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靜
[提要] 制造業企業是國家發展的根基,而中小微企業是促進制造業企業發展的主力軍,在我國經濟逐漸增長進程中起著不可估量的力量。然而,近些年實體企業尤其是中小微實體企業發展舉步維艱,效益下滑,實體經濟的利潤下滑導致實體經濟向虛擬經濟轉變,脫實向虛是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主要風險。國家對振興實體經濟給予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報告明確指出,要“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計劃,加快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振興中國實體經濟。河南作為人口大省,努力通過創新驅動發展建造制造強省。本文通過分析河南省創新發展現狀,提出符合河南省實際情況的制造業企業創新發展模式。
關鍵詞:制造業企業;實體經濟企業;創新驅動發展;河南
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8BJJ066);2018年度河南省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培養計劃資助項目;2018年度校級青年骨干教師資助項目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2月20日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目前,中國中小微實體企業數量龐大,承接著市場大部分的經濟活動,對國家實現從“資源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振興中小微實體經濟企業,關系著中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對推動中國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優化結構和實現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目前,世界上正在進行著新的科技、產業的變革,部分中小企業正依賴于技術的創新,充分發揮自己的內在力量,同時依靠對市場的較為敏感的洞察,主動與國際領先的技術水平進行對接,展現自己強勁的活力。
河南省中小微制造業企業為河南的社會就業和創新創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河南的創新驅動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創新驅動戰略下研究振興河南省中小微實體企業的課題,將對河南省中小微實體企業自身生存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對國家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及河南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河南中小微制造業企業創新發展基本現狀
(一)河南中小微實體經濟企業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2010~2016年河南省大中小型企業新產品產值以及中小微企業占比見表1、河南省大中小型企業有效專利數資料見表2所示。(表1、表2)
表1顯示,從2010年到2016年期間,河南省中小微企業的新產品產值在大中小微企業中占比都在10%以上,雖然一直在下降,也與大型企業的新產品產值有一定的距離,但是成績還是很顯著的。表2顯示,從2010年到2016年期間,河南省中小微企業的有效專利數在大中小微企業中占比都在50%以上,截至2016年河南省中小微企業的有效專利數在大中小微企業中占比達到了一半以上(55%)。從這些不斷上漲的數據可以看出,河南省中小微實體經濟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還是有很好的發展潛力。
(二)河南中小微制造業企業R&D不斷增加。表3顯示,2016年大中小微企業R&D機構數總共為1,687個,其中小微企業占了35%,和大中型企業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2015年機構從事(R&D)活動人員中小微企業占總數的比例只有12%,而2016年機構從事(R&D)活動人員中小微企業占總數的比例已經達到了54%,已經達到一半以上了,說明小微企業的研發機構人員增長迅速,活躍程度也較高。2016年機構(R&D)經費內部支出中小微企業占總數的7%,相對于2015年的8%,下降了1%,無論怎樣,相對于大型企業來說,機構經費內部支出太低,這和小微企業融資難等緊密聯系。總體上說,小微企業的R&D機構和人員總數上來說,有很好的發展潛力。(表3)
(三)河南中小微制造業企業創新管理經驗逐漸增強。圖1顯示,2012~2016年河南中小微企業中專業研發機構從業人員之中管理與服務人員比例分別為19%、25%、37%、14%和13%,說明研發機構正在進行創新改革和創新,研發人員結構應該向更合理化的方面發展。(圖1)
二、河南中小微制造業企業創新發展模式研究
(一)建立服務業和制造業聯合創新發展模式。近幾年,中國的服務業在創新大潮中發展迅猛,然而作為國家發展根基的制造業創新步伐卻非常緩慢,發展舉步維艱,效益下滑甚至瀕臨破產。縱觀世界影響力較大的制造業,成功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簡單地遵循產品過硬這一條法則,其背后往往是有強大的生產性服務業做支撐的,比如通過外部并購、價值網絡或內部拓展等實現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創新發展。對此,國家對創新和振興實體經濟給予了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提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也明確指出要“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計劃,加快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振興中國實體經濟。
