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娜 卜雨欣 賴芷舒 鐘溦燁 彭仁賢
[提要] 本文以廣州市為例,研究流動人口的住房狀況對其城市融入的影響。通過實地調研及訪談的形式,了解流動人口的住房現狀。并從經濟融入、社會融入、心理融入等三個維度進行研究分析,研究發現:流動人口多以家庭形式進城務工;在城市的住房擁有率不高,多以租房為主,且住房擁擠度較高;近郊區和城中村因住房和通勤成本低、交通便利,是流動人口的主要居住地。
關鍵詞:住房狀況;流動人口;城市融入
本文為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住房實現模式與廣州市流動人口城市融入:作用機制與政策路徑”(2016GZYB06);廣東省創新強校工程2017年度課題特色創新(2017GXJK078);廣東工業大學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201711845193)結題成果;指導老師:明娟
中圖分類號:C9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3月8日
一、引言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城鎮人口規模為81,347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58.52%,其中城鎮流動人口約為1.72億人,占城鎮人口比重約21.2%。可見,流動人口是城鎮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有著重要意義,他們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他們在城市的居住情況卻逐漸成為城市化進展的障礙。特別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住宅產業化步伐的推進、住區管理體制的變遷以及城市住宅開發渠道的日益拓寬,各種新型的住區不斷涌現。對市場經濟的發展來說,城市居住空間分異與居住隔離的出現是其不可逾越的階段,而目前城市社區居住隔離的現象也日趨明顯。居住隔離不僅表現在居住環境、居住條件上,更直觀地體現在居住空間上的隔離。解決流動人口的這種居住問題成為流動人口融入城市從而推進城市化的關鍵,因此流動人口的居住情況受到了廣大學者的關注。
劉厚蓮利用了2010~2013年全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數據分析了我國5個特大城市的流動人口住房狀況,發現特大城市流動人口住房以租住私房為主,住房水平較差。楊菊華分析了近十年流動人口住房來源的變動趨勢、基本特點等,結果表明,約七成流動人口租住私房,擁有住房的比例很低。雖然劉厚蓮、楊菊華等學者使用了好幾年的檢測數據進行分析,覆蓋面更廣泛,但是缺乏對流動人口的實際住房情況的了解,另外有學者通過實地調研的方式進行研究。朱金楠通過問卷調查與訪談相結合的方式,來分析南京市六個城區的外來務工人員住房狀況,發現外來務工人員的住房來源主要以租賃房和集體宿舍為主。吳維平、王漢生通過對京滬兩地流動人口住房現狀研究,發現流動人口住房主要以租賃私房和單位宿舍為主。本文以廣州市為例,基于住房狀況的視角,進行實地調研及訪談,分析流動人口的住房狀況,研究住房狀況對流動人口城市融入的影響,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可行性建議,以期為改善流動人口住房狀況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二、研究設計
本文主要采用實地調研的方法,鑒于時間、資金、人力的限制,選取廣州市流動人口較為密集且更具有代表性特征的5個城區,包括天河區、海珠區、荔灣區、白云區和番禺區,進行問卷調查,輔以訪談,收集該群體的基本情況、住房狀況以及城市融入情況等方面的資料。對收集到的問卷進行篩選,剔除無效問卷后錄入,采用頻數分析以及交互分析的方法進行定量分析,并結合訪談資料以及文獻研究進行整理分析,得出客觀科學的研究結果。本文以描述性分析為主,具有一定的探索性。
本次調查共發放的問卷為225份,有效樣本為201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9.33%。從樣本的基本情況來看,他們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性別特征:男性占51.74%,略多于女性。
