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愛群
摘 要 要取得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首先要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和準確地診斷,采取有效的方法進行改進,才能不斷地提高。本文探討中職數學課堂教學問題診斷與改進,提出了“8字型螺旋”的診改模型。
關鍵詞 中職數學 診斷與改進 8字型螺旋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4.063
Abstract To achieve high quality and efficient classroom teaching, we must first diagnose the problems in teaching in time and accurately, and adopt effective methods to improve, so a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of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problem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nd puts forward a diagnostic and corrective model of "8-type helix".
Key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mathematics;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8-type helix
數學是中職學校不可缺少的一門文化基礎課,課程設備的目的是:通過學習數學,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掌握必需的相關技能與能力,為今后學習專業課程和掌握職業技能、深造和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現階段,就讀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普遍存在對數學缺乏興趣,甚至感到厭惡。這也反映了當前,中職數學教學存在一定的問題。開展數學教學的問題診斷與改進是非常有必要的。
為了開展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工作,教育部辦公廳于2015年開始,發布了關于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相關通知(文件號為:教職成廳[2015]2號)和關于做好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的要求(文件號為:教職成司函[2016]37號)。各中等職業學校圍繞“五縱五橫”的層面上開展了診斷與改進的工作,經過實踐和探索,逐步形成了在五個層面: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建立自我診斷與改進的質量保證機機制。在研究和實踐中,“8字型螺旋”是激活這種機制的有效載體和改進的流程。本文通過把“8字型螺旋”的方法的探討,目的是逐步建立中等職業學校數學課程診斷內部機制,激發自生動力,不斷提高中職數學的教育教學水平。
1 中職數學課程的診斷
數學課程是屬于課堂教學層面,是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的五個層面之一。“數學是智慧的體操”,可見數學在對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思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數學在學生的日常生活和今后的學習中都也有著廣泛的應用。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的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多渠道發展,由“就業導向”和“升學導向”并行,加強了中高職的銜接,中職學校學生的發展可以有更多的渠道。那么,通過對口升學進入高校理工科專業學習的學生來說,數學在未來學習中都將是學好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前提。而當前中職數學在一些中職學校中,存在著被“忽略”的現狀,數學課成為可有可無的課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1 教師的職業教育觀念不強
數學課屬于文化基礎課類,對學生的職業技能看似沒有直接的聯系,致使教師對學科教育積極性不高,在教學上備課不深入,探討和研究不深入,缺乏科學的職業教育觀念,在教學中與專業課的結合不夠密切,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開展數學學科的教學。
1.2 學生對數學的認識不足
中職學校生源多樣化,有相當多的學生是沒有經過中考就直接到中職上學,有部分學生是在社會上混了一兩年,好吃懶做,覺得混不下去又回到學校就讀,因此,大多數不但是文化基礎較低的,而且綜合素質也較低。他們缺乏理想和目標,學習態度不明確。由于基礎差,因此,他們對數學普遍認為數學枯燥無味。
1.3 教師教學模式傳統單一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老師在黑板授課,學生做練習,以教師的教為主,學生是被動地學習獲取知識。這種方式雖然好把握課堂,容易完成教學任務,但這導致學生負擔重,學習成效不明顯,學生對學習感到枯燥,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就有一種畏難情緒,放棄對數學的學習。
基于此,數學開展診斷與改進具有重要意義。診斷與改進是多層次進行。本文主要是探討中職數學中的“8字型螺旋”模型構建。
2 “8字型螺旋”模型
“8字型螺旋”模型,是指開展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的流程。本模型主由上螺旋和下螺旋兩個螺旋銜接構成。通過螺旋的軌跡,把診斷與改進工作逐步推進。
下螺旋是一個由目標實現的工作閉環,其流程是:設定目標——建設標準——擬定計劃——實施計劃——自我診斷——考核機制——持續改進——改進提升
上螺旋的構建與下螺旋有交叉的部分,主要是圍繞計劃的擬定和計劃的落實進行監測和改進的動態過程:擬定計劃——實施計劃——監測預警——改進提升。這兩個螺旋重疊于“擬定計劃”和“實施計劃”這兩個環節,兩個螺旋都處于持續運動的狀態,相輔相成,相互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其運行的流程上看就像數字“8”,所以稱為“8字型螺旋”(如圖1)。
