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周勛章 薛松 蘇蕊 刁培鑫
[提要] 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規劃中指出:要深入推進大學生村官工作,因地制宜實施“三支一扶”、高校畢業生基層成長等計劃,開展鄉村振興“巾幗行動”、青春建功行動。在此背景下,為研究河北籍已返鄉就業創業大學生實際情況,探索其返鄉就業創業的影響因素,以促進更多河北籍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本文調研組對河北籍已返鄉就業創業大學生進行調查,并據此給出具體建議,以促進河北籍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
關鍵詞:河北籍;返鄉大學生;就業創業
基金項目: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中部地區促進家庭農場形成發展研究”(項目編號:041821301122441005);河北省教育廳2015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河北省現代畜牧業發展研究”(項目編號:ZD201516);河北省生豬創新團隊產業經濟崗位(項目編號:HBCT2018110301);通訊作者:路劍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2月28日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大歷史任務,調整農村高素質人才結構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重要一步。目前,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黨已將基層作為大學畢業生成長為人才的重要平臺。積極鼓勵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不僅緩解國家就業嚴峻形勢,減緩一、二線城市就業壓力,使農村發展動力與形式多樣化,還能積極發揮農村青年在就業創業中的生力軍作用,有助于調整農村人才結構,為農村發展提供先進、高素質生產力支持,順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正確方向,儲備鄉村振興戰略的人才資源,進而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
本文基于對河北籍已返鄉就業創業大學生所做實地調研得到的939份有效數據,分析了影響大學生進行返鄉就業創業活動的因素,并提出了相關建議。
二、影響因素分析
(一)主觀因素
1、個人特征。個人特征,是指以個體為研究對象的特征,如性別、年齡、學歷等。本文重點探索性別和戶籍這兩個方面對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影響。首先,通過已有數據分析發現,在返鄉就業創業意愿上,男女之間存在差別,男性返鄉就業創業的意愿要強于女性。一方面是由于客觀存在的性別差異,女性大學生相對于男性大學生心理更加傾向于正常途徑尋找工作;另一方面社會附加給女性的責任以及各種社會偏見的存在也制約著女性做出自己的選擇。其次,通過數據分析,本文發現戶籍對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也存在影響。在調查的已返鄉大學生中,農村籍大學生占了3/4。可見,農村籍大學生相對于城市籍大學生來說,更愿意“反哺”農村。無論是長期生長在農村的鄉土情懷,還是自身的家庭歸屬感,都使得農村籍大學生更愿意返鄉就業創業。
2、承壓能力。調查結果顯示,已返鄉大學生目前壓力為一般水平占比為53.6%,36.4%大學生感到目前創業壓力“很大”,目前“壓力不大”和“根本沒有壓力”大學生所占比分別為9.2%和0.8%,說明絕大多數返鄉工作畢業生有壓力,并且有超過半數認為工作壓力比較大。“心理準備不足,沒有毅力”和“輿論壓力,不被人理解”等是在已返鄉就業創業大學生工作過程中普遍存在問題。因此,針對已返鄉工作大學生長期留在農村發展問題,其承壓能力程度高低是影響其意愿的主觀因素,是影響當前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重要主觀因素之一。
(二)客觀因素
1、社會因素。數據分析顯示社會因素是影響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第一大客觀因素。具體社會因素的影響主要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1)社會偏見的影響。社會偏見壓力主要指家庭、親戚、朋友、同學以及他們對農村就業的偏見。對于農村籍大學生來講,考大學就是跳出“農門”,有著“寧要城里一張床,不要鄉下一棟房”等傳統觀念,這些傳統概念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阻礙著許多大學生及其父母的思考。對于城市籍大學生來講,他們畢業后就來到農村工作,同樣也面臨著社會偏見壓力,面子上過不去,還要承受新讀書無用論輿論壓力,帶來更沉重的心理負擔,破壞自身心理和諧。
(2)農村外部環境的影響。目前,大多數農村地區以第一產業為主,二三產業規模小,甚至缺失,經濟基礎薄弱,產業單一,資源稀少,能提供就業機會很少,使得許多有返鄉就業意愿的大學生不得不望而卻步,選擇留在城市奮斗。再加上農村就業機制缺乏靈活性,地方領導人不愿意委托權力,使得有抱負、有激情、有想法農村大學生返鄉時無法作為,產生巨大落差感,以至于消極對待或者逃避,這極大地影響了農村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因此返鄉那部分群體有時也不得不選擇重新擇業。
2、政策因素。由數據分析可知,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難點,選擇政策因素的占42.55%,可知政策對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有著較大影響。政策因素對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政策制定方面的影響。當前,我國的政策制定未注重大學生的個體特征。受傳統“男主外女主內”思想影響,女性大學生往往被排擠在創業創新邊緣。而目前已出臺的政策也未能在思維上破除對女性不能創業的刻板印象,缺乏加大對女性返鄉就業創業政策扶持力度、鼓勵女性大學生通過返鄉就業創業實現自我價值的相關優惠政策。同時,在針對農村戶籍的大學生也并沒有制定出專門性的優惠政策。目前,政府的政策具有普惠性,但沒有關注返鄉大學生的個體特征,進而間接影響著某些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意愿。
(2)政策執行方面的影響。在調查的939名已返鄉就業創業大學生中,享受過政府支持政策的有57.7%,還有42.3%沒有享受過政府支持政策。可見政府的部分政策可能只是以文件的形式下發而沒有進行有效的宣傳推廣,再加上可能有些政府工作人員在服務過程中存在態度惡劣、部門之間相互推諉現象,而使得返鄉就業創業的大學生并沒有全部享受到優惠政策,從而嚴重打擊了他們在農村就業創業的積極性。