第二,年齡特征:18~39歲共占81.59%,大部分為青年人,可見,廣州市流動人口呈現年輕化的特征,青年人成為廣州市流動人口的主體。
第三,婚姻特征:已婚占55.72%,略多于未婚。
第四,文化特征:該群體以高中、中專學歷最多,高達49.25%。高中、中專、大專和本科共占75.12%,說明廣州市流動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不低,知識水平較高。
第五,職業特征:本次調查顯示64.18%從事服務業,其次是制造業占31.34%,建筑業和其他行業占少數。可見,服務業與制造業是廣州市流動人口流入城市主要從事的行業。
第六,來穗務工年限:由于樣本年齡整體偏小,大部分為青年人,該群體來穗的年限多在1~5年之間,占45.77%。此外,來穗10年以上的比例較高,占19.4%。從問卷調查及訪談情況來看,這部分人大多數已婚,工作穩定,城市融入度較高。
第七,個人月收入水平:樣本群體的個人月收入水平在4,001元以上的比例最大,占59.2%,但仍有一小部分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說明廣州市流動人口的收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可能存在兩極化發展的趨勢,導致貧富不均問題。
第八,家庭成員隨遷情況:有家庭成員隨遷情況的占50.75%,主要為配偶,占69.03%,其次為子女、父母,說明廣州市流動人口有正從獨自進城向家庭式遷移轉變的趨勢。獨自來穗的占49.25%,說明這一群體可能缺乏滿足攜帶家眷遷移的現實經濟基礎和相關政策等條件,同時也可能產生留守老人、婦女、兒童等問題。
三、流動人口住房狀況分析
(一)住房方式。在本次調查的樣本群體中,多以租房為主,占67.16%。經過深入訪談了解發現,租房方式的選擇之所以占大多數比例,是由于該群體認為租房更可以滿足他們對私密性個人空間的追求,同時更具自主性、便捷性,更能給予他們歸屬感。單位集體宿舍的占比為12.44%,這一住房方式存在節約住房成本的優勢,對收入水平較低的流動人口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本次調查的樣本群體中,自購房所占比例為11.94%,說明廣州市流動人口在城市的住房擁有率不高,居住隔離較強,在城市居住仍具有明顯“臨時性”特征,從而會導致歸屬感缺乏,不利于其融入城市。
(二)居住形式。居住形式用來考察流動人口在城市生活和誰居住以及同住人數的問題。本文從同住人數及身份著手,并將其進行交互分析,來探討流動人口的居住形式。在本次調查中,同住人數最多為10人。與1人同住情況所占的比例最高,為25.37%,此時多為配偶;其次為與3人同住,占24.88%,其身份多為配偶及子女;再次為與2人同住,占14.93%,多為配偶及子女。由此可知,廣州市流動人口以家庭形式進城務工所占比例較大,呈現出家庭指向性特征,舉家遷移成為廣州市流動人口流入城市的新模式。這種家庭式遷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城市融入,同時,它在客觀上也會對住房供給模式提出新的要求,推動住房供給模式更多樣化發展。
(三)住房條件。本文選擇住房面積、居住位置、住房配套設施三個指標來考察住房條件。
1、住房面積。調查結果顯示,住房面積在50~60平方米占比最高,為18.91%;其次是40平方米以下,占18.41%,再次是100平方米以上,占17.91%。從這個數據難以得出關于廣州市流動人口住房面積情況的結論,于是本文引入居住人數這一變量進行交互分析,發現人均住房面積在25平方米以下的約占66%。據廣州統計局2017年統計年報顯示,廣州市人均住房面積為29.86平方米,可見,廣州市大部分流動人口住房面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住房面積小,說明廣州市流動人口在城市住房擁擠度較高,從而會導致其住房舒適度較低。
2、居住位置。調查發現,樣本群體選擇近郊區的占比為36.32%,其次是市區(非中心地帶),占33.83%,再次為城中村,占23.38%,選擇遠郊區的僅占6.47%。近郊區和城中村主要是城郊結合部以及工業園區,由此可以看出有五成以上的流動人口居住在這些地區。通過進一步訪談了解到,住房和通勤成本低、交通便利是這些地區成為居住首選的主要原因。
3、住房配套設施。住房配套設施是衡量居住水平的一個指標。在本次問卷中,調查了下列9種設施在流動人口居住場所的擁有情況,其普及情況由高到低依次排序是:衛生間(96.02%)、熱水器(94.53%)、廚房(86.57%)、洗衣機(84.58%)、空調(83.08%)、冰箱(77.11%)、電腦(76.12%)、陽臺(74.13%)、電視機(70.65%)。由此可以看出,廣州市流動人口的住房配套設施比較完善,普及率很高。