3 數學教學“8字型螺旋”模型的構建
3.1 下螺旋的構建
3.1.1 科學設定目標
科學的目標是教師的需要。目標的確定要依據《中等職業學校數學教學大綱》。課堂目標是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效果,是教學目標的具體化,數學教學主要是使學生掌握職業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數學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善于觀察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敢于創新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學生就業能力與創業能力。而每門課程的教學目標應依據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求進行設計,要切合專業培養目標。在每次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課程目標和具體內容來確定課堂目標。不同的專業對學生的數學素養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園林技術專業側重平面幾何、三角函數等的數學知識,會計專業需掌握必備的計算技能、計算工具的使用等數學知識。課程目標要求從三個維度建立。以“誘導公式”為例,其三維目標是:知識與能力目標主要明確握誘導公式的特點和內在規律并掌握記憶方法,會利用公式求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值和化簡簡單的三角函數式,解決簡單的綜合問題;過程與方法目標是通過公式的應用,培養學生觀察問題、解決問題、抽象概括問題能力,提高對數學公式內部聯系的認識;情感與價值目標是通過課堂上的互動,加強學生的參與,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成功的愉悅,更好地提高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增強自信心,培養合作交流的團隊意識和鍥而不舍的科學態度。
3.1.2 建立科學、合理的標準
標準包括對教學規范的標準和學生能力提高要求的標準。各項標準是教師開展教育教學和學生開展學習的指導性文件,使教師的教學有依據,學生的學習行為有規范。標準包括課程標準、課堂評價標準、學生學習達標標準等等。在建設標準中,從具體情況出發,多方法、多角度、多層面考慮,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性,獨立思考、積極探索,注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大膽實創新和團隊合作的精神。
(1)課程標準。中職數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手段、學時安排、教學內容等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內容的設置主要體現以學生為本,增加可讀性和趣味性,使學生喜聞樂見。結合中職學校的學生文化基礎較弱,動手能力較強的特點,建議少理論,重操作,盡理與生活和專業課程學習的相結合,看得懂,愿意學,讓不同基礎的學生通過學習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課堂評價標準。課堂考核與評價是數學的教與和學生的學的主要外因,正確和科學的評價對教學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學評價起到導向和激勵的作用,因此要注重診斷和指導。課堂評價標準包括對教師的教學行為的評價標準、學生學習行為的評價標準、課堂效果的評價標準。教師評價標準,針對教學基本功、教學態度、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課堂組織等設置相應的標準;學生學習評價,主要對學生學習目標、學習態度、參與課堂、作業情況設置相應標準;課堂效果評價標準,包括課堂氛圍、教學過程、師生溝通、課堂效果等設置相應的標準。課堂評價標準可以向教師和學生提供反饋信息,使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活動得以不斷地完善,同時,也可以對課堂教學成效進行考查。
(3)學生學習達標標準。在對學生的評價中,應該摒棄傳統的以考試分數定論的傳統考核方法,通過改革考核內容和考核方法,建立包括平時考核、過程性考核和課程考試等多維度和方式建立學習達標標準。對于知識內容的認知要求,也切合學情,切忌盲目拔高要求。
3.1.3 制定可實施的計劃
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實施計劃,使得教學目標能更好實現。數學主要安排在第一、二學年。教師根據學校的安排計劃和課時的數量合理安排教學進度。首先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和熟悉教學內容,理清各章節知識的脈絡,更使得教學程序安排更加合理。實施計劃應包括制定教學日歷、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編寫教案等,教學設計應遵循循序的教育規律,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設計科學的教學活動、跟蹤例題、拓展練習等。“誘導公式”這一節的教學中,由于公式繁多,學生掌握和理解能力有限,那么借助“口訣”有助于學生的學習。因此,在制訂計劃時,要設計引導學生去發現公式內在規律的環節,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歸納出“函數名不變,符號看象限”的口訣,切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3.1.4 有效的實施計劃
教師根據既定的目標、標準和計劃組織課堂教學、落實工作任務,當然,在教學中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地調整教學思路。實施教學應圍繞逐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開展,如認真預習,提前掌握學習要求和目的,認真聽課、踴躍發言,大膽質疑,按時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在教學中要善于借助先進信息化手段,及時捕捉課堂的信息,為后續的診斷改進提供事實依據。比如在“任意角的余弦函數的圖像”的教學中,可以通過“學習通”軟件建立課程,收集學生的基本信息,上傳導學案以及與關于“任意角的正弦函數的圖像”知識復習的小微課,讓學生從已學過的知識,通過對比的方法進行預習,初步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
