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媛 王小春 竇瑞兵
[提要] 田園養老產業作為農業、養老產業、旅游業的綜合體,為農村產業融合提供了新的范例。從養老需求、產業融合和農村發展等三個角度著手,構建在PPP融資模式下的集居民居住、老人養老、醫療護理、休閑娛樂、自我發展于一體的田園養老產業新模式,在緩解養老問題的同時,助力鄉村振興。
關鍵詞:PPP模式;田園養老;產業融合;鄉村發展
課題依托:河北省科技廳項目:“京津冀養老服務資源共享優化研究”(項目編號:18456226D)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2月26日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和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大量流出,農村面臨土地閑置、老齡化、公共服務水平低等一系列問題。與此同時,伴隨投融資模式的市場化和民營資本的發展成熟,PPP模式受到政府的大力推廣。在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上,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促進其自身與民營資本的合作。通過PPP模式引入民營資本,可以充分利用民間資本解決融資問題,促進養老產業的多元化發展。
一、田園養老產業模式發展依據及現存問題
(一)發展依據
1、養老供需矛盾不斷升級。按照聯合國標準,對于一個國家或者地區而言,只要60歲以上老人達到總人口的10%,就表示其進入老齡化時代;根據全國老齡辦預測,到2050年前后,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峰值4.87億人,占總人口的34.9%,老齡化程度遠遠超出國際標準,養老供給數量嚴重不足。同時,需求層次的提高使得老年人不再僅滿足于基本的物質需求。據調查,有86.1%的老人希望自己的晚年時光可以回歸鄉村,為發展田園養老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前景。
2、產業融合成為必然趨勢。產業融合作為調整我國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手段,是挖掘農業多功能性的關鍵。如何推進農村產業融合?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如何延伸產業鏈和提升價值鏈的問題。田園養老產業作為以田園自然風光和農業產業資源為依托的新興業態,不只是養老產業與農業的簡單相加,而是養老產業與農業、旅游業等多種產業的深度融合,通過這種融合,農村將形成以養老產業為核心,以農業資源為依托,以建筑業、工商業等一系列相關產業為輔助的產業鏈條,為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提供現實可能。
3、農村發展問題日漸突出。隨著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的外流,農村地區的土地閑置、老齡化、空心化等問題日益嚴重;此外,農村地區還面臨著公共基礎設施不完善、公共服務不到位等問題。農村地區亟待開發產業新模式,激發經濟活力,改變當前落后狀態,這為發展田園養老提供了機遇。另外,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發展富有鄉村特色的民宿和養生養老基地”,這為在鄉村地區發展田園養老產業,進而解決農村發展問題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二)現存問題
1、資金來源無著落,專業人才匱乏。一方面養老產業開發的高風險性使得民營企業不愿主動試水,承擔風險,然而僅靠政府投資開發養老產業是遠遠不夠的,融資問題不解決,田園養老產業很難實現長足發展;另一方面目前我國老年護理相關的學科建設還不甚完善,相關專業人才匱乏且專業素質參差不齊。
2、權責分配不明確,主體責任意識差。首先,政府與企業作為發展田園養老產業的兩大主體,在權責分配上存在模糊區域,致使二者權責不清;其次,在投資運營過程中,一些企業為達到高收益而忽視自身的社會責任,以開發養老地產之名,在獲取國家政策優惠后行炒房之實。
3、大規模拆遷建設,鄉土特色在流失。目前,國內大多數農村改造,都是經企業開發用作商業用途,鄉土氣息日益寡淡,這也是我國文化發展與保護過程當中的重大損失。
4、占地補償過于低,村民不愿讓土地。當前我國農村改造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村民的安置及補償問題,如若處置不當,將會使得村民產生抵觸心理,影響到工程的正常進行。
二、引入PPP模式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一)可行性
1、PPP模式前景廣闊。在PPP模式下進行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公共服務的供給,不僅可以減輕政府財政壓力,還可提高開發效率、激發市場活力。截至2018年9月30日,全國PPP入庫項目數量達8,287個,投資額約為13.68萬億元。從長遠看來,在養老產業當中引入PPP模式不失為一個可行之策。
2、民營資本不斷壯大。據統計,民營資本每年創造60%左右的GDP、提供80%左右的就業機會,其投資總額占社會總投資的60%以上。截至2018年9月30日,4,089個PPP落地項目中社會資本所有制信息完善的項目共4,018個,涉及社會資本共6,753家,其中民企占35.3%。民營企業在PPP項目當中的參與度日益提高,逐漸成為PPP項目建設的主干力量。
3、政府大力推廣。隨著投融資模式市場化的不斷發展,PPP模式逐漸展現出其在投融資上的優勢作用,從而得到政府的大力推廣。自2013年以來,PPP相關政策密集出臺,為PPP模式的體系化、規范化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基礎。
