,海南省將根據國內外和本省營商環境實際探索經驗制定階段性行動計劃。
世界銀行2001年成立Doing Business小組負責全球經濟體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并于2003年發布了第一份營商環境報告,經過十六年的積極探索,DB小組發布的營商環境報告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指標體系,世界銀行發布的《營商環境報告2019》是系列年度研究報告的第十六期,報告覆蓋了影響企業生命周期的11個領域的監管法規,在學術界具有廣泛的影響,且吸引了眾多國家和地區的關注,并以此作為營商環境改革的重要參考。不過,由于世界各國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不同,世界銀行的評價指標對不同國家和地區適用程度并不一致,對此,國內外部分研究者對DB報告的評價體系提出了批評(Adrian Corcoran and Robert Gillanders(2012);Miriam Bruhn and David McKenzie(2014);鐘飛騰和凡帥帥(2016);婁成武和張國勇(2018)。
基于此,以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估框架為藍本建立的優化營商環境行動計劃只是暫時性行動方案,積極評估海南現階段的營商環境,打造全國領先、進而能和世界一流自由貿易港對標的營商環境,成為海南急切需要破解的難題和推進的工作。
二、海南自貿區(港)優化營商環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海南從建省30年來,切實履行黨中央、國務院賦予的歷史使命,大膽創新、奮勇拼搏,推動經濟社會取得重大成就。但海南現階段的營商環境與建設自由貿易港要求相比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國際化、便利化、法制化的營商環境建設整體偏后,專業服務業國際化水平偏低,創業氛圍相對單薄,就業、教育、醫療、生態、人文等與人才吸引相關的環境亟須提升。
中發[2018]12號文件支持海南全面建設自由貿易港后,海南政府出臺了若干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2018年12月10日,海南發布《海南省優化營商環境行動計劃(2018-2019)》,但文件明確指出該計劃實施年限僅為2018~2019年,海南省已借鑒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的框架建立優化營商環境制度構架,進行優化營商環境專項整治,持續深化“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通過建設服務性政府,進行優化營商環境先行先試,取得階段性成果。但是,由于各種原因,海南的營商環境與其他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相比仍然比較落后,與自由貿易港相匹配的營商環境要求相比仍有相當大的差距。對此,海南省應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建設自由貿易港的重要任務常抓不懈。
自貿港建設中市場主體的滿意度有待提高,營商環境作為政府為市場提供的一種“公共產品”,市場主體中的民營企業應當成為產品的評判主體,但根據海南公布營商環境建設大數據報告顯示,海南民營企業營商環境滿意度不高,營商環境滿意度提高亟待解決,海南自由貿易港實施的一些便利化措施,卻有些為市場帶來不便利,措施或者制度的創新應與市場主體的需求相結合,否則容易導致政府供給的產品與市場主體的需求產生一定的偏差,造成效率低下,資源優化的缺失,阻礙營商環境的優化。海南建省辦特區以來,持續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促進重點產業的發展,制定了相關產業發展政策,對政府進行改革,打造服務型政府。但是,市場主體受過去政府不講誠信影響較深,服務政府改革任務較重,需要通過樹立正面的服務型政府的形象慢慢扭轉市場主體的主管感知。黨中央決定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之后,海南省政府重點關注海南營商環境,政府多次召集企業家座談,主動與當地企業家進行溝通,希望能夠知道他們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解決相關問題,但是,如果無法與企業家建立良好的長效機制,與企業家定期開展交流,對優化營商環境的作用也是相當有限。
