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竹
【摘 要】目的:探究循證護理在機械通氣患者吸痰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于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進入我院急診科實行機械通氣治療的92例患者為研究主體對象,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劃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各組46例;對照組患者實行常規吸痰護理,觀察組患者實行循證吸痰護理,對比2組患者的吸痰間隔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1)經積極護理,對照組與觀察組吸痰間隔時間指標變化幅度相比差異較為明顯,2組數據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經積極護理,對照組與觀察組吸痰后并發癥發生率各項指標變化幅度相比差異較為明顯,2組數據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機械通氣患者實行循證吸痰護理的效果良好,不止能延長吸痰間隔時間,更能降低吸痰后并發癥發生率,有利于機體康復,值得在臨床護理領域中使用及推廣。
【關鍵詞】循證護理;機械通氣;吸痰護理
即便機械通氣是幫助急危重癥或術后患者順利度過危險期的主要治療方法,但是建立人工氣道后存在造成機體喪失自主咳痰能力的可能性,導致呼吸道內痰液潴留,甚至誘發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英文簡稱VAP)等一系列并發癥,直接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安全。由此可見,吸痰護理越安全越有效越能保證呼吸道通暢大大降低其并發癥[1]。同時,循證護理(英文簡稱EBN)著重強調護理實踐中將患者個體需求、護理經驗及科學理論相結合進行實際論證提高護理服務質量的模式。鑒于此,本文重點探究循證護理在機械通氣患者吸痰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一)基本資料
選擇于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進入我院急診科實行機械通氣治療的92例患者為研究主體對象,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劃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各組46例。其中,對照組46例患者中男女比例為26:20(即男性26例及女性20例),中位數年齡為(45.7±8.5)歲;觀察組46例患者中男女比例為25:21(即男性25例及女性21例),中位數年齡為(46.3±8.2)歲。結合上述資料發現,2組患者中年齡、性別及病程等基本信息均不存在顯著差異性說明具備對比研究的納入價值,并且2組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實驗同意書已提前了解實驗流程及實驗內容,該實驗得到本地倫理協會批準。
(二)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行常規吸痰護理,觀察組患者實行循證吸痰護理,即:(1)護理人員全面分析影響吸痰效果及引發并發癥的風險因素,例如:前期準備、持續時間、吸痰頻率、濕化程度及吸痰深度等,將吸痰及機械通氣視為檢索詞于數據庫中進行深度檢索,查閱相關文獻制定具體的循證護理方案;(2)由于機械通氣吸痰處理以完全吸盡呼吸道分泌物為主要目標,常規吸痰主張吸痰管插入越深其吸痰效果越好,極易造成黏膜上皮纖毛丟失或脫落、黏膜充血水腫,存在引發刺激性咳嗽的可能性,甚至提高VAP或出血的發生率,護理人員結合患者實際情況,例如:性別、年齡及身高等,靈活調整個體插管深度,以末端外2.0厘米至胸骨角上2厘米為最佳距離,控制吸痰管插入深度不得超過氣管導管及其附加件長度1.0厘米;(3)護理人員必須不斷改變氣道濕化方法,使用注射器抽取0.45%濃度生理鹽水50毫升放入微量靜脈泵中予以持續濕化,其注射器連接5號至7號頭皮針,將針頭插入固定于氧氣導管前端15厘米處,再將氧氣導管插入氣管4至6厘米處進妥善固定,輸入后氧氣促使濕化液體轉化為小分子水蒸氣,嚴格控制濕化液泵入速度不得超過每小時6毫升,并且結合患者分泌物黏稠程度、分泌量及室內溫度靈活調整濕化液的泵入速度。
(三)判定標準
統計2組患者的吸痰間隔時間,并且觀察2組患者吸痰后是否出現VAP、刺激性咳嗽、氣道黏膜損傷及痰痂堵塞等并發癥[2]。
(四)統計學分析
匆匆實驗經統計學軟件SPSS20.0處理獲取的相關數據,其計量資料表現形式為(X±S),二者對比研究以t值為標準完成檢驗;其計數資料表現形式為(%),二者對比研究以χ2為標準完成檢驗。其中,P值低于0.05意味著2組獲取數據差異較大,具備統計學研究價值。
二、結果
(一)兩組患者吸痰間隔時間對比
對照組吸痰間隔時間為(42.37±8.25)分鐘,觀察組吸痰間隔時間為(59.73±8.72)分鐘。經護理,對照組與觀察組吸痰間隔時間指標變化幅度相比差異較為明顯,2組數據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二)兩組患者吸痰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對照組VAP8例、發生率為17.39%,刺激性咳嗽7例、發生率為15.22%,氣道黏膜損傷6例、發生率為13.04%,痰痂堵塞5例、發生率為10.87%;觀察組VAP3例、發生率為6.52%,刺激性咳嗽2例、發生率為4.35%,氣道黏膜損傷1例、發生率為2.17%,痰痂堵塞1例、發生率為2.17%。經護理,對照組與觀察組吸痰后并發癥發生率各項指標變化幅度相比差異較為明顯,2組數據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三、討論
雖然機械通氣患者實行吸痰護理屬于基礎性操作,但是常規護理模式已無法滿足其要求,而循證護理主張以實際問題為出發點進行科學論證,明顯提高護理工作效率確保其高效性及科學性[3-4]。相較于常規護理,循證護理側重于滿足患者合理需求,秉持可持續性發展原則審視護理工作,凸出理論論證的作用及地位,并且結合文獻及臨床經驗進行全面分析再制定具體的護理方案。同時,循證護理強調以人為本原則,尊重客觀存在事實,對于保持和諧的護患關系具有不可比擬的積極作用。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循證吸痰護理方法的實施,能夠提高吸痰間隔時間,降低吸痰后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機械通氣患者實行循證吸痰護理的效果良好,不止能延長吸痰間隔時間,更能降低吸痰后并發癥發生率,有利于機體康復;因此,值得在臨床護理領域中使用及推廣。
【參考文獻】
[1]陳國翠,李瑞云.人工氣道吸痰護理在ICU機械通氣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19):193-195.
[2]李艷秋.循證護理在機械通氣患者吸痰護理中的效果觀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01):149-150.
[3]遲春妹.循證護理在使用氣管插管進行機械通氣患者有效吸痰中的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36):81-83.
[4]汪曉娟.循證護理在機械通氣患者吸痰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11(03):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