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令
(綿陽師范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物流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近幾年來,四川物流業呈現繁榮發展的局面,尤其是以成都為代表的四川省會城市和以遂寧、達州、南充等為代表的川東北部地區物流業取得了飛速的發展。而川北地區則由于歷史的原因、地理交通等自然條件的制約,目前物流業發展還相對緩慢,物流費用高、效率低,物流資源分散,物流中心功能不完善、經營效益不高。這不僅造成資源的浪費及物流成本增加,還制約了川北地區經濟的發展,影響到四川北大門進出通道的暢通與成都經濟中心向北的輻射,影響到四川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的實施,對四川物流業與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近年來,綿陽市的物流發展也開始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2014年發布的《四川省現代物流業發展工作推進方案》明確細化了我省推動現代物流業發展的重點任務是:著力構建多點多極物流節點體系,在鞏固和強化成都物流主樞紐地位的同時,打造瀘州宜賓、達州南充廣安、攀枝花西昌、綿陽廣元、內江資陽遂寧五個物流增長極。為加強綿陽市物流節點的建設,更好的融入“一帶一路”,連接起川南和川北,形成通達、順暢的出川通道,本文針對綿陽市物流通道與節點規劃進行研究。
綿陽是中國科技城,四川省第二大城市。近年來,綿陽物流業加速發展,但是與川東北地區相比,發展建設相對滯后,物流基礎設施薄弱,物流業態層次較低,社會物流總費用逐年上升。
近些年,綿陽市政府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新建成一批高等級公路,并且對現有公路進行提級改造,綿陽市物流通道網絡大骨架基本形成。在公路建設方面,去年建成通車的綿陽至西充高速公路,以及在建的廣元至綿陽平武、綿陽至萬源高速公路與已經通車的成綿、綿廣、綿遂、成德南、成綿高速復線、綿陽繞城高速(南環線)、綿九等高速公路共同構成綿陽市出入川高速物流通道。截至2017年末,綿陽市公路總里程20 172km,其中高速公路413km,另有在建高速公路301km。綿陽以高速公路為主骨架的出入川通道基本建成,為物流通道建設提供了基礎條件。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綿陽市“兩環十射兩聯”高速公路網示意圖
在鐵路建設方面,近年綿陽市依托成蘭鐵路、綿遂內城際、西成客專新通道、成三客專以及綿巴萬等鐵路規劃,逐步建設形成通達南北、貫通東西、通江達海的綿陽鐵路十字骨架網,打通了綿陽地區西向、東向通道,融入成渝經濟區城際鐵路網,以支撐綿陽成為全省經濟副中心和西部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
在航空建設方面,綿陽擁有四川第二大機場南郊機場,機場現有通航城市38個,航線數量57條,輻射全國各主要區域和主要城市的航線網絡基本形成,連續9年實現年均增長28.5%左右。2014年,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萬人次,邁入中型機場行列。2017年,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354.34萬人次。綿陽南郊機場航線數量和客貨吞吐量不斷增加,為成熟的航空物流通道建設打下基礎。
水運建設方面,涪江是綿陽市內唯一的通航河流,境內通航河段(綿陽東方紅大橋至石榴嘴)航道里程為86.17km,涪江航道能實現區間通航。
