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育是中小學課程之一,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全面發展合格人才,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學科體育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有助于學生對其他學科的學習,同時也為學生以后工作打下體育基礎,本文闡述了體育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關鍵詞:體育;素質教育;作用
一、體育教學中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研究資料表明,兒童的行為對成人的評價影響的依賴性與他們的年齡成反比:兒童年齡越小,就越是不加批判地接受成人的意見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成人評價的影響,兒童才產生了對現實世界、對別人和對自己的態度。因此,在組織兒童開展體育活動時,教師應做到在言語和行為上處處照顧每一個兒童,多用肯定和鼓勵的語言與兒童交流。對于那些活動能力差的兒童,也在言語上、情感上給予鼓勵和支持,而不應輕易加以否定或批評。兒童生活在強調優點而不是缺點的氛圍中,會逐漸學會持自信的態度。
在組織競賽游戲時,我們要求教師淡化輸與贏,教育贏的兒童不要驕傲,更不要為了贏而違反游戲規則;教育輸的兒童要不服輸,特別是不能自卑,要想方設法轉輸為贏,特別是要讓他們建立起這樣的信念:只要不懈地努力,總是會獲得成功。教師可根據每個兒童的活動水平,設計和安排難度不一的活動,提供不同的指導和幫助。如走平衡木這一活動,教師可在器具的高度、寬度、坡度上作不同的要求,滿足兒童的不同需要,使每個兒童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并得到教師的接受和首肯。兒童在體育活動中獲取的成功以及教師對他的肯定評價,有益于兒童產生自信心。
實踐證明,兒童在被成人和同伴接受的氣氛中,積極的情緒會在活動中占據主導的地位,他們有了被人接納和受人尊重的體驗,自信心便會隨之增強,而且他們參與體育活動的動機也更加強烈。
我們在兒童對某一活動獲得了初步的感性認識以后,往往通過增加活動量或活動難度的辦法,給兒童創造新的嘗試機會,讓兒童不斷體驗到自己的能力和成功。以助跑跨跳50厘米寬的兩條平行線為例,一開始,老師只是讓兒童自由選擇繩子、木條、橡皮筋等來試著跨跳,由他們自由嘗試;然后請幾位跨跳能力較強的兒童給大家作示范,再由教師把跨跳要求示范給兒童,誘導兒童進行跨跳練習;隨后,教師出示硬紙板做成的寬度不同的“小河”放在場地四周,讓兒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寬度的跨跳材料。這樣,不管跨跳能力強弱,兒童都獲得了成功的體驗,都對自己產生滿意的感受。
在組織和安排體育活動時,除了必要的示范外,我們注重得更多的是引導兒童自主地進行探索和思考。我們認為,如果學習活動只是機械模仿,那么,兒童僅僅是被動地去做教師要求他們做的事,即使他們學會了些什么,也不懂為什么要這樣做,更不了解如何去學。長此以往,兒童就會養成依賴性,影響自主性和自信心的發展。
為了盡量避免單一的機械模仿,讓兒童在比較輕松自由的情景中自己去觀察和思考,我們往往啟發、鼓勵兒童自己去發現和創造各種玩法。以玩滾鐵圈為例,一開始教師不馬上作示范,而是讓兒童拿著鐵圈當方向盤開車,或者做鐵環操等。隨后,教師啟發兒童動腦筋:“鐵圈還可以怎么玩?要和別人玩得不一樣。”由此,孩子們便會想出各種饒有趣味的玩法。在此基礎上,教師又引出了一道新題目:“用什么東西替代手,使你的鐵圈滾起來?”當兒童已經嘗試用棍子、鉤子等去滾珠圈,都遭到失敗,但最后終于取得成功以后,他們主動性、創造性都得到了發揮,而且個個面露成功的喜悅。
二、體育教育是實施其他各科教育的需要
體育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滲透在教育的各個方面,對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有重要的作用。體育教育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擴大和加深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能激勵學生通過自己參加體育鍛煉認識美的事物。總之,實施體育教育可以造就具健康體魄、高尚道德、優良品格、豐富知識為一體的身心和諧發展的優秀人才。
三、體育教育能充分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
所謂“集體主義”是指人們在交往和活動中和具有相同利益和目標的人,按照一定規律結成的團體。以少年兒童作集體體育游戲而言,它要求少年兒童和其他同學在達成一定共識的情況下,通過互相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成績。所以,學習體育不僅能鍛煉學生身體的各器官,同時還讓他們認識到了只有合作,發揮集體的力量才能取得好的成績,進而樹立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體育活動是眼、手、腦共同參與并很好配合的活動。心理學研究表明體育活動影響腦的發育,身體的訓練對腦細胞產生很好的刺激作用。新時代需要的是有“健康體魄”的人,學校培養的人既要有發達的智力,還要有強健的身體。體育恰恰有鍛煉身體同時又鍛煉大腦的條件,當進行體育活動時很自然地使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和動手能力都得到鍛煉。
四、體育教育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
體育具有形象性、直觀性和可感性的特點。我們讓學生以觀看體育活動、體育錄像、體育圖片為審美對象,寓理于畫,以景動人,常能通過“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達到教育目的在體育教育活動中,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道德觀念去感受和表現各類美的事物,并從中引發感情上的共鳴。教師正確的誘導和幫助,會使
學生的體育觀念和審美情趣向著道德規范的方向發展。正如郭沫若所說:“人類社會根本改造之一,應當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應當從兒童的身體教育、感情教育、美的教育人手。所以沒有體育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體育在整個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無論是學生的德育、智育、美育諸方面都需要有集體主義的向心力、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動手能力,而這些都是體育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所以體育教育對我們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杜明來.淺談農村小學體育教育方式轉變的策略[J].文本用品與科技,2014(4).
作者簡介
李野(1992.06—),大學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體育教學。
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