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惠芬
護理不良事件是指在護理過程中發生,不在計劃中、未預想到或通常不希望發生的事件。血透室護理不良事件包括給藥錯誤、錯誤的透析方案、意外拔管、失血、跌倒、墜床、凝血、空氣栓塞以及針刺傷。其中患者失血事件發生最多,也易引起患者及家屬的護理投訴。本文對發生血液透析患者失血事件進行分析,并提出了整改措施,有效地降低了發生率,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發生非懲罰性主動上報以及患者、家屬投訴透析患者失血事件74例,失血量估計均>50ml。失血判斷及量的評估[1]:(1)顯性失血:面積法:出血>10ml(即10cm×10cm=10ml,每1cm2為1ml)。稱重法:浸血衣物使用前后質量之差(g)/1.05。(2)急性溶血性貧血:透析患者2周內紅細胞、血紅蛋白急劇下降,骨髓象示:網織紅細胞正常,紅系形態正常。考慮外源性失血。(3)透析中凝血導致的失血根據體外循環總容量評估:透析器血室的預充量為60~120ml,透析血液管道的預充量為100~150ml,體外循環總容量為160~270ml[2]。
1.2 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對74例患者失血事件進行分類,按其發生原因、性質、例數、失血量進行分析。
2.1 溶血 本中心2013年7月發生血液透析患者集體性貧血事件,171例均有不同程度貧血,其中23例重度貧血,血色素從92~107g/L下降至58~67g/L,輸血1~2次。經醫、護、技聯合二周排查,從患者自身、透析器材、透析液、透析水質進行分析,最終查明透析水氯胺超標導致紅細胞破壞,患者出現貧血。系技術員使用的檢氯比色試紙已失效,活性炭雖未到期,但因水質差、使用量大,活性炭已飽和,及時更換活性炭后水質達標。
2.2 血液透析中出血的原因、例數及估計失血量 見表1。

表1 血液透析中出血的原因、例數及估計失血量
2.3 凝血 年齡>65歲、透析后持續低血壓、合并糖尿病,高血脂、腫瘤透析患者存在高凝風險[3]。體外循環凝血分4級,分級標準:0級為無凝血且透析器僅數條纖維凝血;1級為透析器成束纖維凝血且動靜脈壺輕度凝血;2級為透析器半數纖維以上凝血且動靜脈壺有血凝塊;3級為透析器和透析管道完全阻塞[4]。本組體外循環凝血均達3級,透析器、血路管凝血嚴重,無法回血,估計患者失血量等于體外循環總容量160~270ml。按其發生原因、例數分類,見表2。

表2 體外循環凝血按發生時段進行分類、例數及產生原因分析
3.1 強化醫、護、技一體化管理,加強透析質量控制 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液與透析液通過透析器半透膜大量接觸,透析2~3次/周,患者血液與300~400L透析液接觸[2]。若透析用水中化學污染物含量超標,即可通過透析膜進入血液,造成各種急慢性并發癥。本組透析患者溶血性貧血系透析用水殘余氯超標導致。臨床中,還有水壓低系沙罐堵塞,透析液檢測細菌超標除護士標本采集、送檢過程可疑污染外,技術員要考慮反滲膜是否需要更換。臨床醫生和護士嚴格按國家衛生部頒發《血液凈化標準操作規程(2010)版》執行,技術人員往往是兼職,不跟班,執行力度不夠。此事件發生后,醫、護、技能相互協作,查找原因,也強化了技術人員意識,規范了水處理的監測與保養。每天能進行原水、純水電導度、硬度、氧化物、氯胺測定,每兩周對二級反滲、儲水罐及管道用0.3%過氧乙酸循環消毒二小時后進行沖洗,并予過氧乙酸試紙檢測無消毒液殘留。定期與廠家聯系,進行設備保養、更換、維修。并建立水質檢測、水處理消毒及設備保養、更換的登記。護士每周采樣透析用水PH值、透析液電解質測定,每月采樣透析水、透析液、置換液細菌培養,每3個月采樣測定透析液內毒素、透析水硬度。
