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禮賢
摘? 要:在學習初中語文的時候,作文可以作為學習的重點環節,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老師教學語文寫作不但可以讓學生的語文寫作水平大幅度提升而且還能夠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提高知識運用能力和增加人文素養。因此在初中語文中,老師要注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但是在實際的語文寫作教學環節中很多的學生對于這個部分都會抵觸,因此在實際的教學環節,老師可以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利用微寫作的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以提升他們對于寫作的興趣,綜上所述,本文將結合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微寫作的教學進行研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微寫作教學;教學策略;教學研究
在語文的實際教學環節中,寫作是老師特別關注的部分,在寫作的時候,學生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不僅包括了對于寫作的素材進行全面的敘述而且還需要對于自己寫作的語言進行研究和排序,因此作文教學是一個很難的教學任務,在以往的教學中老師基本上都是通過讓學生寫日記來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但是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加快和社會的進步和變革,曾今的教學內容已經不適合時代發展的要求甚至和時代已經是脫節的,因此,在實際的教學環節中老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合理的調整教學模式,運用現代化的思維方式去考慮怎么才能夠合理的開展寫作教學,讓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寫作興趣提高。
一、營造活躍的微寫作氛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實際的教學環節,老師需要把學生的興趣作為主要的參照物來發掘學生的寫作熱情,對于初中學生來講,微寫作的形式特別的新奇,這個在以往傳統的教學中沒有出現過,對于學生來說能夠很好的調動他們的寫作興趣,因此在實際的寫作教學的開展環節,老師可以通過微寫作的模式來向學生傳輸寫作的知識,另外還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自主學習,這樣就不會限制學生思維能力的拓展或者遏制學生的創意,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鼓勵學生敢于開動腦筋大膽的想象,可以將自己所想的內容通過文章表達出來,比如老師在課堂上交代一個任務就是以“我最喜歡的東西”作為話題進行寫作,學生可以在課余時間大膽的思索,通過自己在生活中所獲得的感悟進行抒發,同時老師可以把文章寫作的時間限定在較長的時間,而且通過班級開展作文評比,同時又保守每個學生的秘密,這樣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寫作的興趣,還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洞察力。
二、微寫作應該扎根于生活
文學作品作為藝術形式,也是屬于藝術的一種,俗話說“藝術是來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就是因為許多的藝術都是通過現實生活中所獲得的感悟進行表達和抒發,例如著名的《白鹿原》就是通過作者觀察陜西人民的實際生活情況之后展開寫作,很多的內容都是直接或者間接的反映了實際的生活狀況,因此在實際的寫作過程中老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寫作一定要切合實際不能夠臆想或者虛假構思,要注意觀察生活中的細節,然后進行分析從而得出結論,在不斷的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和語文邏輯能力的同時還能夠鍛煉自己的觀察能力和審美水平,同時還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比如學校里面在體育課的時候班級兩個同學產生矛盾,然后老師告訴學生通過這個事件之后,每個人分析和思考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應該如何去解決,這樣老師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可以讓學生找到合適的角度之后學生自由發揮,學生可以通過寫作的時候思考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另外如果學生在組織活動的時候,學生可以通過文章表達自己活動的參與體驗,這樣可以有效地增加文章的真實性,提高作文的質量。
三、組織學生互相評論
在微寫作的時候可以通過展開學生互評的方式互相交流給出意見,這樣對于學生寫作能力是一個很大的提升,同時也能夠讓學生的自主意識得到鍛煉,另外,在這個環節中,學生之間相互交流還有利于班級同學之間感情的提升。
在班級同學之間相互評價之后,老師可以通過分小組的辦法讓每個小組作為一個單位開展作文的評選,這樣在小組成員里面可以推選出一篇寫的好的文章,另外小組成員之間進行互評,每個人都可以發言,對于寫到好的地方或者寫的不足的地方通過寫意見的方式進行傳遞。例如在學生寫作以“幸福”作為文章主題的時候,在小組成員互相評比之前,有個學生寫的是在自己生病的時候媽媽給予的無微不至的照顧,讓自己體會到親情的寶貴和幸福的真諦,然后其他的學生給出意見就是,事情記錄的特別的清晰,而且故事特別打動人,但是文章對于人物細節的刻畫不夠。這樣寫作的同學就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改正。
總的來說,在科技不斷發展和網絡技術普及的今天,開展微寫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寫作興趣,同時也可以在不斷地創作中發散學生的思維,增加學生的文學知識的積累。因此,在實際的教學環節,老師要結合自身的教學理念,擺正心態然后努力地準備素材,搭建讓學生滿意的教學平臺,創造出良好的文學創作氛圍。
參考文獻
[1]劉雪華.閱讀教學中“微寫作”的嘗試與思考[J].語文教學天地,2016,6(15):88-89.
[2]王漢立.“微寫作”教學對中學生作文學習的影響[J].文學教育(中),2014,4(10):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