服務型政府的改革需進一步深化。服務型政府是現代政府治理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一項基本要求。近五年來,海南持續深化“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累計減少審批事項1,206多項,減幅達80.4%,開展“極簡審批”改革試點,新增市場主體約31.8萬戶。但是,實際上,海南改革成果與發達地區相比仍然比較落后,特區的改革先鋒仍然沒有發揮出最好的作用,據海南營商環境建設大數據報告顯示,在海南營商環境法制化建設方面,海南社會誠信體系建設不足。信用中國公布的2017年城市信用狀況簡報顯示,2017年海南城市信用體系建設總體較為落后。在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方面,海南省專業服務供給嚴重不足,專業服務機構數量嚴重偏少。會計師事務所方面,國際“四大”中僅普華永道、安永于習近平在海南省建設3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后在海南設立分所,國內“八大”中僅立信、致同、大華在海南設立分所。另外,海南吸引外資水平相對偏低。在營商環境便利化方面,“極簡審批”的推行使得過去海南營商環境中存在的行政效率偏低、審批事項繁多等增加企業開辦時間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問題得到改善。但是,“極簡審批”只在部分區域部分產業進行試點,亟須在全省全面推廣。另外,海南眾創空間不足,在某程度上反映海南創新創業活力與支撐力度不夠。
三、海南自貿區(港)優化營商環境對策建議
(一)建立優化營商環境的長效機制。海南省優化營商環境已經采取了相當力度的行動方案,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甚至部分短期的目標已經實現。但是,既親又清的政務環境、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環境、誠實守信的文化環境、開放包容的人才環境尚未完全形成,與世界先進自由貿易港對標的營商環境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在優化自由貿易港建設營商環境過程中,要建立整套的優化營商環境長效機制,重點解決與民營企業家座談中發現的亟須解決的問題,對阻礙民營企業發展政策采取零容忍的態度,建立責任負責制。
(二)優化自由貿易港服務政府方式。政府與企業要你來我往,共同下好一盤棋,形成良性互動。海南省要持續打造和改善“親”“清”新型政商關系,讓政府與企業互相促進、互惠共贏,對十二個重點產業開通 “綠色通道”,特事特辦、馬上就辦,不斷簡政放權,給企業發展擴展空間。海南省在自由貿易港優化營商環境過程中應率先探索,勇于實踐,把企業的需求始終放在第一位,在“親”和“清”上同時發力,幫助民營企業在自由貿易港建設中找準自己的位置,積極推動自由貿易港建設。
(三)提升自由貿易港市場主體營商環境滿意度。世界銀行和我國部分地區對營商環境評價的主體包括政府官員、律師事務所工作人員以及部分專家學者,對企業的主觀感知、期望等滿意度測評極少涉及,“營商環境”作為政府為市場提供的一種公共產品,其產品質量的好壞理應以市場主體的滿意度為衡量標準,基于此,政府應當廣泛支持獨立第三方機構對海南省民營企業的滿意度進行調查,并以此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的基礎。
(四)建立誠實守信的文化。誠實守信的文化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優化誠實信用文化過程中,既要優化企業之間的經營文化,也要加強政府誠實信用文化建設。加強市場主體誠實經營建設,可以促進市場公平競爭,形成良性的市場氛圍;加強政府誠實信用建設,可以樹立政府良好形象,否則損毀政府公信力,不利于營商環境的優化,海南省要建立健全多層次、多途徑的政府失信投訴舉報機制,受理市場主體的各類投訴舉報機制,及時曝光各級政府和行政部門的失信行為,對相關責任人員進行及時處理。
(五)海南可以充分發揮特區立法權的優勢,出臺一系列改善營商環境的舉措。在稅收的角度,可以給營商主體一些優惠的稅率。從政府的角度,給企業提供充分的服務,搭建施展空間的舞臺,比如給企業提供一些大數據資源,給企業提供一些經濟形勢的預判。從管理的角度,要打破行政壁壘,政府在簡政放權方面要有新突破。要對中小微民營企業給予保護,政府要給一些有潛力的企業進行兜底。從這些方面出臺一些政策,從根本上改變海南的營商環境,給海南的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主要參考文獻:
[1]Benito Arrunada.Pitfalls to Avoid When Measuring Institutions:Is Doing ? Business Damaging Business?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Vol.35,No.4,2010.
[2]Adrian Corcoran and Robert Gillander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Ease of Doing Business.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Vol.151,No.1,2012.
[3]Miriam Bruhn and David McKenzie.Entry Regulation and Formalization of Microenterprises in Developing.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Vol.29,No.2,2014.
[4]鐘飛騰,凡帥帥.投資環境評估、東亞發展與新自由主義的大衰退[J].當代亞太,2016(6).
[5]婁成武,張國勇.基于市場主體主觀感知的營商環境評估框架構建[J].當代經濟管理,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