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惠玲
[摘要]廣州從化區屬廣府地區,又靠近粵北山區,這里中原與土著文化、廣府和客家文化交匯,文化遺產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地域特色。從傳承區域文化出發,需要對該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傳承。通過對從化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分析,結合從化區的建設發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再開發,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發展。
[關鍵詞]從化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2-0120-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2.053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非物質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成為國家和地方文化工作的重點,也成了全社會的共識。
從化隸屬廣州市,被稱為廣州的“后花園”,山清水秀,物質豐富,勤勞的人們也創造了極其富有特色的從化文化,讓子孫后代去傳承和發展。從化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地方色彩濃厚,值得去傳承和保護。
一、從化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
(一)項目種類豐富
從化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現有項目共20項,分別是擲彩門、從化貓頭獅、客家山歌、鰲頭醒獅、從化溫泉傳說、添丁上燈風俗、從化水族舞、從化麒麟舞、臭屁醋、洪圣誕、劉仙姑傳說、呂田大肉、葉氏正骨、荔枝皇傳說、走馬燈、莫家拳、譚氏蜂蜜煉制技藝、邱氏毒蛇藥劑制作療法、粵劇和呂田頭酒釀造技藝。其中,擲彩門和從化貓頭獅2個項目為省級項目;廣州市級名錄6項,分別是客家山歌、鰲頭醒獅、從化溫泉傳說、添丁上燈風俗、從化水族舞和從化麒麟舞,其余為區級項目。根據調查了解,從化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涉及民俗、民間文學、傳統舞蹈、傳統音樂、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傳統戲曲、傳統體育游戲與雜技,真可謂是項目類別多樣,種類豐富。
(二)分布區域較廣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是歷史文化的沉淀,需要我們子子孫孫保護和傳承。從化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經過各方努力,保存較為完好,分布地域廣闊,基本覆蓋整個從化區。
根據查閱從化圖書館的地方文獻室的資料,發現同一遺產項目并非只有一處在保護和傳承,而是同一遺產項目分布多處;加上整個從化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種類豐富,分布于整個從化區域。如省級民俗項目擲彩門,分布在從化區的街口街、江埔街、溫泉鎮、太平鎮及良口鎮,另一個省級傳統舞蹈項目從化貓頭獅主要分布在鰲頭鎮新圍村、城郊街北星村和江埔街鳳一村。2018年春節,從化區多處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動,如正月初十大江埔村、正月十三鳳院村舉辦了“擲彩門”的彩門節,正月十五北星村舞起了貓頭獅,活動中男女老少齊聚在古村落的古祠堂前,敲鑼打鼓、舞獅放炮,熱鬧非凡。
(三)地域特色突出
從化的地理位置具有特色,處于廣東省中部,廣州市東北面,屬廣府地區,又靠近粵北山區,是珠江三角洲到粵北山區的過渡帶;這里既有山地、丘陵,也有谷地、臺地,屬于半山區,區域水資源豐富,氣候宜人;先輩們在這塊土地上辛勤勞作,艱苦創業,孕育了異彩紛呈的文化遺產。這里中原與土著文化、廣府和客家文化交匯,厚重歷史文化經過積淀,傳統文化留存豐富,文化遺產種類繁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頗具嶺南地域特色,有不老的客家山歌、久遠的從化水族舞、神奇的走馬燈、威武的從化麒麟舞、雄壯的貓頭獅……
二、從化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通過對從化區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的人員進行訪談,對從化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實地調研,從化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從化各界人士和長期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們的不懈努力,搶救和保護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設置保護辦公室,履行工作職責
從化區沒有設置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而是在從化區文化館內部設置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主要的職責有:挖掘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的類別、等級;承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評審的有關工作;為本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造冊,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和傳承。
(二)嚴把申遺“條件”“程序”兩關
據調查了解,從化區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程序嚴格。申報材料如申報文、相片、拍的視頻以及相關佐證材料要一應俱全,還需要通過相關專家組審核,再報區人民政府,通過后才能發布公文。
從化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申報條件也是極其嚴格的,項目不管是屬于“土生土長”或是“外來的”,都需要在本土生長了一百年以上的歷史,且項目的傳承無斷層,項目的脈絡要十分清晰,各代的傳承人都很清楚;還需要有歷史淵源,能夠在某本古籍中有相關記載;最后,項目的影響需要一定的規模。
(三)各方努力積極采取有效保護措施
從化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要圍繞“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十六字方針進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資料收集整理和歸檔,包括了文字資料、相片和視頻資料等;對項目的保護,主要是對傳承人方面,進行梯隊建設(老年和青年);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這一項一直在開展,也開展得比較好;給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展示平臺:民俗活動演出的平臺;交流活動:“走出去”和“引進來”;政府能加大力度。如從化區設置了“水族舞”項目傳承人專項資金。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存在不足
從化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也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整個廣州市,大概有五六個區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心,但是從化區沒有設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從事保護工作的人員沒有專職人員,都是兼職的工作人員;廣州市會在每個區挑一兩個已經立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一定資助,但是額度極少,從化區設置了“水族舞”項目傳承人專項資金;從化區現在有160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線索,其中有40多個是重要線索,經費短缺問題較為嚴重;現在一些項目的傳承保護問題,有些集體項目需要組建隊伍,人員不齊;個人項目年輕人不愿學。
三、從化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策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要加大宣傳力度,我們要做到知識普及,廣而告之。
首先,從化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較多,覆蓋的類型也很豐富,為了讓廣大的群眾能夠多了解傳統文化,多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極利用電視臺、報紙、微信、宣傳冊和海報等宣傳手段,加強相關知識的宣傳和普及。
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要走進社區、走進公園,讓表演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這些地方綻放,如客家山歌愛好者在河濱公園表演,就吸引了很多群眾在觀看,非常熱鬧。
再次,非物質文化遺產要走進校園,讓青少年學生學習和傳承傳統文化,如東風小學的麒麟舞、華夏學院的傳承基地工作室。各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入村小學,由傳承人進行傳授技藝;在華夏學院建立了傳承基地工作室,讓大學生也參加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上來;建立“水族舞基地”也在有序進行。
另外,6月8日,是文化遺產日,積極利用這個日子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和知識普及。如2017年文化遺產日那天在華夏學院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展示,9月28日參加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12月16日在西塘村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活動演出。展演前后都會積極利用新聞媒體進行錄播宣傳。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要保持傳統特色,我們要做到創新有度,恰當創新。
既要保持項目的原汁原味(原真性),又要具有時代性,具備現代人的審美觀念,在視聽、道具和服裝等方面加入現代的元素,讓年輕人喜歡。比如說“貓頭獅”,它是客家獅,它的表演主要是針對祭祀活動,觀賞性不夠強,下一步的話,需要對其進行觀賞性方面的創新。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要考慮活態傳承,我們要做到服務地方,服務社會。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需要活態傳承,與從化的經濟掛鉤,與從化特色小鎮建設和從化旅游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精髓,要進行全面的考究,制定科學可操作的方案,進行保護、開發和再利用,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實現管理、開發、保護一體化,為文化遺產在新的時代尋找生存價值,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出生存困境,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效傳承和保護,促進當地建設和發展,服務地方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