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彩芳
【摘 要】自《新生兒疾病篩查技術規范》正式頒發后,全國的新生兒疾病篩查工作的開展逐漸被提上日程。我院也順應大勢所趨,于2018年開展了新生兒疾病篩查工作。在此文中,筆者特就新生兒疾病篩查血片質量展開分析討論,并提出建議,旨在為同類醫療機構提供可借鑒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疾病;新生兒;血片質量
一、血片采集與質控方法
(一)血片采集方法
選擇出生時間在72h及其以上,且充分哺乳頻率在8次及其以上的新生兒,對其足跟部進行酒精消毒,而后采集足跟血,應用國際上通用的標準濾紙S&$903完成干血片的制作,并將其送到篩查中心接受檢測。新生兒CH篩查,借助時間分辨熒光免疫分析法(DELFIA),完成受檢標本中的促甲狀腺素(TSH)水平的測定。新生兒PKU篩查主要是借助化學熒光法進行測定,主要檢測的是受檢標本中的苯丙氨酸(phe)水平。
(二)血片質控方法
嚴格遵循衛生部頒發的《新生兒疾病篩查技術規范》中的相關標準和要求,(1)出生時間在72h及其以上,且接受充分哺乳頻次在8次以上者;(2)至少2個血斑,且血斑的直徑在6mm以上;(3)血斑的正面和反面滲透均勻;(4)每一個血斑均只接受過一次滴血,不存在反復滴血現象;(5)血片嚴禁在潮濕、污染、日光照射和長時間裸露于空氣中的環境下放置;(6)血片應該在常溫條件下放置和保存,并放置3-6h自然晾干,晾干后,頭尾相接,在塑料袋中封口,然后放置在溫度為2-8℃冰箱中保存。
二、結果分析
(一)血片分析
在此次調查研究中,共篩選新生兒血片878例,其中一次性的合格血片為837例,在這837例中,男性為435例,女性為402例,詳細數據見表1中的相關記載所示。
(二)血片質量
在此次研究中,不合格的血片為41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為9例。導致血片不合格的類型依次為(1)血斑在8mm以下;(2)洗脫不全面;(3)重復滴血;(4)出生時間在72h以下;(5)血斑正反面滲透不全等。詳細數據見表2中的相關記載所示。
(三)復采召回
針對41例不合格血片的不同類型,我院分別采取了退片和復采舉措,通過網絡或是電話通訊手段,通知篩查辦公室的負責人員,排除因其它原因導致的2例無需召回外,余下的39例不合格血片中,有21例成功召回,而余下的18例未能成功召回,詳細數據見表3中的相關記載所示。
三、影響采血質量的因素和措施
通過上文中,筆者詳細的數據調查分析結果顯示,在此次試驗研究中,導致血片質量受到影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1)血斑在8mm以下;(2)洗脫不全面;(3)重復滴血;(4)出生時間在72h以下;(5)血斑正反面滲透不全等。針對上述影響血片質量的不良因素,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展開針對性的規避措施。
(一)血片采集
采血技術同血斑質量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只有選擇合格的標本受檢,才能夠確保檢查結果的準確性,而針對那些不合格的標本,則必須要重新采集。因此,針對相關存在的影響因素,對參與篩查的血標本采集的醫務人員必須要開展嚴格的業務培訓,促進其實操能力的提升,促進其工作責任感的增加,保證參與到血液篩查中的采血人員、質檢人員和送檢人員環節,均可以嚴格的遵循《新生兒疾病篩查技術規范》中的相關標準和要求進行。
(二)血片質量
在實驗室的檢查過程中,經常會遇到血片不合格的事件和現象。作為實驗室的采血人員,要盡快的掌握熟練的采血技術,嚴格遵循相關的操作規范進行。盡可能的減少和改善血片采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1)血斑在8mm以下;(2)洗脫不全面;(3)重復滴血;(4)出生時間在72h以下;(5)血斑正反面滲透不全等影響檢驗結果準確性的因素,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三)加強健康教育,提高宣傳力度
借助多種形式的宣傳手段,宣傳有關于新生兒疾病篩查的相關知識。在新生兒期,其出生缺陷缺乏明顯的特異性癥狀,一旦有癥狀表現出現,便會導致不可逆損害的發生,進而失去最佳治療時機。因此,對孕婦實施必要的健康教育十分關鍵,要讓他們明確開展新生兒篩查的目的、意義、作用和效果,并盡早的做出針對性的治療舉措,早期的治療干預,對于改善預后十分重要。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生兒疾病篩查對于促進我國人口質量提升至關重要,此外,新生兒的疾病篩查,還關系到新生兒乃至于其家庭的健康和諧。隨著今后參與篩查人數的不斷增加,必須要進一步強化對新生兒疾病篩查和管理,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操作規范流程和方案,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新生兒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慧琴, 唐紅, 吳衛東. 新疆南疆地區2013年-2015年新生兒疾病篩查血片質量情況分析[J]. 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 2016, 33(10):83-84.
[2]林春妹, 林壹明, 鄭發明,等. 4480例新生兒疾病篩查血片不合格原因分析[J].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16, 37(22):3215-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