河南作為全國人口第一大省,制造業創新能力卻沒有明顯成效,資源開發型產業較多,如何依靠創新驅動加快河南制造業轉型升級,是河南未來的一項艱巨任務。河南先進制造業不多,但是河南的服務業發展較快,消費能力巨大,對此河南近幾年大力實施經濟發展戰略,鼓勵制造業和服務業協同發展,希望能實現先進制造業強省的目標。首先,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和河南省服務業發展的優勢,將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緊密的聯系起來,將制造業的部分業務可以外包出去,利用所有的精力去打造自己的核心業務;其次,要不斷完善和制造業相關聯的服務產業,使其能為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保障;再次,可以培養生產服務性人才,政府和企業進一步加強聯合,加強職業教育,保障生產性服務業人員有充足的基礎性人才,也可以在他們中間或從國外引進一些專業的人才,不斷為制造業提供高端的生產性服務業人才;最后,可以在河南省內建立生產性服務業集群,從而在服務制造業的同時也能快速地發展本省業務。
(二)建立“大中小微”企業聯合生產創新網絡共享平臺模式。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信息化技術也得到了普及,對大量的創新成果進行共享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為了推動我國創新資源的共享,國家相關部門已經成立了信息化管理中心,專門對各部門的科技信息進行統計、管理,建立大數據庫和云平臺,以便向全社會提供創新服務。然而,由于創新資源的市場需求急劇增加,而信息共享平臺所能提供的信息量有限而遠遠不能滿足中小微實體經濟企業創新的需求。因此,國家相關部門應該加強網絡平臺建設,利用互聯網云科技、大數據庫平臺等科技手段,有序快速地建立起跨學科、多層次、全方位的信息科技共享平臺,從而實現創新成果全面共享機制,使創新投入與創新產出形成螺旋形相互促進的發展軌跡。
大型企業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和積累,中小微企業可以與大企業聯合建立生產創新網絡共享平臺,利用彼此的優勢,實現共同創新發展。同時,可以為河南省范圍內的實體經濟企業創新網絡共享平臺。
(三)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發展及技術成果及時轉化模式。現在技術和知識變化太快,無論是企業自身如何努力,有時候往往沒有很實質的成效,他們需要利用專業的人員去幫助他們實現創新。高校、職業院校、一些科研院所,將是企業的合作重點,同時需要政府的支持。只有通過共同的努力,從而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發展模式,中小微實體經濟企業才能在創新驅動發展中不斷壯大和發展。
同時,還要鼓勵技術成果向標準成果轉化,這樣才有利于產業的發展和應用。國家要加大對政府相關部門科研經費的監督力度,保證科研經費真正地落實到真正在做科研的人員手里。其次,相關部門要不斷完善相關課題的立項和結項制度,保證科研能夠轉化為標準從而應用到產業中,為實體經濟企業的創新發展戰略提供理論依據,同時政府部門之間也要加強溝通,互相了解相關課題的進程,保證相關課題的落實應用,而不是單獨的一個部門只管理自己的課題。
(四)建立制造業企業區域創新發展模式。制造業企業需要建立區域集群,形成區域發展獨有的模式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比較著名的比如溫州模式和東部沿海地區的發展模式。河南省實體經濟企業也需要實現區域創新,形成自己獨特和先進的發展模式,當然這離不開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勵。
(五)建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需要研發人員長期的努力才能得以實質性的飛躍,保障技術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所以中小微實體經濟企業應當根據企業人員的工作情況,設定不同的激勵機制,逐步建立、完善和形成一套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機制,保障先進的技術成果能較快地轉化和應用,同時也能激發創新人才工作的積極性,激勵創新人才大膽創新。首先,積極的創新是企業長期進步的源泉,研發人才是主力,他們長期的堅持刻苦研發,才促使新產品的不斷涌現。所以,中小微實體經濟企業必須留住創新人才,必須能夠使得這些人才沒有后顧之憂,這就必須提高研發人員的福利待遇,用優質的生活水平來保證技術職員的動力,激勵科研人員去發明;其次,只要充分挖掘職員的潛力,就能提高企業的發展能力,中小微實體經濟企業可以給研發人員設定一個創新目標,如果目標能夠完成,可以給這些人員一些股份,使研發人員真正成為企業的股東,通過年終分紅來鼓勵他們積極工作;再次,國家在住房、養老、醫療等方面可以給予適當的傾斜,通過健全優越的社會保障制度來保障中小微實體經濟企業的技術創新人才的優質生活;最后,國家可以出臺一些政策,根據創新情況,對創新成果進行獎勵,這種獎勵不僅僅要對企業進行獎勵,更要大力嘉獎那些在某項成果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職員,積極引導職員開展創新。
主要參考文獻:
[1]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2.11.8.
[2]張娜,楊秀云,李小光.我國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5(1).
[3]劉偉,王宏偉.技術創新影響因素的區域差異:以中國30個省份為例的研究[J].數學的認識與實踐,2011(11).
[4]張于喆.美國促進自主創新的特點和基本經驗[J].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14(5).
[5]胡志堅.國家創新系統理論分析與國際比較[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