3、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是影響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因素之一。就本次調研而言,被調查者選擇“家庭因素”影響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占比高達40.85%。家庭因素對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影響,主要有家庭觀念和家庭支持這兩個方面。
(1)家庭觀念的影響。目前,不論是農村籍家庭還是城市籍家庭均受傳統觀念影響,對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見。農村籍家庭各方面實力較差,對子女期待程度較高。農村籍家庭普遍認為對高校畢業生而言,城市發展空間大,生活質量高,對大學畢業生返鄉就業創業存在著偏見。少數城市家庭同樣對高校畢業生在農村發展不理解。當前城市家庭大多均為獨生子女,城市籍子女日常生活水平較高,受困難挫折忍耐力較差,而且在農村就業需遠離家人,農村環境無法立即適應,而在城市中城市家庭人脈范圍廣,為子女選擇合適就業崗位相對容易,由此,城市籍家庭的這種觀念也對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起到了阻礙作用。
(2)家庭支持的影響。家庭中家人在心理、思想、行動等方面越理解、越認同、越支持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則大學生返鄉意愿越強烈。而當前普遍高校畢業生家庭對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這一趨勢認識不全面,對目前高校畢業生面臨就業壓力不理解,對政府制定相關便利政策不了解,因此對高校畢業生返鄉就業創業這一舉動持反對態度。家人不理解與不支持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大學生的返鄉就業創業。
4、其他因素。通過調研和問卷的數據分析,得知其他因素中的生活條件和基礎設施這兩個因素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在問及“是否因生活條件而想過要放棄農村工作”時,65.3%的返鄉大學生承認“曾經有過”,18%的返鄉大學生選擇“從沒想過”,并且還有16.7%的返鄉大學生表示“現在依然有”。由此可知,大部分返鄉大學生對農村生活條件不滿意并且因此要放棄農村的工作。此外,在走訪時調研組了解到也存在大部分被調查者因農村的基礎設施不健全,對未來繼續在農村發展失去了信心,而想要放棄目前的工作。目前,我國農村大部分地區生活條件比較差,基礎設施比較落后,存在道路坑坑洼洼、交通十分不便利、水電供應不足、通信設施落后、生活污染嚴重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以及落后的生活條件,使大學生失去了留在農村繼續發展的信心。
三、對策建議
(一)有針對性地制定優惠政策,加強落實力度。首先,在制定優惠政策時要注重已返鄉大學生的個體特征,在鼓勵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同時重點鼓勵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農村籍大學生家在農村,家庭牽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其具有熟悉農村社會環境的優勢,返鄉就業創業的幾率更大,重點鼓勵可更見成效;其次,關注已返鄉大學生的生活現狀,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較落后地區要盡快做到通電、通氣、通水、通路,配套硬件設施要跟上發展腳步。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盡快落地,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鄉村生態保護與修復”這些高層的戰略規劃只有落在實處才能真正改善現狀。農村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已返鄉大學生更愿意留在農村,在延長返鄉大學生在農村發展預期的同時,也會吸引更多大學生加入到返鄉創業的大潮中來。
(二)完善返鄉大學生工作福利制度體系。完善返鄉大學生工作工資福利制度體系,提高已返鄉大學生在農村的經濟效益,改善其未來工作預期,使其在農村長期發展,同時吸引高校畢業生返鄉就業創業。具體包括:(1)以返鄉工作成效為基礎,提高已返鄉大學生薪資水平。根據其在農村工作成效劃分不同等級,將其設為評定薪資水平基礎,并制定已返鄉就業創業大學生最低工資標準;(2)完善當前返鄉就業創業大學生社保體系,給予在非公有制企業就業的返鄉大學生一定的社保補貼以及與到公有制單位就業大學生同等社保待遇;(3)針對返鄉創業大學生,相關政府部門提供定期免費開展創業知識技術服務指導。
(三)發揮模范帶頭作用,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發揮優秀已返鄉就業創業大學生模范帶動作用,宣揚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成功案例,讓大眾認識到大學生返鄉創業的好處,帶動更多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引導社會輿論,樹立正確看待返鄉就業創業的價值觀。全社會應轉變對農村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態度和看法,打破舊思維、舊觀念,贊揚支持他們的這一奉獻精神和敢于吃苦的態度,讓他們獲得精神上的陪伴與支持。
(四)增強大學生對農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大學生要增強為農村服務的意識。大學生在農村工作的過程中需要有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吃苦耐勞的工作態度和精神,樂于為農村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大學生還要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留在農村的自豪感。目前,農村地區發展正需要更多服務新農村建設的高素質人才。大學生自身要轉變以往的觀念,認識到在農村工作是發揮才能、服務家鄉的好時機,增強自己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積極返鄉就業的自豪感。
主要參考文獻:
[1]李存旭,李吉祥,張念博,曾小強.白銀市大學生返鄉創業調查[J].甘肅金融,2009(8).
[2]蘇海泉.大學生返鄉創業的現狀分析及社會支持構建——以遼寧省101個縣區862名創業者調研為例[J].中國青年研究,2017(6).
[3]邵藝瑾,馬如意,衛丹,劉聰雨.大學生返鄉創業意愿調查分析——基于天津市10所高校調研分析[J].科技創業月刊,2017(6).
[4]劉志侃,唐萍萍.農村生源大學生返鄉創業意愿與影響因素研究——基于陜西省10所高校調查分析[J].調研世界,2014(7).
[5]黃大星.農村籍在校大學生返鄉創業意愿與創業行為影響因素分析[J].創新科技,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