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洋
摘? 要:檔案是對歷史的真實記錄和反映,是人類在實踐中形成的第一手資料,發揮了承載歷史、傳播文明的作用。因而檔案也是一種文化,即“檔案文化”。下面,簡述一下對檔案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檔案;文化;建設
一、檔案在文化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1.檔案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檔案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歷史基石與重要寶庫。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代代相傳,浩如煙海的檔案資料發揮了獨特的作用,無論歷史、傳說、文學、思想等,都是以文字、圖表、聲像、實物、電子數據等檔案的形式保存下來。檔案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司馬遷的《史記》、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等歷史巨著,均采用了浩繁巨量的歷史檔案,經過組織編撰而成。檔案反映了國家、民族所遭受的危難和痛苦,所贏得的輝煌和榮譽,其中不乏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與光輝業績,在挖掘歷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等方面存在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例如,煙臺市牟平區檔案館編研的《紅色豐碑》等歷史專題資料,就成為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2.檔案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檔案博大精深、兼容并包,記錄著一個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宗教、科學技術等歷史活動,其內涵異常廣博和豐富,并具有原始性、真實性、權威性等特點和優勢,檔案由此被譽為“歷史文化之母”。另外,由于很多文化形式是從檔案中獲得靈感、汲取營養、尋找線索的,檔案還是其他文化的源頭資源,與其他的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廣泛聯系,對整個文化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滲透性影響。例如,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影視作品等要借鑒檔案,科技教育、文博旅游、編史修志等要參考檔案,文明城市、旅游城市、園林城市等創建活動也必須依托檔案。因此,檔案人員要樹立做檔案也是做文化,檔案工作者也是文化傳承者的思想觀念,努力做記錄歷史、傳承文明的文化使者。
二、檔案文化建設的現狀和不足
當前,各地檔案資料不同程度存在開發不充分、不徹底、不深入的問題,總體上處于“養在深閨人未識”的被動局面,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對檔案自身的認識,仍局限于是一種記載歷史的資料,沒有認識到其作為一種基礎性、源頭性文化資源的重要價值;對檔案功能的認識,主要集中在資政參考方面,對其具有的文化教育等功能認識不到位;從檔案部門自身管理上看,普遍存在重整理保管、輕開發利用的情況,加之檔案門類單一、信息化建設相對滯后的短板,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檔案文化功能的有效發揮。
三、加強檔案文化工作應做到三個轉變
1.由“跑龍套”變為“紅主角”。過去宣傳推介地域文化,多由宣傳部門、文化部門牽頭,檔案部門只負責提供一些文化檔案資料,做的大多為幕后支撐的配合工作。下一步,檔案部門應該勇于擔當、積極作為,主動組織相關部門共同對檔案進行文化開發,實現由文化建設的“后方”轉向“前線”。加強與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歷史文化研究會等文化機構的聯系合作,與地方文化研究學者、書畫家、收藏家密切對接,實現文化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牽頭舉辦“社會記憶”“城市發展記憶”等史料展覽活動,讓廣大市民群眾參觀展覽,從中了解一個城市的發展歷程與文化軌跡,從而彰顯檔案文化的厚重、廣博的特殊魅力,真正成為服務現實的“先鋒隊”。
2.由“馬后炮”變為“排頭兵”。充分挖掘檔案中生動鮮活、充滿魅力的素材,廣泛利用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站等大眾媒體,將檔案文化的受眾對象由檔案從業者,擴大到社會各個領域,開發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檔案文化產品,努力放大檔案在文化建設中的影響力與感召力。緊緊圍繞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工作亮點,著力在檔案開發利用上下功夫,通過定期編纂各類宣傳小冊子,不失時機總結宣傳當地的發展成就。例如,煙臺市牟平區檔案局積極作為、主動出擊,編纂了《精彩牟平2011》宣傳畫冊,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總結展現該區的發展亮點、先進經驗,并贈送給牟平籍的各界知名人士,有力提高了當地的區域形象。
3.由“資料庫”變為“大看臺”。館藏檔案是檔案文化建設的根本,脫離了館藏檔案,檔案文化建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過去,檔案館的館藏“老傳統”,是館藏檔案基本都是機關單位的文書檔案,查閱利用以檔案形成單位自查自用為主,面向社會的開放利用一直處于薄弱環節,社會查閱沒有全面展開。隨著社會的發展,應以開放的、平民化的服務心態,增加涉民檔案比重,創新提供利用方式,努力實現檔案官民共享、互促雙贏。應樹立“大檔案”的觀念,加強對地方名人、名勝古跡、風土人情以及族譜、地方史等具有社會利用價值的檔案資料的收藏力度,努力做到應收盡收、應補盡補,讓“死檔案”變成“活資料”,使檔案文化由“養在深閨人未識”,徹底轉變為“一朝出閣眾目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