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艷
[摘要]把國學教育納入高校育人的全過程是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途徑和方式,也是提升新時代青年學生文化自信的思想源泉。我國高校國學教育存在課程體系設置不完善、師資力量單薄、學生對國學教育存在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社會對高校國學教育的現實價值缺乏科學認識和深入探索等問題。堅定文化自信是高校國學教育的價值取向。完善課程體系,創新教育載體,開展主題活動是有效路徑。
[關鍵詞]文化自信;高校育人;國學教育;價值取向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2-005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2.023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近年來,國學熱如星火燎原之勢蔓延全國。無論是民間還是政府,都在大力推崇國學,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國學熱”。如:《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朗讀者》等欄目的熱播,不僅讓國人感受到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也激發了民眾對國學以及相關傳統文化的興趣。特別是黨的十九大召開以后,文化自信成了各行業、各領域更加重視的發展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等理論。如何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如何更好地傳播傳統文化精神?成了樹立文化自信的主要著力點。故而,教育的發展和改革以及國學教育的開展成了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的一個新領域。各高校針對國學教育的開展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與實踐。
一、文化自信在高校國學教育中的價值體現
國學作為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標志,是我們民族的靈魂,其對國家未來發展前途尤為重要。而高校作為國家人才培養和培訓基地,對國學教育的傳承與復興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在高校育人的過程中只有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才能在與時代同步發展中始終傳承好自己的文化基因。因此,筆者認為,文化自信在高校國學教育中的價值體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承優秀文化,振奮民族精神
古往今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國學是中華文化的積淀,是中華民族的智慧,也是華夏兒女的精神家園。在高校育人的過程中,運用國學中經典詩詞和愛國主義范例開展國學教育,讓大學生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也培養了當代大學生的愛國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如:屈原在民族危亡年代所作《國殤》等,其報國熱忱現于《楚辭》;藺相如捍衛國家尊嚴,他的故事見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武在艱苦環境中不失節氣,體現在《漢書·蘇武傳》等,這些都是激發大學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國學經典。
(二)弘揚傳統美德,提高道德素養
國學的根本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在市場經濟不斷深化和就業壓力日益增強的今天,大學生價值取向越來越多元化,現實性和功利性過強。如何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高校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在高校育人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國學經典作品中影響人們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的傳統美德的作用。如:我國傳統的“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觀念,幫助大學生學會為人處世的道理,在考慮自己利益的同時學會設身處地多為他人著想,促進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等精神追求,則可激勵大學生在積極進取的同時注重道德的完善。
(三)創新育人方式,提升人文素養
科學與人文融合的教育是“文化育人”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方向,對當代大學生進行國學教育,可以深入了解古代先賢的哲學理念,生存之道,理想追求,也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和人文知識水平,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如:《孟子》《老子》《莊子》《論語》等經典著作的內容豐富且覆蓋面廣,涵蓋了歷史、地理、天文、傳統醫學、常識、藝術等各個方面的文化知識,內容豐富,舉例典型,經得起揣摩,具有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通過熏陶,可以全面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讓大學生們成為既有現代思想和科學知識,又有家國情懷和人文修養的謙謙君子。
二、高校國學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隨著國學熱的廣泛傳播,學習國學,弘揚國學,已成為家長、教育部門及全社會的共識,許多高校在教育活動中,積極研究國學教育,開設國學教育相關的課程,促進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發展,但在實踐的過程中仍存在諸多的問題。
