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
摘 要 農村能讓現代城市人感受到更強烈的鄉愁文化,可以勾起人們更深切的感情。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當下鄉村振興的背景之下,美麗鄉村建設要結合鄉土文化,以打造原鄉思想為核心思想,在產業支撐和綠色環境的基礎之上,加強對鄉愁元素的應用,探索鄉村鄉愁景觀建設的新型設計模式。本文立足于現實,詳細分析鄉愁景觀在鄉村建設中的實際應用,以此來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行。
關鍵詞 鄉愁景觀 鄉村振興 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4.074
Abstract Rural areas can make modern city people feel stronger Nostalgic Culture and arouse people's deeper feelings. It is precisely for this reason 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rr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should combine with local culture, take the idea of creating the original countryside as the core idea, strengthen the application of nostalgic elements on the basis of industrial support and green environment, and explore a new design mode of rural nostalgic landscape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reality, 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nostalgic landscape in rural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nostalgia landscape; rural revitalization; design
0 引言
由于近幾十年來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大批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希望在城市中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但同時,農村人口大量流失,使越來越多的農村田地荒蕪,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數量劇增,鄉村似乎正逐漸被人們所遺忘。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調研時提出要求,不能讓鄉村繼續荒蕪,要控制留守兒童與老人的數量。同年12月中央城鎮工作化會議針對美麗鄉村建設提出了要提升鄉村環境,鄉村建設要順應自然,利用好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的自然風光資源,使鄉村居民“望得見山,見得著水,記得住鄉愁”?!耙欢濉逼陂g,中國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城市帶動鄉村,工業帶動鄉村,促進城鄉地位的平等、要素交互、空間融合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工作和任務,同時這也大大促進了城鄉融合。十九大中也指出“農村振興戰略”,要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睘槊利愋罗r村的建設目標,為弘揚我國傳統農村文化,打造具有鄉愁文化的新農村。立足于鄉愁文化的設計思想,要求在建設鄉村時打造具有鄉土氣息的設計與規劃,不斷地對農村建設理念進行創新,打造別具一格的美麗新農村。
1 鄉愁情懷
鄉土情懷是中華兒女共有的美好情感,它讓我們心系這片土地。無數的遷客騷人寫下千篇絕唱歌頌鄉愁??梢哉f,鄉愁就是一種對文化的認同,也是對自我身份的一種肯定,是維系民族團結的重要精神紐帶。鄉愁情懷產生于農耕時期,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遺產,它傳承了千年。在對鄉村建設的工作中,我們重點強調了“鄉愁”這一概念,那么如何將鄉愁情懷在鄉村建設中又是以何種形式體現的呢?首先,筆者認為鄉愁是長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對回歸農村的一種渴望,飽含了對農村生活的追憶。隨著城市工業化愈加地迅速發展,人們的鄉愁情懷也愈加地濃烈,對農村生活的精神需求愈加渴望。城市生活往往節奏較快,相比起農村生活的恬靜、安逸、慢節奏,顯得浮躁而疲累,在城市中的人們反而追求起愜意自在的農村生活,回歸于山水鄉野間。追求鄉愁成了當下現代社會群體的一致愿望。
2 美麗鄉村
