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菲菲
[摘要]貴州雖地處偏遠,交通落后,但貴州仍然努力跟上近代化的浪潮。周西成主黔后,實施了一系列發展貴州經濟的措施,在客觀上促進了貴州經濟的發展,甚至其影響一直輻射到今天,對此我們應該客觀評價。
[關鍵詞]周西成;經濟;影響;近代化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1-0132-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1.058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周西成,字繼斌,號世杰,出生于1893年,很小就投筆從戎。1920年,周西成被提拔為營長。翌年,周西成自稱旅長,并且加入了國民黨。1923年,周西成乘亂進攻重慶,得大量錢財而歸。時值黔省空虛,周西成乃復取遵義,后又復取桐梓、畢節,自此黔之三四就歸周西成也。1926年周西成任貴州省省長,在貴州經濟凋敝,百廢待興之際,他立志要改變貴州的經濟現狀,其主政后,不僅改變了財政入不敷出、稅收征收混亂的現狀,還改善了貴州交通落后、夜晚照明不便的狀況。周西成逝世后,貴州民眾請求公葬周西成。當時國民黨最高層如蔣介石、何應欽、王寵惠、孔祥熙等均親筆題字稱贊周西成,社會名流還自愿出資為周西成塑立雕像,以此來顯示其對貴州的功勞。
一、周西成主黔后發展經濟的措施及積極影響
周西成執政后采取的發展經濟的措施,取得了很大成效,對貴州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影響。
(一)整頓財政和稅收,改善征收稅則混亂的局面
周西成認為“治亂安危系于財政”,自民國開始以來,貴州就飽受軍閥戰亂的摧殘,財政赤字空前嚴重,幾乎到了財盡民窮的地步,為了擺脫困境鞏固自己的統治,就必須對財政進行整頓和清理,以此來緩解財政赤字。
貴州省財政廳成立十幾年以來,“廳員多未更換”,如果積弊得不到清理,則將繼續作祟。為此,他首先提出“(1)各科收入支出冊結有無出入;(2)收發薄具與文冊對照,有否倒填年月”。且在“省政府成立總金庫,各縣設分金庫以司出納”。為改變以往“法制不良,厘稅的辦理者多視為利弊,以致歸功有限,中飽居多”的狀況,周西成建立稽核總所,各縣設立稽核所,選派稽核人員對各卡認真排查。并且改革了各種征收和考核制度,各卡人員,直接由財政廳選派,給其厚祿,從而減少了貪污腐敗之風,稅收因此而大大增加。其次,整頓稅制,調整稅率。為改變過去稅收征收規則極為混亂的情況,周西成劃分征收,在各縣設征收局,并選派專人負責清理和排查,從此之后,各地方稅款均由征收局征收,改變收稅的規則混亂不堪的局面。最后,各地方設經費局,每月做預算、決算。周西成下令對舊庫進行核查,重新做兩份報表,一份給財政廳,一份給省政府,這樣的做法,防止了一些公立單位如省立醫院,警察局、法院等部門虛報收入的現象。
周西成采取的整頓措施使財政收支得到一定的制衡,兩者既分工明確,又相互關聯和相互制衡,扭轉了當時貴州財政極為混亂的狀況,這次改革是對貴州財政進行的一次比較徹底清理。在一定程度上革除了以前留下來的積弊,從而緩解了財政危機,為其更好的統治貴州奠定了基礎。從這一作用來看,周西成對這方面的改革是很有創造性意義的,使貴州財政收入得以增加,“一九二六年,貴州全省財政收入為三百六十七萬元,一九二七年即增加到四百三十四萬元”。
(二)興辦實業,改變貴州照明、商品單一、通訊落后的狀況
貴州基本上是山地,有“山國”之稱,交通極為不便,因此貴州除了農業之外,其他產品非常少。針對這種情況,周西成興辦了很多實業:(1)興建發電廠,周西成認為照明有急辦之必要,1926年9月,設省電氣局,接著著手組建發電廠。根據統計“時全城電燈,計16支光2500余盞,32支光350盞,50支光150盞”。“山城入夜燈似豆,山城風殘聽梆更,山城三里荒野冢,但聞犬吠伴狼聲”,這是周西成入主貴州之前貴州照明狀況的真實寫照,電廠的創辦使貴州有了第一盞電燈,使電燈漸漸進入貴州百姓的視線,且逐漸完成從官用再到民用的轉變,并為后來貴州電力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興辦工廠。