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惠蕓 胡蓉 孫進
【摘 要】 隨著交通事故與運動損傷逐漸增多,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的患者數量也直線上升。目前,關節鏡技術已經成為為膝關節患者診斷和治療的主要方式,這是一種較為安全實用的新技術,如今已經逐漸被醫院廣泛應用。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是一種較為常見的運動性損傷,由于病患程度不同,所導致的病癥也有所區別。根據相關資料所示,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能夠為病患帶來良好的治療效果,配合正確的術后護理,甚至可以縮短病程。
本文基于此,以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康復護理為研究課題,結合我院的具體情況,去探究相關的護理進展,為此研究作出補充。
【關鍵詞】膝關節鏡;前交叉韌帶;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 R181.3+2?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5-03-293-02
隨著交通事故與運動損傷逐漸增多,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的患者數量也直線上升。許多患者前交叉韌帶損傷后會導致膝關節的不穩定,會造成繼發損傷,主要為半月板損傷和退行性的關節炎。而嚴重者甚至會影響其的日常生活及運動功能。目前,我院普遍采取的治療方式為膝關節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為膝關節損傷患者在其膝關節穩定和活動度上作出了保障。在術后,配合正確的護理及持久的訓練,能夠極大程度上確保患者的康復程度,甚至可以縮短病程,獲得更為良好的手術效果。本文也將以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為研究核心,對其術后的康復護理展開研究闡述。我院在2017-2018年共收治了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30例,其中有23例實施了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術后患者的恢復良好。
目前,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康復護理主要包括幾類,即卡盤式支具的應用和康復護理、肌力康復訓練護理、關節活動度的康復訓練護理、下肢負重功能康復訓練護理、本體感覺得康復訓練護理。以下是23例患者的護理體會總結:
1 臨床資料
本組含前交叉韌帶損傷換這30例,其中男24例,女6例,年齡在20-45歲之間,平均27歲。其中車禍致傷18例,運動損傷11例,高處墜落1例。
2 護理過程
2.1 卡盤式支具護理 卡盤式支具是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護理工作的關鍵,在護理過程中需要教會患者正確使用支具,讓其明白術后佩戴支具的必要性,以便減少未佩戴而產生的醫療風險。當患者回病房之后,護理人員需將患者抬高20-30°,墊軟墊,利于血液回流,防止患肢腫脹,此時前交叉韌帶能夠處于低張力的狀態,以保證移植骨性部分能夠在隧道內更快愈合。在麻醉消退后開始組織和踝關節的活動,如疼痛不明顯,則可進行早期的收縮鍛煉。如病情允許,可做髕骨被動活動,每天2-3次。手術當天用活動支具將膝關節固定于完全伸直位,放置在抬高支架上,局部冰敷。3周后改護膝保護至第6周。引導患者正確使用卡盤式關節支具,能夠起到穩定和保護膝關節的作用,幫助恢復韌帶損傷。
如術后不按規定使用卡盤式關節支具,可能會因膝蓋過度的運動而產生雨刷效應及隧道效應,當滑膜增生還未全部覆蓋沖減的前交叉韌帶時,很有可能會出現松動,甚至脫落的危險。
2.2 肌力護理 肌力康復訓練護理在術后護理中主要起到穩定關節的作用。肌力康復訓練需要貫穿于術后功能鍛煉的全部過程。但是在此過程中,疼痛是無法避免的。在練習半小時內如可恢復至元水平,那么便不會對組織產生損傷,患者應當去建立耐受。在術后2周左右實施直腿抬高康復訓練,并且需要保證患者的膝關節伸直。
2.3 關節活動度護理
在術后的第三天,患者可以遵醫囑進行關節活動度練習,一天兩次,每次30分鐘。根據患者耐受情況,逐漸增量。要求術后7天屈膝可達90°,2-4周可達100-110°,4-6周可自動屈伸,達0-90°。
2.4 下肢負重功能康復訓練護理
在術后第三天,從拇趾著地開始,逐漸進行負重訓練。在術后的3周患者可以拄拐,進行前足踏地的訓練,以兩周為頻率,逐步踏地行走。此負重無具體的時間要求,只要患者能夠進行負重行走,可鼓勵其進行早期的訓練,以盡快恢復運動功能。根據觀察,我院護理過程為3-4周用雙拐根據耐受情況部分負重,逐漸完全負重,3-8周后棄拐負重行走。
2.5 本體感覺康復訓練護理
本體感覺康復訓練是指幫助肌肉、肌腱、關節等運動器官的恢復的護理方式,在護理過程的最后一步。雖然前交叉韌帶重建術能夠幫助膝關節恢復力學穩定,但其運動水平依舊不能如常,這與本體感覺改變有很大關系。因此,在重建術后本體感覺康復訓練護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術后騎固定自行車、平衡板訓練、曲線步行訓練、軟墊慢跑、行膝環繞等都是促進患者本體感覺恢復的護理方式,這些方式也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可以在院內進行推廣。
3 結果
護理后對本組所有患者進行術后回訪,隨訪時間為8-16個月,平均在12個月作用。觀察發現,自我評價滿意患者有25例,較滿意者有2例。其膝關節不穩定感均小時,也無感染、僵硬等并發癥發生,關節活動度在術后的12周內也達到了正常范圍。
結論
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有利于膝關節損傷的恢復,在手術之后根據患者的情況區進行分類護理也各有側重,能夠幫助病患減輕痛苦,逐漸恢復原有的運動功能。術后護理在該過程中是極為重要的一步,另外由于大部分的康復訓練計劃都會在院外實施,因此出院后的指導也極為重要。這要求患者必須遵守醫囑,堅持鍛煉,勞逸結合,以便能夠達到術前水平。
參考文獻
[1] 張巧娥,楊巧巧等,《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康復護理》[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8,16(4):312.
[2] 曾湘宜,《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的康復護理》[J],中國新醫學,2009.13(1):661-662.
[3] 王偉,唐林,宮云昭等,《關節鏡下四股半腱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術后綜合康復的臨床療效》[J],醫學綜述,2016,17(11):1744-1746.
[4] 高麗潔等,《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在醫院康復治療時間對康復效果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5,25.
[5] 祝潔,《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的康復護理》[J],當代護士,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