美麗鄉村計劃最早是由浙江省安吉縣農村所首次開展的,該計劃中提出了:要用大約十年的實踐,將安吉縣建設成為中國最美麗鄉村。該計劃的順利提出和實現,提高周邊省市對建設農村的重視程度,紛紛將美麗農村建設工作提上日程,“美麗鄉村”建設發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建設的新代名詞。2014年3月政府出臺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其中明確表示要大力建設美麗新農村。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復興戰略,關鍵是要以農業農村為主要發展對象,同時保證產業興旺、生態穩定、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安康,大力健全和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系機制和相關政策,不斷推進鄉村實現現代化。
2.1 鄉愁文化為美麗農村建設的精神支點
對于美麗鄉村建設來說,重點就是要迎合當下人們對傳統文化、鄉愁文化的追憶,使農村建設體現俗雅共存的氣息,結合“中庸”思想,利用好農村的一切特色自然風光等資源,使鄉村望得見山,見得著水,還原一個具有原始氣息的美麗鄉村。
美麗鄉村建設不斷地完善鄉村住房條件,建設基礎設施,提高交通的便利程度。我們可以發現,在城鄉統籌模式的農村建設中,農村越來越現代化、城鎮化趨勢,大面積的良田被樓房取代,清澈的河流被工業污水所污染,農村的原始面貌已不復存在。因此,在建設美麗鄉村的工作中要結合鄉土特色和特點,打造具有鄉土文化的農村,為農村建設注入靈魂,這要求在文化、產業以及環境等多方面保留農村的原始特色。
2.2 鄉愁文化使美麗鄉村建設的創新設計模式
過去在城鄉統籌模式下的農村建設,重點在于城鄉的融合發展,將工作重點利于促進城鄉地位平等、要素交互、空間互融之上。而美麗農村建設的工作重點卻不是讓農村城市化,而是在于提高農村的生活水平,保障人們的生活環境安全、舒適,提高社會福利,在于縮小和消除城鄉差距。要實現美麗鄉村建設,首先是不能照搬城市發展的模式和策略,要結合當地的風土人情和地理風貌,保持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構建原生態的新農村。
3 具有鄉愁文化的美麗鄉村如何構建
能否在美麗農村建設工作中感受到鄉愁氣息,最根本的是留住鄉村的原生態風貌,使鄉村蓬勃發展起來。建設工作牢抓十九大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目標。美麗鄉村建設主要從兩個方面——文化建設和環境建設考慮。
3.1 文化建設
鄉愁文化是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重點,為了是人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這一特色文化,要求重點打造鄉土文化,它包括了多方面的內容,主要是聚落文化、鄉村生態文化、鄉村建筑文化。
聚落文化是城鄉最為明顯的區別所在,所以要求保持鄉村原始的散居形式。誠然,居住形式受到多重原因的影響,如地勢、人以及環境等。過去的農村建設中,部分政府按照城市規劃設計,對農村原著居民居住的老舊房屋進行整改,將他們撤出并遷移至集中居民點,走中心村化的城市化路線,這一措施改變了鄉村傳統的居住形式,嚴重影響了農村的生產效率,也破壞了原始的農村風貌。這一忽略農村生活方式的居住形式,也使鄉土文化蕩然無存。因此,最大程度地保留弄哪個村原始居住形式是建設美麗鄉村工作地重點,只有充分尊重了農村居民地生活生產方式,通過散居這一農村獨特地居住方式體現鄉愁文化。
鄉村生態文化是我們感受鄉愁氣息,體會原生態鄉村風光的重要方式。處于社會轉型的時期,農村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大面積土地荒廢、過度開發、自然環境退化,這一系列問題都限制了農村的發展和建設。因此,要從根本上改變以往的農村建設策略,控制污染,避免盲目開發,保護生態環境,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
鄉村建筑同樣也是鄉愁文化建設的重要部分。在社會轉型期間,國家政府在對農村建設改造的工作中持了錯誤的理念,導致傳統農村建筑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大量有著傳統農村文化氣息的建筑被鋼筋水泥混凝土所替代,農村建設逐漸城市化。隨著農耕文化的發展,在美麗農村的建設過程中,鄉村建筑的風格要融合鄉土氣息,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和風土人情,呈現別具一格的建筑,承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審美觀念,這就是一種鄉愁文化的體現。在美麗鄉村的建設工作中應充分結合當地的地方特色和地勢風貌,更好地展現農村村民的居住形式和文化特色。
3.2 環境建設
鄉村的生態環境建設是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鄉村的文化環境、生態自然也隨之發生改變。這些改變使原本緊密的鄰里關系變得淡化,自然環境遭受到破壞。為了重建人們對農村的美好印象,讓鄉土氣息重回農村,鄉村的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問題亟待解決。
生態環境的破壞主要原因是大量的生活垃圾。尤其是近幾年,由于新農村建設所建立的工廠,在生產過程中制造了大量的工業化白色污染。在鄉愁文化基礎下的美麗農村建設離不開高質量的農村生活,這要求對鄉村產業發展和生活垃圾進行嚴格分類處理,建設垃圾分類處理中心,提高鄉村居民對垃圾分類回收的意識,消滅鄉村自然生態被污染的現象。除此之外,還要加強對鄉村工業化污染的管制力度,避免自然環境的退化,采取關閉污染企業、減少牲畜飼養等措施。