(一)課程建設不完善,沒有形成統一的教學體系
雖然許多高校將國學教育貫徹到了所有學科,開設了相關的國學課程,但主要是人文社科類專業為主的高校將國學教育作為通識課程開設;而理工科專業為主的高校只是把國學教育當成點綴,開設一兩門國學課程作為選修課程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國學教育;很少有高校把國學教育的課程同其他的專業課程相提并論。即便是現在有的高校開設了國學專業,并開設與之相關的國學教育的課程,但國學專業的學生沒有自己真正的“專業”學位,這些高校只能根據學生專業的側重點進行交叉培養,而該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只能授予與其相關的文、史、哲等相關學位。
(二)國學教育的專業師資力量單薄
盡管全社會已經開始重視國學,但各高校幾乎沒有專門的國學師資,了解并專門從事國學研究的人更是寥寥無幾,而現在從事高校國學教育的教師大多是與之沾點邊的專業教師,其國學素養不能承擔起國學教育上“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
(三)大學生對國學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現實主義、功利主義思想彌漫大學校園,學生們的學習內容僅限于對自己就業有直接幫助的知識,而國學的學習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和積累的過程。即使學校開設國學班、國學講座,也很難吸引學生參加學習,因為,他們都有自己所為的“主業”,其他方面的“副業”,只好為這“主業”讓路了。
三、在高校國學教育實現文化自信的具體路徑
堅定文化自信,推進文化創新,是時代賦予新時代青年學生的重要職責。而國學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至今的瑰寶,為大學文化創新奠定了根基,它如同春風化雨般浸潤著每一個高校學子的思想和心靈,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資源。高校作為文化創造和傳播的主戰場,是堅定新時代青年學生文化自信的前沿陣地,必須將堅定文化自信作為國學教育的價值指向。
在高校開展國學教育,首先就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大學生深刻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讓大學生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得到滋養、獲得底氣。其次,大學國學教育內容的很豐富,涉及哲學、倫理學、文學、史學、天文、地理、農學、醫學、宗教學、禮俗學、藝術等科類。因此,各高校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上要突出與其專業相關的國學知識與素養提升,更要在國學教育中堅持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以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為重點,富有針對性地開展國學教育。最后,各高校開展國學教育應主動地用現代的視角去重新建構國學教育體系,培養出能夠很好地融人現代化企業文化的人才。具體而言,在高校國學教育實現文化自信的具體路徑有以下方面:
(一)完善國學教育的課程體系
雖然高校對國學教育的重要性有了認識,也采取了行動,比如開設相關的國學課程,但總體上看許多高校的課程體系建設與國學教育的需求很不相稱。適應國學教育的新形勢,必須建立完整的國學教育課程體系。首先,在課程設置上,必須有幾門國學必修課程,如《中國傳統文化》《古詩詞鑒賞》《經典誦讀》等,還可安排詩詞歌賦內容的選修。其次,在課程安排上,應考慮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如理工科學生的國學素養相比文科生差一些,課程安排上要注意補基礎,循序漸進地學習,文科生要求則可以相對高一些。再次,在教學方法上,要注意避免單純灌輸講授,應采用師生互動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可以引導學生誦讀國學經典,領悟國學精粹,可以組織學生相互交流。通過自制相關主題的板報、PPT、微視頻、情景劇等在課內進行展示,提高學生的分析、鑒賞能力。總之,把激發學生對國學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創新國學教育的載體
信息化時代,網絡等新媒體的普及為國學教育的開展提供了便捷。可以充分運用校園網絡、微信公眾號、QQ群、微博等新媒體技術,組織開展網絡國學教育活動,選擇國學素養比較扎實的教師作為平臺的管理人員,實現師生之間的全時空交流,搭建教學相長的橋梁;可以根據本校的育人特色,制作與專業相融合國學教育網絡課程提供給學生選修學習;還可利用校園廣播,有計劃地播放古箏、二胡、葫蘆絲等演奏的經典樂曲,播放具有民族特色的戲曲,如京劇、豫劇、黃梅戲等提升學生興趣,實現全方位熏陶。
(三)開展國學教育的主題活動
開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國學教育校園文化活動是提高新時代青年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開展以歷史偉人為主題的國學教育活動,通過征文、演講、歌唱、書法、武術比賽等方式來紀念歷史偉人,感受先輩們的人格、精神、氣節;還可以利用傳統節日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開展踏青、劃龍舟、舞獅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體驗中感受國學的底蘊和價值,涵養國學氣質、家國情懷;主辦名家講壇,邀請的知名國學大師、國學名家來校開展專題講座;組織青年學生開展保護文物古跡活動、參觀考察教育基地和文化古跡、“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將理論和實踐、歷史和現實高度融合起來,既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也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了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