周西成創辦了紡織廠、造紙廠、白藥廠、造幣廠等,除此之外,周西成還下令建立模范工廠,并且下令各縣設簡易工廠。周西成創辦的工廠雖規模不大,卻改變了以前貴州商業產品單一的狀況,并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來商品的打壓。且周西成在興辦實業的過程中,還興辦了教育,1928年成立貴州大學,培養了一批經濟人才,如以徐孟涵、陳濟舟等人為首的礦業人才,為經濟發展提供了人才基礎。且有意或無意的引進了西方先進的機器和科學技術,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當時貴州落后的生產經營方式。當時貴州的經濟主要是落后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周西成興辦的很多實業使傳統的自然經濟受到很大的沖擊,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3)興辦郵電。當時的電話“線路分達九區,各區公所及縣境內重要鄉鎮均置有電話機,隨時直接談話”。周西成在設置電話局的同時,也在貴陽和下轄各縣設郵局,當時全省大大小小有郵局四十所。郵電的創辦,改變了以前貴州傳遞消息不靈通、交往不便的狀況,不說民用,就說官用,以往貴州政令需幾天才到達地方各縣,開通郵電之后大大縮短了政令發達的時間,現在省政府的政令僅需一份電報,幾十分鐘就到達各縣。政令通不通達,這對一個政府機構來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4)進行礦產開采。貴州大多數是大山,蘊含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貴州的礦產資源豐富,如煤礦、鋁土礦、鉛礦、銻礦、磷礦等礦產資源豐富,而當時貴州財政的經濟來源并不多,如能把貴州的礦產資源開發出來,對貴州來說,不僅能帶動經濟發展,且能增加財政收入。有這樣的優勢,周西成當然是不會放過這一巨大發展優勢的。于是,周西成下令各縣對有礦產資源的進行開采,當時開采的礦產主要有煤礦、石油、鉛礦、鋁礦、銻礦等,周西成還設立了威水畢礦務總局,專門委派人員去礦務總局處理礦務。礦產的開采,這是對貴州經濟發展的一大舉措,雖因當時機器設備和開采技術問題,導致收到的成效甚微,但從今天看來,周西成的這一舉措還是很有建設性和遠見的。當時周西成言,貴州煤礦資源豐富,對其的開采要重視,而今天,貴州已成為煤礦大省,而以開發礦產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礦業已成為今天貴州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三)發展交通,改變貴州交通落后的面貌
“要想富,先修路”,周西成在主政時期的貢獻,不得不提的是其進行了大規模公路建設。周西成認為修路是“開貴州之生路”,因此其頒布了一系列發展交通的措施,盡管當時修路的技術低、條件艱苦、困難多,修建出來的公路坡度極大、路面極窄和坑坑洼洼,但周西成還是堅持其修路的決心,所修主要有兩種公路:
環城公路:周西成設貴州路政局,專門負責管理修筑公路的事務,當時在貴陽頭橋動土開工修路。當時“黔垣各學校全體男女學生及各部隊軍士均分段參加”,不期月即完工,這是貴州第一條公路,結束了貴州無公路的歷史。
長途公路:主要是“連接云南、廣西、湖南、四川的貴西、貴南、貴東、貴北四大干線”,分別為:貴西干線,分兩路,-路貴陽-安順-安南(今晴隆)-普安-云南,-路貴陽-安順-安南(今晴隆)-安龍-興義;貴南干線,貴陽-龍里、馬場坪、陸家橋、都勻-廣西;貴東干線,貴陽-貴定、鎮遠、玉屏、銅仁松桃-湖南;貴北干線,貴陽-息烽-遵義-赤水-四川。
周西成修路時也建了一些橋梁,到1930年,全省“修筑的馬路有2000余里,修筑的橋梁大橋有10座,小橋有140余座”。
為更好更快地修好馬路,周西成著手解決了很多問題:(1)人力問題。實施“兵工政策,各地駐防的軍隊,都令走上馬路做工”;(2)經費問題。修路,對于一個貧窮落后的省份來說,無疑是一個很重的擔子。為此,周西成設立“筑路捐,但這只能解決一部分,除少數工賑款項之外,大部分是省庫支給”。