3.2 操作規范化,技術精準化 透析前體外循環裝置(包括透析器、透析管路以及各個接頭的連接)不密閉引起的出血,透析中內瘺穿刺失敗、置管抽吸不暢引起血流量不足導致凝血,透后拔針、按壓技術不全導致患者穿刺部位出血、血腫。作者強調:(1)預沖管路時注意各接頭連接緊密,尤其肝素管與針筒連接,動靜脈接頭與置管接頭連接緊密,上機引血前要完成體外循環裝置自檢。護士規范化培訓3個月,包括管理預沖、上下機操作。(2)內瘺穿刺前,觸、聽雜音,仔細判斷血管走向、深淺,力爭一次成功。前臂內瘺血管深、滑、迂曲走形,進針穿刺不成功時,可左手觸摸血管方向,右手持針探行進針。首次穿刺有難度的內瘺,穿刺前內瘺針可連接20ml生理鹽水針筒,穿刺成功,針筒回血可自動彈出,或可通過抽吸觀察回血,來調整針頭位置。置管抽吸不暢時,重新調整導管位置,或改變患者體位,因隨呼吸、講話、咳嗽腹壓改變影響,建議取同側側臥位。內瘺穿刺不當,置管抽吸不暢,短時間無法調整時,先回血。未經透析器引出的血應先棄去血凝塊,經泵前生理鹽水重力回輸。中途下機患者應重新抽置管或穿刺針,排去血凝塊再上機。(3)重視拔針、按壓技巧。拔針前先判斷針眼、針尖位置,調整無菌敷貼,用食、中指指腹將棉球著力點輕壓在順穿刺針針尖方向距進針點0.5~1.0cm處[5],待平行拔出針尖時,再迅速加大力度按壓,能有效減少出血、減輕疼痛,一般按壓20min,位置勿偏移,力度漸由重至輕。血透室發生拔針后針眼出血,護士、患者、家屬馬上能及時觀察處理。本組有5例患者均在歸途中,回家后發現的出血,時間久,出血量大。護理人員在壓迫針眼時位置一定要準,采用大棉球,有著力感,再繃帶包扎。必要時協助穿衣,指導患者手臂抬高,高于心臟位,勿用力,可有效防止出血。
3.3 加強病情監測,注重高危人群 透析過程中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及機器運轉數據1次/h。病重、年老、煩躁患者屬高危人群,必要時巡視1次/30min,加強防護措施,神志不清患者可戴無指屏蔽手套,限制手指活動空間,必要時陪護。觀察患者身體部位(穿刺、置管處)及機器周圍有無血跡,本組有1例透析2h后發現置管靜脈接頭與管路接頭連接不緊而滲血,1例透析2h后發現肝素連接管脫落而出血,伴有血壓改變。臨時導管應雙重固定,患者處有足夠空間,防止活動牽拉。血管穿刺處妥善固定,膠布緊貼皮膚,必要時可將膠布繞過針柄交叉固定。內瘺動脈瘤形成皮膚凹凸不平,針梗下墊棉球,保持針尖、針梗平行,可減少出血、疼痛。皮膚勿涂油,皮膚干燥時,可將膠布纏繞手臂固定幾圈。如有意外拔管、穿刺針滑出現象,應立即停泵,穿刺外周血管回血,以減少血液丟失。無肝素透析時發現靜脈壓、跨膜壓進行性升高或頻繁誤報空氣時,及時下機回血。透析結束前30~60min,尤其注重生命體征監測。本中心2例患者均在透析結束前30min左右發生猝死,對于高危患者,結束前30min應再次測血壓、心率,及時干預或終止透析,以防止猝死發生。重視透前評估,詢問患者有無出血、摔跤、創傷史,本中心有1例糖尿病腎病血液透析患者,透前晚頭部有撞擊、摔跤史,血液透析日醫生、護士未重視,照常使用肝素,當晚患者發生腦出血,后死亡。
3.4 復核,問責制應用 責任者完成透析患者上機后,由第二人1h內再次核對機器參數、體外循環裝置密閉性、患者置管或穿刺部位。透析過程中治療、超濾量改變均要經第二人核對。對血液透析前、中、后全程開展問責制,穿刺者、上機者、下機者、核對者、責任者均簽全名,責任到人,責任到每個環節。
3.5 彈性排班,加強風險管理 本組透析裝置安裝不密閉,肝素管連接不緊等失誤操作均發生在高年資護士,存在有操作單調、重復,思想麻痹,慣性動作,不注重細節等因素,應定期加強護士風險意識教育和培訓。年輕護士臨床經驗欠缺,預見性措施薄弱,而高年資護士臨床經驗比較豐富,技術扎實。排班時老、中、青相結合,彌補高年資護士體力不足,彌補低年資護士臨床經驗欠缺及技術薄弱,尤其夜班透析時,年青護士身體力行,多動手,多跑腿,高年資護士能指導內瘺穿刺,能注重危重患者的預見性措施,防止意外發生。
本資料顯示技術員透析用水未監測,余氯超標導致患者群體性溶血;體外循環中,護士安裝管路操作不規范,內瘺穿刺、置管及拔針、按壓技術不精湛,導致患者出血、凝血;透析過程中,未及時監測,采取預見性措施,導致患者意外拔管、脫針出血。通過加強水質監測,完善護理人員對上、下機操作標準化,提高護理人員穿刺、置管及拔針、按壓技術,以及加強病情觀察及監測,可以保證透析安全,降低患者失血,提高透析質量,從而減少醫療糾紛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