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民偉 馮立鋼 尹小超
Bennett骨折即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伴第1腕掌關節脫位,是一種較不穩定的骨折,處理不當易產生嚴重并發癥。自2012年6月至2018年4月,作者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Bennett骨折37例,療效滿意。
1.1 一般資料 本組37例,男25例,女12例;年齡18~56歲,平均38.6歲。致傷原因:機器打(絞)傷13例,摔傷15例,打傷3例,扭傷6例。均為閉合性損傷,X線片均顯示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腕掌關節脫位或半脫位。受傷后到來診時間0.5h~13d,平均3.5d。均采用中藥及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術+腕掌關節韌帶、關節囊修復術+石膏托固定治療。
1.2 治療方法 (1)手術方法: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成功后,在第一腕掌關節橈側取長約2.0~4.0 弧形切口,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拉開拇長、短伸肌腱,注意勿損傷橈神經淺支,打開關節囊,暴露骨折端。清除骨折斷端內瘀血,將骨折復位,用1.0mm或1.2mm克氏針交叉固定,用4/0可吸收線修復關節囊及韌帶(見圖2)。若韌帶、關節囊止點處撕脫、缺損,不能直接修復,則行韌帶、關節囊止點重建術(其中3例行韌帶止點重建,其余均直接修復):在韌帶止點撕脫處打入1枚1.3mm錨釘[其中2例可吸收錨釘,1例鈦合金錨釘(見圖4),由患者自行選擇],將韌帶斷端與錨釘縫線縫合。

圖1

圖2

圖3

圖4
1.3 術后處理 術后石膏托拇指外展位固定,常規預防切口感染應用抗生素24h,消腫對癥治療。術后2周拆線,術后3~4周拆除石膏托,術后6周左右復查X線片見骨折愈合切良好后,直接拔除克氏針。指導患者功能鍛煉。
1.4 中藥治療 (1)內服:根據骨折三期辨證施治。早期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方用消腫止痛湯加減(當歸、川芎、赤芍、生地、桃仁、紅花、澤蘭、桑枝、牡丹皮、焦梔子、紫花地丁、金銀花、延胡索等);中期和營止痛、接骨續筋,方用續骨活血湯加減(當歸尾、赤芍、白芍、生地黃、紅花、地鱉蟲、骨碎補、煅自然銅、續斷、落得打、乳香、沒藥等);后期補益肝腎、強筋壯骨,方用壯筋續骨湯加減(當歸、熟地、黨參、黃芪、川芎、白芍、杜仲、川斷、五加皮、骨碎補、桂枝、菟絲子、木瓜、補骨脂等)。(2)熏洗:克氏針拔除l周,針道愈合后,給予損傷洗劑(蕭山中醫骨傷科醫院內制劑)熏洗,將藥物煮沸后,先用熱氣熏蒸患處,待水溫稍減后,藥水浸洗患處(注意保持藥水溫度)。3次/d,20~30min/次(之后功能鍛煉)。
術后所有患者均獲得隨訪,時間為4~10個月,平均6個月,定期復查X線片示骨折均愈合,術后未出現感染、克氏針斷裂等不良并發癥。按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會上肢部分功能評定試用標準評定:優25例,良9例,中3例。優良率為91.9%。
Bennett骨折為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伴關節脫位,屬關節內不穩定骨折易發生骨折畸形愈合、創傷性關節等并發癥[2-3],治療不當,將嚴重影響拇指對掌、外展功能。
過去很多學者采用骨折手法整復+石膏托外固定方法治療Bennett骨折。但發現治療過程中骨折易再次移位而再次采用手術治療或發生骨折畸形愈合、創傷性關節炎等情況。故目前手術治療Bennett骨折已成為學界共識。
手術治療可分為閉合復位固定術和切開復位固定術。前者因不能直視下觀察骨折關節面復位情況,常導致不能解剖復位、關節面不平整,從而易導致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后者主要有切開復位克氏針或鋼板、螺釘內固定等。鋼板、螺釘內固定臨床能取得較好療效,但也存在鋼板貼近肌腱,兩者摩擦會限制第一掌指關節活動功能,且鋼板容易破壞骨折端骨膜血運[4]。再者鋼板需二次手術取內固定,造成又一次創傷。因此,作者采用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術+腕掌關節韌帶、關節囊修復術來治療Bennett骨折。克氏針治療Bennett骨折具有創傷小、操作簡單、骨折愈合快、手術費用低等優點。但傳統克氏針內固定治療Bennett骨折,只注重骨折脫位的整復,忽略對腕掌關節囊、韌帶的修復(或及時部分修復關節囊、韌帶,對于韌帶止點撕脫、缺損等未作處理)從而導致術后關節不穩、再發脫位的風險。而采用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術+腕掌關節韌帶修復術有效的降低了此類不良并發癥的發生[5]。
中藥內服能促進早期血腫消散。消除腫脹,加快血腫機化,促進骨痂生長、骨折愈合。中藥熏洗能舒松關節筋絡、流通氣血、活血止痛,可使局部軟組織松軟,減輕鍛煉時疼痛感。因此中藥熏洗能有效提高功能鍛煉效率,使患手盡早恢復功能。因此作者認為中藥結合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術+腕掌關節韌帶、關節囊修復術治療Bennett骨折是一種有效、經濟的方法,療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