從運輸量上看,綿陽市2017年全年公路客運周轉量24.46億人km,下降17.2%;公路貨運周轉量77.17億t·km,增長8.6%;水運客運周轉量177.52萬人km,下降2.9%;鐵路旅客發送量783.74萬人,增長8.0%;鐵路貨運發送量82.92萬t,增長1.4%;民用航空客運量354.34萬人次,增長63.1%,成為近年來唯一一個用時不到1年實現旅客吞吐量從200萬人次跨越到300萬人次的機場;民用航空貨郵行運量22 270t,增長31.6%。
從以上數據看出,綿陽市融合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和航空、水運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形成,無論是通車里程還是運輸量上均為出入川物流通道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根據《綿陽市物流園區規劃》,綿陽市按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物流網點四個層次規劃布局“4-6-3-N”體系的物流節點。
4個物流園區分別為中國科技城科技物流產業園、石塘商貿物流園、龍門農產品物流園、石馬-東林物流園。6個物流中心分別為再生資源物流中心、安縣物流中心、江油物流中心、三臺物流中心、鹽亭物流中心、平武物流中心。3個配送中心分別為北川配送中心、蘆溪配送中心、梓潼配送中心。
總體上綿陽市現有物流節點的數量、規模基本能滿足市場供給需求,節點分布相對平衡,但物流節點功能單一、效率低下,不能滿足居民高層次、多樣化的物流需求。存在問題可以歸結為兩方面:一方面,各種運輸方式銜接不暢,“零距離換乘”的綜合性客運樞紐和“無縫銜接”的貨運樞紐基本沒有,現有的火車貨運站、機場等物流節點缺乏統一的規劃,貨運協調不方便,公路和鐵路、機場之間的銜接滯后,不能滿足客貨運的高效換乘[1]。各物流節點之間各自為政,獨立規劃發展,不利于資源充分利用,也加劇了貨運轉換成本。另一方面,城鄉發展差距大,不協調,無法滿足城鄉之間物資轉換,不能適應鄉鎮居民日益增長的物流服務需求,這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總體來說,綿陽市物流節點布局正在形成網絡化,但是各物流園區與其他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之間各自為政,并未實現互聯互通。且物流業態層次較低,大多沿用傳統的倉儲、運輸、保管、分裝和部分加工的業務模式,區域物流規劃一般限制在行政區域內,也沒有形成跨區域的物流資源整合。因此,應借鑒達州、南充、遂寧物流業發展的成功經驗,依據綿陽市現有的以及規劃的物流節點,合理分配物流資源,整合現有物流節點的功能,形成有效的互聯互通,打造一批功能多樣、集散能力強、輻射范圍廣的物流節點。
為加快暢通川北進出川通道、提升通達能力,應科學構建適應綿陽市產業發展、滿足現代物流需求特點、布局合理、功能明確的物流通道網絡,持續提升物流通道功能,加快各通道之間的協調和整合,實現川內外無縫對接。
3.1.1 繼續完善綿陽市交通通道建設。鐵路建設方面,在寶成鐵路復線、萬廣、成綿樂城際鐵路、廣元至九寨溝鐵路、西成高鐵等既有物流通道基礎上,仍需按照規劃加速發展其他鐵路通道建設。公路建設方面,一是加快推進成什綿、遂(資)德阿、成德南、成都經濟區環線高速公路等過境段建設與天星、旌江快速干線建設,力爭建設中(江)金(堂)快速干線,形成通往成都主樞紐的快速通道;二是積極推進資德阿高速公路等工程建設,打開西向發展通道,增強平原地區與西北山地和東南丘陵區經濟社會聯系;三是開工建設廣元至平武、綿陽至萬源高速公路,爭取綿陽經廣元至陜西界段擴容改造項目落地,加快構建綿(陽)廣(元)地區內部貫通快捷通道。空港建設方面,推進九嶺機場建設,逐步完善區域支線航線網絡。
綿陽市現有交通網絡對接“一帶一路”北上大通道規模不足,主要存在公路技術等級較低、高鐵速度較慢、航空航線不足等劣勢。未來應繼續推進綿陽物流網絡一體化規劃布局,加速綿陽市物流通道與節點的無縫對接,全面提升川北通道通行能力。