(二)必要性。產業開發的一大關鍵問題就在于融資,而這也正是田園養老產業起步階段遇到的一大難題,以PPP模式對接田園養老產業,是解決融資難題的絕佳路徑選擇。
1、促進產業融合,激發農村經濟活力。首先,政府通過PPP模式將社會資本引入田園養老產業當中,解決融資問題;其次,社會資本以田園環境為依托,充分挖掘養老產業的多功能性,促進養老與農業、旅游等產業的融合,形成以養老產業為核心的產業鏈條。在此產業鏈下,將會創造大量就業崗位,吸引勞動力回流,激發農村經濟活力,促進農村發展。
2、打造美麗人居環境,老人得以頤養天年。企業在PPP模式下獲得政府政策支持與保障,對農村的舊房危房、閑置房屋進行改造,打造特色田園風光,進而通過集約利用農村土地建設養生田園,發展養老產業,為老年人提供人性化的養老產品與服務,使其在此安度晚年。
3、減輕政府養老負擔,激發市場經濟活力。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共同發展田園養老產業,不僅可以充分利用社會資本分擔政府養老負擔,還可提高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供給效率,促進市場主體的公平競爭,實現效率與公平兩大目標。促進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和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進而提高政府績效、激發市場經濟活力。
三、PPP模式下田園養老產業模式設計
基于我國田園養老模式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本文從融資、養老需求、產業融合三個方面著手,構建了PPP模式下以田園環境為依托的田園養老產業新模式,力圖彌補當前田園養老的不足之處,同時為解決養老問題和建設美麗鄉村的路徑選擇提供參考。
(一)路徑選擇
1、開發模式:為充分發揮項目的綜合性和系統性優勢,田園開發選取特許經營類的綜合開發模式,將整個田園建設作為一個整體項目,社會資本在政府的稅費支持、政策引導以及質量和價格監管下投資田園建設項目,主導項目開發全過程,承擔全部風險,并擁有項目的所有權。
2、融資模式:由政府建立PPP引導基金吸引民營資本投資。民營企業中標后,根據自身情況,以自身運營利潤、銀行貸款等多種方式籌集資金,用于項目的第一期開發。政府為其提供貸款擔保,降低融資成本。之后,民企通過一期工程回收的資本和少部分自籌資金進行第二輪融資,充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保證投資現金流的正常運轉。
3、開發過程:整個開發過程遵循三大原則:一是資源集約化利用原則。集約利用土地、資金等資源,實現成本最小化;二是以人為本原則。在園區設計方面充分考慮老年人的生理與心理需求,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鄉土文化與現代元素完美融合的田園養老藍圖;三是村民利益最大化原則。在建設期間,妥善安置村民,并給予相應補償;在竣工之后,保證村民一戶一房;在運營期間,園內設施與服務可根據具體情況給予村民不同程度的優待。
4、運營模式:在項目驗收成功后即進入運營階段,根據事前協議,政府給予企業特許經營權,允許企業經營一定年限,以保證企業可收回投資成本;經營期滿后,企業將田園的經營權移交給政府,由政府繼續進行運營。園區主要有兩大收入來源,即運營收入和商鋪租金收入。田園的主要服務對象是養老老人和游客,主營業務為養老服務和休閑觀光。
(二)功能布局??紤]到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園內布局簡單而設施全面,共分為九大園區,如圖1所示,各園區以居住養生園為中心,向外輻射呈同心圓結構,形成集居住、養生、養老、醫護、休閑、發展于一體的養生養老田園。(圖1)
居住園、養生園和體驗園分別供給被占地村民、外來養老者和游客居住。三個園區均建設成為一層小院,每個小院可供3~6人居住;每間房內裝有一部直撥服務園的固定電話,以供居住者與服務人員聯系。
服務園作為田園的服務中心,對內服務老人,對外招待客戶。
種植園作為老年人體驗農業活動的區域,有意愿者可在此區域種植花草、蔬菜等,在增加生活趣味性同時,也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
醫護園提供醫療護理服務,企業在政府的牽頭下與市內的大型醫院合作,在田園內建立小型分院,同時引進一批老年醫護專業人才,關注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活動園提供文化娛樂服務,即老年文化活動中心,老年人在這里可以獲得身心的全面發展,彌補遠離子女后心理上的失落感。
發展園作為教育培訓中心主要針對有更高層次追求的老年人和企業員工進行人才培訓,根據實際情況外聘相關專業人士前來授課。
商業園對外出租商鋪,形成商業街,企業從中獲取收益,園內成員從中獲取便利。
主要參考文獻:
[1]黃明安,陳鈺.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及建議[J].經濟研究導刊,2018(10).
[2]張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建設幸福養老田園[J].江蘇農村經濟,2018(1).
[3]高越青,毛寧.我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研究綜述[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18.38(2).
[4]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管理庫[EB/OL].2018.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