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鳳劍


【摘 要】目的:對CT及MRI診斷肝細胞肝癌患者的診斷價值進行探究,以期選出最為合適的診斷方法。方法:以我院2017年2月~2018年12月期間接診,且經過手術病理檢查確診的原發性肝細胞肝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共46例,分別予以CT檢查(A組)、MRI檢查(B組),并以手術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對比兩組診斷結果。結果:B組診斷符合率(93.48%)高于A組(73.91%),對比差異顯著(P<0.05);結論: MRI檢查診斷原發性肝細胞肝癌的效果優于CT檢查,利于準確顯示肝癌內部細節及其瘤外征象,但在工作中,應結合患者具體病情及需求,選擇檢查檢查方式。
【關鍵詞】原發性肝細胞肝癌;CT檢查;MRI檢查;效果
【中圖分類號】? R181.3+2?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5-03-079-01
原發性肝細胞肝癌,是原發性肝癌的常見類型,據統計,其發生率占全部原發性性肝癌的90-95%[1]。隨著當前原發性肝癌患病率的不斷上升,肝細胞肝癌患病率也逐漸增高,據報道,其死亡率僅次于肺癌。所以,加強原發性肝細胞肝癌患者的早期臨床診治尤為重要。CT、MRI均為疾病的常用診斷技術,但是由于操作不同,使診斷效果也不盡相同。為此,本文以我院原發性肝細胞肝癌患者為例,分別實行CT檢查、MRI檢查,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原發性肝細胞肝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共納入46例(88個病灶),隨機選自我院2017年2月~2018年12月,經手術病理檢查確診,且符合《中國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原發性肝癌規范化病理診斷方案專家共識(2011版)》,在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下開展研究,包括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齡23~74歲。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CT檢查、MRI檢查,如下:(1)檢查前,向患者介紹影像學檢查的作用、意義、流程、意義、配合事項等,爭取患者的理解、認可,確保檢查的順利開展;(2)檢查方法,①CT檢查,以東芝的320CT(層厚2-5mm,螺距1-1.5)為工具,實行增強掃描+三期動態增強,即檢查前,禁食6h,常規掃描上腹部,再實行增強掃描,即使用高壓注射器以4mL/s緩慢推注70-120mL碘海醇,分別為動脈期25-30s、靜脈期60-80s、延遲期120-180s開始掃描,待掃描結束,將圖像進行冠、矢狀位重建,并將數據傳送至后處理工作站,包括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法、容積成像法等;②MRI檢查,以GE3.0MRI為工具,常規MRI掃描檢查,即矢狀位T1W1(重復時間400-440ms,同波時間42ms),T2W1(重復時間3000-3025ms,同波時間102-118ms),軸位T2W1(重復時間3000ms,同波時間20ms)、反轉恢復序列STIR予以檢查,掃描視野200mm*200mm;軸位、矢狀位、冠狀位多方位成像(層厚3mm、層距0.3mm、矩陣256*256);使用高壓注射器以2.5mL/s速度注射0.1mL/kg造影劑釓噴替酸葡甲胺,實行增強掃描,包括軸位、矢狀位、冠狀位,即分別在動脈期延遲時間20-25s、門靜脈期65-75s、延遲期4min后開始掃描。(3)安排兩名資深影像學醫師共同閱片,給出最后結論。
1.3 統計學處理 以軟件SPSS21.0為處理工具,計數資料表示為“n(%)”,以(2檢驗,P<0.05,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診斷符合率的比較 B組診斷符合率高于A組(P<0.05),見表1。
2.2 兩組影像學特征的分析 CT 檢查:病灶邊界清楚,低密度(圖1);病變不均勻強化(圖2);廓清呈低密度(圖3、圖4)。
3 討論
原發性肝細胞肝癌,在臨床上較常見,具有短期生長快、肝內及門脈廣泛轉移、預后差等特點,為了確保患者盡快得到針對性干預措施,降低死亡率,延長生存時間,如何做好患者臨床診斷成為當前研究熱點。
CT檢查、MRI檢查均為原發性肝癌的常用檢查方法,其中CT檢查,可以觀察肝臟全貌,確定病灶與肝門大血管及膽管之間的關系。加之CT檢查掃描速度較高,所以,能夠及時檢出原發性肝癌病變病灶及確定病灶處血供特點。一般認為,肝細胞肝癌CT表現為單發/多發腫塊,且呈圓形/類圓形,邊界清楚,低密度,而彌漫型則以肝內彌漫結節,其邊界模糊為表現。經CT平掃,可檢出1-2cm病灶,但增強掃描,可鑒別區分肝細胞癌、肝血管瘤[2]。但對于脂肪肝情況下肝癌、血液循環緩慢等特殊患者,誤診率較高,導致應用受限。而MRI檢查則是通過多序列性掃描,確定病灶內部脂肪變性狀況,加上本檢查方法的分辨率高,因此,可以準確區分小血管瘤、小肝癌的臨床癥狀,特別是T2加權像,可見清晰地觀察到病灶邊界狀況,在此基礎上進行增強掃描,能夠獲取血管瘤的最佳血液灌注圖像,準確鑒別區分出海綿狀血管瘤、局限性脂肪沉著、再生結節,為患者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3]。結果得出,B組診斷符合率較A組高,說明MRI檢查診斷肝細胞肝癌的效果優于CT檢查。需要注意的是在開展MRI檢查前,需要做好患者的解釋工作,確保患者積極配合檢查,以提高圖像質量,確保診斷結果的準確性。
綜上,對原發性肝細胞肝癌患者予以CT檢查、MRI檢查,后者檢查效果優于前者,特別是在肝癌內部細節與其瘤外征象方面,但CT檢查仍是一項不可或缺的檢查方法,建議在工作中,根據患者個人意愿,確定檢查方法。
參考文獻
[1] 洪志平.MRI聯合CT對肝細胞癌診斷的臨床價值分析[J].現代實用醫學,2018,30(2):190-192
[2] 隋義松.MRI、CT單獨或聯合應用在肝細胞癌中的診斷價值分析[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7,23(17):81-82.
[3] 閆鐵民.CT、MRI對肝癌診斷的比較研究[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8,27(1):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