3.1.2 加速城鄉一體化通道建設。一是全面加快推進國道G108、G210、G212、G213、G215、G318、G319、G348段一級公路升級改造工程,改擴建大件運輸公路,增強大件運輸能力。
二是加大力度推進山區通道建設與農村路網建設,繼續支持綿陽平武、北川農村斷頭公路建設,改善平武縣沒有鐵路、高速公路、碼頭,全縣交通僅依靠公路的交通現狀;加速完成廣元朝天區花石至梧桐鄉村公路、蒼溪縣月爾至五峰村鄉村公路、旺蒼縣龍風至鹽井村公路等路網銜接工程,改善秦巴地區山區面積大,公路彎多坡陡、臨水臨崖路況等道路窘境。解決綿陽市連片貧困地區、革命老區、邊遠山區的物流通暢問題,打開中心城市與山區雙向互通新局面,夯實縣域經濟發展的底部基礎。
3.1.3 加強綿陽市和廣元市物流通道融合,使出入川通道更順暢。通過推進綿廣兩地物流網絡統一規劃布局,實現物流通道的協調與融合,實現內部貫通、外部聯通。統籌綿廣兩地交通運輸資源,暢通現有交通運輸網,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綿廣地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改善綿廣地區北向出川問題,暢通川北進出川物流通道。
3.2.1 進一步優化綿陽市物流節點網絡化布局。針對綿陽市具體交通道路情況,給出軸輻式物流網絡的樞紐、節點和運輸線路。根據軸輻式理論中的“點—軸—面”分布特性,結合區域交通道路圖(如圖2),綜合考慮行政區劃、經濟往來、交通連通、地理分布、經濟體量、歷史往來等因素,給出綿陽運輸與配送網絡布局與規劃。

圖2 棉廣地區地理交通圖
將綿陽市運輸與配送系統作為一個總系統,以點軸面分別輻射不同區域為原則,將系統劃分為多個小的物流節點。
(1)“點”:區域中心城市、重要縣城、主要運輸配送節點、一些條件較好的主要場鎮。
(2)“軸”:以綿廣高速、寶成鐵路、國道108為交通主軸,縣道鄉道為支線,形成軸網絡。
(3)“面”:在“點”和“軸”的基礎上,根據輻射區域確定“面”的劃分和設計。
以綿陽市中心城區為區域主物流樞紐,下轄的重要縣市建立運輸配送中心,在其他較為重要的縣城或重要的物流節點(如物流園區、貨運集散點)等建立分撥配送點,在一些物流基礎設施較好的社區或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優秀的鄉鎮設立終端配送點。依據以上原則,對綿陽市物流網絡節點做出規劃,見表1。
通過以上物流節點的定位,旨在形成依托交通主干線,利用輻射城鄉的各支線深入城市社區和農村各網點的三級節點,打造層次分明、功能明確、定位準確、覆蓋全部城鄉居民需求的物流節點布局。
3.2.2 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推動電商物流服務節點下鄉。充分利用農村鄉鎮上的郵政服務網點和各個小型超市,鼓勵發展農村物流節點代收代發業務。積極推進電商物流渠道下沉,支持電商物流企業向中小城市和農村延伸服務網絡。結合農村產業特點,推動物流企業深化與各類涉農機構和企業合作,培育新型農村電商物流主體[2]。充分利用“萬村千鄉”、郵政等現有物流渠道資源,結合電子商務進農村、信息進村入戶、快遞“向西向下”服務拓展工程、農村扶貧等工作,構建質優價廉產品流入、特色農產品流出的快捷渠道,加速推進綿陽市城鄉物流業、農業、電商產業有機融合與聯動,形成“布局合理、雙向高效、種類豐富、服務便利”的城鄉電商物流服務體系。

表1 綿陽市物流節點規劃與定位
3.2.3 鼓勵城鄉農產品和生活物資農資共同配送,充分發揮配送節點能力。依托便利的交通網絡,將中心城區、縣級物流節點的生活物資和農資,通過鄉鎮配送點及時配送到農村,同時將農產品與城區和縣城的大型百貨商城、連鎖超市、批發市場等集散點對接起來;鼓勵和引導大型超市到社區和鄉鎮設立便利店等終端節點,支持線上個性化定制和線下配送服務,滿足居民多樣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