貴州交通堵塞,道路崎嶇,商旅畏途,甚至很多地方是陡峭至極,稍有不慎,就有命殞之危。雖然當時民間流傳出汽車行駛“一去二三里,拋錨四五回,加水六七次,八九十人推”的笑話,即使這樣,但比騎馬、坐轎、人背馬馱的狀況好得多。汽車運輸業對于當時的貴州經濟建設起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到1930年,全省修建的公路有2000余里。“到1934年,貴州汽車數量發展到83輛”。雖然這只是起步,但是卻促進了貴州與外界的經濟文化往來,以前因為畏懼旅途艱險的商人,也嘗試著來貴州進行商業貿易。同時也方便了百姓的出行,修路后,為人們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大大加快了農商產品的流通,改變了貴州交通不便,出行困難的面貌。也使貴州在交通方面走上了近代化的軌道,跟上了時代的步伐。
二、周西成主黔后發展經濟措施的弊端
(一)籌措發展經濟資金,加重百姓負擔
“周西成經濟建設的資金來源主要是通過設立禁煙罰金和收取通關護商稅,所謂禁煙罰金,就是根據各縣產煙數量的多少,規定出每年應納的稅額,由各縣縣政府將這個定額分配給區、保,按層分攤下去”。這種做法,就給那些區長、保長施加了壓力,他們為了完成上級給的定額,不管百姓有無種植煙草,都強制百姓交一部分稅額,這就給一些本已貧窮落后百姓加重了負擔,使他們的生活更加困苦。
(二)興辦實業,急于求成,收效甚微
大力興辦實業,這本是發展貴州經濟的好事,但是其弊端就在于急于求成,且很多設施只是為了其政府機構辦公方便之用,如電燈、電話、電報,最開始只是為了其統治之政令通達,方便其統治貴州;再如開采礦產,耗費了人力、物力,最后卻收效甚微;很多工廠,雖開設了,但取得的經濟效益卻微乎其微,如龍里泡木沖煤礦等。而有些工廠,雖然辦了,但卻半途而廢,沒取得經濟效益不說,反而浪費了資源,如威水畢礦務總局等。
(三)整頓財政稅收.便于其政治統治
周西成為整頓財政和稅收,改變稅收上的混亂局面,設置了過多的獨立機構,這就大大增加了政府開銷,且很多官員還是閑職,如稽核所、度支處等機構,這些機構未能起到其應有的作用,但政府卻給其厚祿,浪費了錢財,給財政增加了負擔。周西成新增的這些財政機構,雖既相互獨立,又相互牽制,但實際上,他是為了自己方便掌控財政,方便其運作。雖然其對財政進行了整頓,但其對農村經濟凋敝,百姓的困苦,卻一直未曾見其采取有效解決措施。由此可見,其對財政的整頓是有很大私心的,未能真正從百姓的立場去解決問題,未能真正為百姓著想,未能針對百姓疾苦采取確實可行的措施。
(四)修建公路,使百姓痛苦不堪
周西成修建公路工程巨大,對于一個以山地為主的從無公路的省份來說,要同時修幾條干線和支線,這無疑是十分巨大的工程。最引起百姓反感和加重他們負擔的是:周西成下令強制公路沿線百姓義務修路,他規定每個成年人義務修路一個月,有不來者,發現即槍斃。周西成之所以這么急著修四條主干線,是為了能夠更有效更快速地增強自己實力。但周西成的這種冒進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加重了貴州百姓的負擔,使其在吃不飽的狀況下,還要去義務修路,這使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三、結語
周西成在1926-1929年,使貴州賦稅收入增加、財政收入大幅上漲、經濟收入也有所增加。其改革順應了民意,也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其在位的這三年中所實施的一系列經濟建設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貴州經濟、文化、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使貴州交通開始從傳統的驛站向近代化交通轉變,使貴州的經濟結構得到轉變,資本主義經濟得到發展。從這方面看,是周西成將貴州經濟帶上了近代化的軌道,使貴州經濟發展逐步打上近代化的標志,跟上了時代的步伐。但是這些措施大多是為了其自己,為了鞏固自己在貴州的統治,而這些措施本身也存在很多弊端,同時也給貴州百姓帶來了很大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