(四)住房滿意度。住房滿意度,是從個體自我感受的角度對其住房狀況所做出的主觀評價。本文將流動人口的住房滿意度分為很不滿意、不滿意、一般、滿意四個等級,通過調查數據可知,很不滿意占1.49%、不滿意占37.31%、一般占33.33%、滿意占27.86%,不難發現廣州市流動人口對于其住房狀況的整體滿意度不高,僅為27.86%。通過引入年齡這一變量進行交叉分析,發現18~28歲的流動人口的住房滿意度是最低的,說明青年流動人口對住房有著更高的要求,是一種自我意識的提升。此外,住房滿意度為一般的占33.33%,從某種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流動人口面對住房狀況不佳卻無力改變的無奈。房價高企,生活成本日益增長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渴望在廣州扎根的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的步伐。
調查結果顯示,在住房不滿意的情況中,該樣本群體對環境衛生最為不滿,占47.44%;區位交通次之,占33.33%,生活配套措施占29.49%,住房面積占21.79%,治安狀況占19.23%。這與其居住的位置有很大的關系,大部分流動人口選擇租住在房租比較低的近郊區、城中村的出租屋,“臟、亂、差”現象突出,住房面積狹小,從而會降低整體的滿意度。同時,還有26.92%的群體對租金表示不滿。經過進一步訪談了解得知,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是流動人口進城務工的首要目的,但較高的住房成本透支了他們在其他方面的需求,加之住房租賃市場的不健全、業主亂收費,增加了他們的生活負擔,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們的住房滿意度,進而可能導致他們對這座城市缺乏好感和認同感,不利于城市融入。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該群體有10.26%對鄰里關系表示不滿。據了解,該群體住房中缺乏統一管理的小區、社區活動以及休閑娛樂公共空間,導致鄰里間交流接觸機會甚少,從而產生居住空間的隔離,難以建立生活共同體,不利于他們融入城市。
四、流動人口住房狀況對城市融入的影響
住房具有使用價值、生活價值、象征價值,對于流動人口而言是實現城市融入、身份認同的關鍵。不同的住房狀況影響流動人口對社會交往和生活方式的選擇,經濟融入是城市融入的基礎,決定流動人口是否能夠立足城市。社會融入是城市融入的關鍵,決定流動人口是否能夠適應城市社會互動規范;心理融入是城市融入的核心,決定流動人口是否認可城市身份,內化城市文化、生活價值觀念。
(一)住房狀況對經濟融入的影響。經濟融入是城市融入的起點和基礎,居者有其屋,相對獨立的、穩定的住所、租房、購房等多種住房的獲得為流動人口提供了安全感和歸屬感。調查發現,流動人口在城市住房的主要類型為租賃房、住親戚家和單位宿舍三類。這三類住房能在很大程度反映農民工在城市住房的全貌。相比較于單位宿舍的不安定性和寄住在親戚家的不穩定性,租房提供了更大限度的自主性、隱私性和“在家感”,且比其他形式提供了潛在的更好的居住條件。隨著流動人口在城市逗留時間的延長,以家庭形式進城務工的比例有所增加,相當一部分人定居意愿隨之增強,同時帶來有配偶或者子女隨遷到大城市生活,為了滿足“家庭式”生活的需要,他們更傾向于搬離員工宿舍,選擇租房作為定居城市的過渡形式。而在調查中也印證了這一點,60%以上的流動人口選擇租房,其次是集體宿舍(10.95%)和住親戚家(8.46%)。值得注意的是,11.94%的流動人口在城市選擇了自購房,但處于相對低的比例,側面反映出流動人口內部的分化,仍有一大部分流動人口未能實現城市的經濟融入,缺少穩定住房帶來的安全感。
從收入情況來看,近六成的流動人口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而廣州市人均工資在7,200元,可見流動人口要想定居城市,高昂的房價和低收入的不匹配成為城市融入的經濟障礙。
(二)住房狀況對社會融入的影響。社會融入是城市融入的廣度,流動人口的住房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在城市的社會交往情況,流動人口來到城市,但社交圈并沒有隨著地域的變化而融入。大多數流動人口平常多會以休息、逛街、上網等這些限制交際圈的活動來消遣空閑時間,缺乏與城市居民交流的機會。目前,流動人口在居住方式上主要是以 “村落型”聚居為主,租住在城市的邊緣地區、遠郊區、城中村,形成以親友、同鄉為紐帶的聚居區,這樣的“居住隔離”導致流動人口與當地社會沒有過多的交往,長期的空間限制使得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社會距離拉大。