4 鄉愁景觀的具體表現形式
合理運用景觀的基本元素使鄉土氣息更加強烈,凸顯鄉愁文化,賦予鄉村城市化過程中的設計創新之路。鄉愁景觀的相關文化元素要與當地風土文化相結合,既要符合公眾的審美要求,又要富有特色,拒絕千篇一律的設計風格。鄉愁文化的建設工作要求對當地特有的地理風貌進行考察,同時結合當地居住形式、產業類型、人口分布等輕快進行合理地改造。保留農村的鄉土氣息,從根本上展示鄉愁文化。而構成鄉愁景觀的基本元素大致可氛圍田、林、水、路、屋等重要鄉土景觀。
4.1 田
農村地區有很多種,如農田,菜地,果園,稻田和旱田。中國經歷了漫長的農業時代,大部分農村地區仍然以農業生產為主。作為懷舊景觀的最基本組成部分,該領域是形成區域宏觀景觀特征的基本條件。不同地域的地理特征不同,宏觀景觀特征也不同。北部平原的農田遼闊遼闊,長江以南的稻田與綠樹和諧相處。這些在不同地理環境中形成的景觀呈現出不同的鄉村懷舊景觀,反映了當地村莊的發展歷史和生活生產特征。因此,在全國各地形成了各種具有鮮明特色和鮮明特色的懷舊景觀。宏觀領域就像人體的皮膚,形成了景觀的紋理和背景,也形成了景觀的顏色,風格和特征的基本特征。田野元素是懷舊景觀的“調色板”和“畫布”。
4.2 林
以人民的生活環境為核心,定居點及其周邊地區的所有樹木,灌木,花草,包括周邊村莊植物(風水林),園林植物,濱水植物,道路植物和公共休閑空間植物等。構成了鄉愁景觀的植物基調環境。這些植物景觀不僅為居民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而且反映了懷舊生態景觀的區域特征。由于地理氣候條件和當地文化差異,該國呈現出各種帶狀植物景觀。反映不同的區域文化特征,如北方的白樺林,反映了北方懷舊生態景觀的簡潔和簡潔。南部的木棉樹反映了南部懷舊生態景觀的熱情。山西洪洞的“大榕樹”已成為人類故鄉的象征,也深刻地解釋了植物所扮演的“鄉愁”情結。
4.3 水
水景是一個以水為主體及其周圍景觀要素的景觀實體,包括河流,溪流,運河,池塘,水井等。水景是懷舊生態景觀中最具活力和反光的元素。水景觀及其周邊景觀的景觀格局,與周圍自然環境的融合關系,以及與村屋的協調關系。它們反映了不同層次的不同區域生態條件,生活方式和當地文化。
4.4 路
許多詩歌和繪畫概述了家庭和家庭之間的聯系。道路在景觀中的連接空間和景觀元素中起作用,就像人體的骨骼一樣。支持整個景觀單元的結構,以及它在物質功能中的作用更多地表現在“線性”的情感元素,如聯系和聯系。成為反映懷舊風景的重要標志和元素。中等封閉的鄉村道路是家鄉的美好回憶,這樣的景觀空間應該是現代景觀設計中常見的空間創造方法。
4.5 屋
建筑之美在于其時代,文化和地域性,當地建筑的豐富區域和文化特色已成為當地景觀的點睛之筆。成為懷舊風景的構圖中心和視覺焦點。作為一種景觀元素,建筑形式可以是古老的房屋,亭臺樓閣,橋梁,墻板,甚至可以轉化為抽象的建筑符號,都反映了本土和鄉愁的美感。這些景觀元素是景觀的重要節點,觸發。
以上為景觀基本元素的調查,表1統計了其相關聯想,覆蓋了多方面的情感元素,將鄉愁意象融入到鄉愁景觀中。
5 “鄉愁文化”鄉村振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為了加快美麗鄉村建設的進程,提高鄉村居民的生活環境、生活條件和生活質量,進一步協調自然環境和產業發展的關系,樹立和諧文明的鄉風,應結合當地的地理條件、居住情況、人口分布、資源分布等方面的詳細情況。但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中常常遇到許多實際的問題:(1)受到政策的制約。在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中缺少統一的規劃,使得整體布局混亂,形式單一,僅僅能達到功能需求,卻沒有景觀效果,忽略了人們對審美的要求。(2)構建美麗鄉村建設的思路不清晰。(3)鄉村產業落后且缺乏基礎,生產技術較城市落后,整體文化水平偏低。(4)產業鏈不完善,產業規模小,可利用資源少。(5)受到資金的制約。(6)鄉村公共設施落后,公共服務不能滿足人民的需求等諸多問題。
6 結束語
將鄉愁文化體現于美麗農村的建設之中,重點是營造濃厚的鄉土文化氣息,要保留原始居住形式,保護鄉村的生態環境, 秉持當地一貫的建筑風格。讓鄉村成為安撫現代人浮躁心靈的歸屬之地,將人們的鄉愁寄托于此,使人們充分享受鄉村山水并存的美好風光。
參考文獻
[1] 蔣淇.鄉愁情懷和原鄉思想背景下的美麗鄉村建設——以銅梁坪漆村為例[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1.62(02):85-89.
[2] 何春梅.鄉村振興如何觸摸鄉愁[J].新城鄉,2018.
[3] 王寧.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文化建設的現狀及發展進路——基于浙江農村文化禮堂的實踐探索[J].湖北社會科學,2018.381(09):48-54.
[4] 楊慧,任芳.山水情境、鄉愁情韻——村莊特色生態景觀規劃范式探索[C]//2015中國城市規劃年會.0.
[5] 周宏春.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業農村綠色發展[J].環境保護,2018.46(7):16-20.
[6] 崔榮方.美麗鄉村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以鹽城市東臺市五烈鎮甘港村為例[J].各界,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