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晶晶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星橋第一小學 浙江 杭州 310000)
解決問題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有別于傳統教材的重要內容之一,被有機編排在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實踐等板塊當中,不再單列。在實踐中我們深感新教材解決問題的教學目標無法把握、教學方式心中無底、解題能力有所下降,心中更有一份對傳統應用題難以割舍的情結——對特色鮮明、體系嚴謹、編排脈絡清晰的應用題,以及過去所積累的豐富而高效的教學經驗的留戀。
現在課堂中的“情境創設”結合解決實際問題進行教學,有利于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為解決問題提供支撐,充分發揮“復習鋪墊”與“情境創設”的優勢互補效應,應當是應用題教學引入的明智選擇。

生:把45個運動員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9份,男運動員占了5份。
師:根據以上信息能知道什么?
例題是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簡單實際問題的發展。所以我讓學生通過求男運動員的人數,這樣有意安排鋪墊型復習,利于學生對今天所學知識的理解。
2.1 突出數量關系的分析。新教材中的解決問題是分散出現的,如果教師把握不當,就容易出現就題論題的教學現象。在教學時教師應緊扣基本的數量關系,讓一道題變成一類題,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一個問題模型。更要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分析各種數學問題,概括常用的數量關系,培養學生獨立分析數量關系的意識和能力。

2.2 經歷數學模型的構建。新課程如此刻意淡化類型,導致教師在課堂中往往忽視了“建立模型”這一重要環節,學生只是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解題,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學生理解和應用比較、分析、綜合等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經歷以下三個步驟,構建分數應用題的基本解題模型。
(1)第一步:找準單位“1”。因為學生原有的數量系統思維模式,往往在解決問題時先看到和想到的是“比多”“比少”,一開始就會引起錯誤,所以要求學生在有關分數、百分數應用題時第一步去找單位“1”的量,可以用劃一劃、圈一圈、說一說等各種形式。

(3)第三步:合理選算法。當學生找準單位“1”并理清數量關系式,列式解答便是水到渠成了。看單位“1”是已知的還是未知的,如果是已知的,根據分數乘法的意義直接用乘法計算就可以,這是一個順向思維。如果單位“1”是未知的,根據分數的意義,先簡寫關系式后,學生可以用方程解答,也可以用算術法解答,即逆向思維:對應的量÷對應分率=單位“1”的量。

總之,從過去我們熟悉并在教學上得心應手的應用題,到新課程以解決問題為核心的應用題教學,對每個教師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戰,教師要不斷探索和改進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開展探索式學習,激發學生求知欲,培養學生獨立解答應用題的能力,從而提高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