再者,社區作為“鄉—城”流動人口生活的落腳點和城市融入的起點,有助于流動人口適應城市社會并建立身份認同。但本次調查發現,大部分流動人口(78.11%)并不參加居住社區開展的活動,并且在只有18.91%的人與周圍的當地人經常交往,社區公共空間的區隔制約了流動人口與本地人的互動頻率;其次,文化交融作為社會融入的高級階段,在鄉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碰撞中,流動人口是否愿意接受新的城市文化?是否較好地掌握流入地的交流語言?語言能力和語言實踐既反映流動人口與城市居民的溝通能力,也會影響他們對當地文化習俗的了解程度。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流動人口對于粵語處于會聽不會講的階段,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們并不愿意徹底融入城市文化,在這種狀態下,流動人口很難會把自己當成當地人,缺乏認同感、歸屬感。形成“半市民化”封閉狀態。
(三)住房狀況對心理融入的影響。流動人口對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回答,反映出自身對角色的認知和認定。在問卷調查中,占90.55%的調查者認為自己不是廣州人,只有僅僅9.45%的人認為自己是廣州人,這種角色認知是一種主觀意識和感受,說明大多數流動人口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是模糊的。把自己看作是這個城市的過客,并沒有在心理上完全認同自己是城市的一分子。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廣州本地人是否會對外來流動人口也有看法呢?為此,我們在問卷中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您在廣州務工時是否受到本地人的歧視?從數據的整理來看,只有28.66%的不知道這種情況,最多的人(57.71%)選擇“沒有經歷但是聽說過”這個選項,說明大多數人還是覺得當地人對他們不那么友好,城市居民交往意愿更加內卷化。結合訪談,有流動人口表示城市居民不愿意與他們靠近,與他們的關系比較疏遠,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流動人口與城市居民交流的信心。
穩定的住房是合法身份的象征,沒有穩定的住房,流動人口在心理上難以面對從“鄉里人”變成“城里人”身份轉變的障礙,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流動人口家庭的階層認可和社區歸屬。
五、結語
本文采用實地調研的方法,對廣州市流動人口比較密集的5大區域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通過調查數據分析了廣州市流動人口的基本情況、住房狀況以及城市融入情況。研究發現:(1)流動人口在城市的住房擁有率不高,多以租房為主;(2)該人群多以家庭形式進城務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城市融入;(3)大部分流動人口在城市住房擁擠度較高;(4)近郊區和城中村因住房和通勤成本低、交通便利,是流動人口的主要居住地,但這些地方也存在不足之處;(5)住房滿意度低,青年流動人口對住房有著更高的要求。對于上述問題,廣州市政府已實施許多舉措,從之前的落地簽到現在的居住證,積分入戶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包括取消了“符合計劃生育”的要求、學歷入戶年齡或放寬到5歲等。
主要參考文獻:
[1]許朝泓.混合型社區居住隔離問題初探[J].科技視界,2015(1).
[2]楊菊華,朱格.心儀而行離:流動人口與本地市民居住隔離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6(1).
[3]劉厚蓮.我國特大城市流動人口住房狀況分析[J].人口學刊,2016.38(5).
[4]楊菊華.制度要素與流動人口的住房保障[J].人口研究,2018.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