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化是構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有力支撐。但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中存在著課程平臺信息化功能不足、信息化管理不到位以及評估方式的信息化運用不充分等問題。這需要高校從搭建信息化實踐教學云平臺、優化創新創業課程信息化管理、構建信息化考核評價長效機制等方面入手,以提高創新創業課程體系信息化建設的實效性。
【關鍵詞】創新創業? 課程? 信息化
【基金項目】“互聯網+”背景下本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17Y003)。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4-0044-02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的產業結構受到了極大挑戰,以計算機、網絡通信等為基礎的現代技術手段已成為各行各業提高工作效率和生產效益的方式,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不僅要懂得理論知識,更需要運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要建設滿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需求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信息化構建是當務之急。
一、信息化是構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有力支撐
在教育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多媒體、網絡系統、網絡教室、虛擬傳真實驗室的應用日漸廣泛,網絡資源和素材也日益豐富,“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新的教育方式層出不窮,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體制都開始了深刻變革,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意義重大。
首先,信息化建設是培養高校畢業生創新意識的重要內容。創新創業活動的進行需要創業者擁有足夠的信心和勇氣,需要一定的創新創業氛圍和環境。現代校園網絡的發展,微信、易班、網絡課程的應用使大學生能更及時、更便捷、更多樣化的學習與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的課程知識,了解到相關創新創業政策及優秀的創新創業事跡,也為激發學生創業激情、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業動機提供了良好環境,有利于高校畢業生樹立全新的創新創業意識。
其次,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校園信息化的基礎支撐。信息技術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提供了便利性,高校教師能直接將信息化技術與信息資源利用到授課過程中,學生也能更好地掌握學習方法,培養獲取創業信息、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這種信息技術帶來的教育模式的改變,使得學生逐漸擺脫以教師和課本為中心的傳統學習方法,轉而主動尋求資料,改變思維方式,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再次,信息化建設有利于豐富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傳統的創新創業教育場所主要集中在課堂,教師講授,學生接受,學習的大多是理論知識,缺乏實踐鍛煉。但在當今社會,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獲取創業資源,申報項目,進行項目推廣,甚至利用互聯網進行模擬實驗,不僅能降低經濟成本,更節約了時間,帶來了便利性。
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信息化建設的現狀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信息化建設目標明確,但任務艱巨,它對高校管理及教師水平甚至信息手段的應用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近年來,高校在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有許多不足。
(一)創新創業課程平臺信息化功能亟需加強
目前,高校信息化平臺日漸豐富,但功能發揮普遍不足。主要體現在育人功能和實踐功能這兩個方面。首先,許多高校教師在創新創業課程上只專注于為學生傳授與創新創業相關的知識和技能,以提高學生就業率,卻并未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與創新創業思維上投入過多,從而削弱了創新創業課程的育人功能;其次,高效創新創業平臺普遍缺乏實踐性,部分高校教職員或管理人員由于對創新創業教育這一新教育模式的理解不夠深刻,或者應用信息技術手段的能力不足、水平有限等原因,不能很好的掌握創新創業課堂的信息化應用,只將其當作線上完成授課的平臺,而很少利用信息平臺的優勢、挖掘其實踐功能指導學生進行線上作業、線上實踐等。
(二)創新創業課程信息化管理不到位
由于目前許多高校教師管理人員缺乏創新創業的思維以及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創新創業課程的經驗或信息化技術,使得創新創業課程信息化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創新創業教育平臺課程資源管理雜亂無章,優質課程資源上傳少、更新慢,已上傳資源未審核、未分類或分類不準,使得許多優質課程資源沒有形成良性的生態分享環境,教師很難將有益的網絡信息資源運用到實際授課過程中來。第二是很多高校沒有出臺與創新創業課程信息化相關的規章制度,創業平臺基本職責不是很明確,甚至在職責分工上與教務處、招就處、學工處、校團委有一定的重疊。
(三)評估方式的信息化運用不充分
及時有效的反饋機制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問題。信息化時代的智能化與自動化為教學評價與反饋提供了較強的便利性。但是由于網絡學習缺乏教師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同時加大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監督力度,因此,難以形成普遍認可的反饋機制和評價體系。目前高校對創新創業課程評價的信息化運用主要停留在教師和學生在評價系統上的互評及作業反饋上,并未形成長效的考核評價及反饋機制。
三、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信息化構建舉措
(一)搭建信息化實踐教學云平臺
大數據與云計算應用為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提供了一個高質量教與學的平臺,它將豐富教學資源移到“云”上,為創新創業這一難以掌握的技能擴寬了實踐教學的途徑。首先,高校要加大對網絡信息技術的投入,利用云計算的低成本和超便利性助推大學生申報創新創業項目,并不斷革新云服務平臺,以便于學生搜集資料、推廣項目、進行融資,解決創業團隊信息安全等問題。其次,發揮云計算網絡平臺輔助教學的優勢,組織微課、慕課、創造小課堂等創新的教學技能比賽。形成探究式、協同式教學模式,激活學生主動學習、探究,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再次,打造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信息化生態圈。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實踐共享課堂,模擬創新創業環境,分享創業經驗,以突破現有的實踐條件及環境限制。
(二)優化創新創業課程信息化管理
首先,構建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資源群,實時更新和分享優質課程資源。同時,成立專門的創新創業課程教學信息化管理小組,對資源進行分類、管理并上傳至創新創業教育信息化平臺。其次,對高校教師進行創新創業課程信息化應用的培訓。一方面對高校教師進行信息化管理技能及信息技術操作技能的培訓,另一方面注重培育和培養高校教師創新創新思維與意識,提高教師對信息化課程運用的認同感。最后,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積分制度。將創新課程納入到學分管理體系,進行分級管理,使之涵蓋到專業教育、實踐教育或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中。對在創新創業實踐過程中表現優良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獎勵或直接抵扣學分。
(三)構建信息化考核評價的長效機制
第一,建立合理完善的教學評價指標。一方面注重評價主體多元化,注重網絡信息傳輸的智能化、實時性、交互性,完善高校創新創業課程中師生、生生網絡交流、互動、在線作業點評等交互式考查方式。同時強化教師引導、學生主體、師生互評、生生互評、共同成長的考核形式。第二,完善創新創業課程成果獎勵制度。首先對大學生創業成果及成績考核給予一定獎勵。同時,設立成功就業創業獎學金,鼓勵大學生進行創造發明和自主創業。第三,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進行及時跟蹤反饋。對學生學業成績、平時表現、創新創業實踐及后期畢業情況的自我反饋、教師反饋及企事業單位反饋進行伴隨式、檔案室追蹤,以更好地將過程性、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考核評價的長效機制。
綜上所述,高校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的信息化構建是“互聯網+”背景下的必然選擇。高校應當審時度勢,以培養人才和社會發展為己任,不斷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信息化建設的力度,提高創新創業課程信息化構建水平,為國家培養出大批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唐德淼.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與“雙創”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實習就業導航. 2017年05期.
[2]陳麗新.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研究——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J].學術·理論.2017年 01期.
[3]孫保營.“雙創”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困局及破解[J].創新創業教育. 2017年02期.
[4]趙楊.應用型本科創新創業教育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研究.2014年01期.
[5]王美云.地方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實施現狀及思考——以 H 學院為例[J].創業人才與教育.2016年05期.
作者簡介:
侯秋月(1990-),女,湖南衡陽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高等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