3.1.5 認真診斷分析
教學診斷是每一位教學要不斷開展的,主動查找和發現問題,改進提高,是基于“病癥”或問題的工作機制。通過對教學的診斷和反思,在教學中排查問題,以便對癥下藥。可以不斷地總結經驗,教師可以提高教學水平。通過對教學目標、教學標準、計劃和實施、學生學習達標程度等開展全方位、全過程的分析診斷,如果與之前制定的目標有差距,則說明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則應該查找問題的根源。診斷要把定性與定量相結合起來。教學設計互動數量、作業量、提問回答正確率、學生聽課抬頭率以及不同專業的班級開設的數學課時數量等,通過數據,對比出現的問題,可以較有效地反映問題所在。例如,針對對口升學班和普通的中專班,對口升學班側重于文化基礎課,因此,聽課的抬頭率高于普通中專業班,由于就要求教師上課一方面授課時要因材施教,分層教學,中專班的教學在要充分發揮他們動手能力強的特點,多讓學生參與,在評價中也不能一概而論,通過多方法的評價,鼓勵他們,從而使他們逐步培養學習的興趣。
3.1.6 采取激勵措施
激勵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采用鼓勵和激勵機制措施,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比如,通過數學競賽,數學建模,對取得較好成績的學習給予適當的獎勵,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對課堂上積極發言。
3.1.7 鼓勵學習創新
不斷地創新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教師應該加強專業知識學習,開發和編寫符合學校的校情、學情的特色校本教材,既適合本校學生的水平,又結合專業學習需求;在教學中把數學教學與專業課程融合起來,結合教材內容,教學舉例時盡可能與學生專業相關,提高案例的針對性,鍛煉學生實踐運用學到的數學知識的能力;經常到同類學校調研學習,組織教師開展教研活動或者參加種級各類教學改革的培訓等,不斷吸引新的理念,提高業務水平;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信息化教學手段不斷改進傳統的教學手段。
3.1.8 促進改進提升
通過診斷,找出問題,以問題為導向,總結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改進教學,提升教學質量。如對于中職學生中,學生的數學基礎參差不齊的問題,則可以通過實施分層、分類教學的方法改革,從新生入學時,組織水平測試,可以掌握學生的基礎,根據學生的情況,再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方向,如果文化基礎較好,又有意向進一步升學的學生,編排在相同班級,而文化基礎較弱學生動手能力較強,在教學中重視操作能力,有利于學生畢業更容易適應工作崗位;按不同的標準授課、布置作業及期末考試。又比如,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不局限于考試分數,還可以綜合學習態度、平時作業、課堂參與度等等;充分利用互聯網,建設網絡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與交流平臺;學校設置專項資金用于教學管理和改革、教師培訓、獎勵等。
3.2 上螺旋的結構
上螺旋的構造是對教學計劃、組織和實施過程進行監測預警,在目標、標準已經確定的情況下,建立健全數據采集平臺,收集教學各薦信息,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對數據進行分析,從及時判斷影響目標實現的過程存在的問題,把問題進行反饋,進行糾錯。
3.2.1 監測預警
教學過程的診斷與改進是依據“目標”為前提,對“過程”進行監測,對實施目標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情況進行診斷監測。教學管理部門通過信息手段以及各種方式及時跟蹤和曉行監測教學過程,掌握教師上課的情況、學生到課率、師生課堂互評、學生課堂檢測、教學進度等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有效監控,針對性找到病癥之處。
3.2.2 改進提升
診斷的目的是為了改進和提高。上螺旋的“改進提升”是根據診斷的情況,采取合適的措施及時開展糾正,避免不希望發生的情況給后來的教學帶來的不利影響,由此不斷修正、動態調整教學過程,改進提升是動態改進的結果。在“改進”過程中,必須應根據出現的問題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重視“針對性”的改進,這樣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現象。改進提升側重教學過程的細節,利用數據監測結果,通過多組數據分析原因,查找問題。當然,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的班組、不同的教師,其“診斷點”可以不相同,改進的措施也不一樣。比如,對于“對口升學”班級的學生對某個課程和知識點掌握較好,而普通中專班的學生接受較慢,教師應該根據情況把握好教學進度,不同的班級采取不同的進度。如果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對個知識感到困難,則教師應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解決,適時調整教學進度,增加講授和練習的時間,解決困難。
總之,“8字型螺旋”的診改模型,是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的一種較好的機制,與傳統的教學檢查相比,該模型更加注重對全員、全過程的監控和分析,把它用于教學過程中,發揮其有校的監測改進力度和效果。要有效地落實“8字型螺旋”診改模型需要有信息化設備為基礎,構建數據采集平臺,數據平臺及時獲取、統計、分析課堂教學狀態,實時記錄學生成長數據,實時記載教師發展數據,師生能及時通過數據平臺,了解教學動態以及表現情況,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便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提升,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教職成廳[2015]2號)
[2] 關于做好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的通知(教職成司函[2016]37號)
[3] 熊發涯.職業院校診斷與改進工作的誤區剖.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
[4] 周俊.基于質量提升的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