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玉九 周永剛
【摘 要】目的:冠脈介入手術不同穿刺部位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不同,護理方式也不同,通過探討不同入路的冠脈介入術術后護理方式及特點,早期發現患者術后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及時處置,以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出院。方法:我科從2003年開始冠脈介入手術治療,分別采取了股動脈、右橈動脈、右尺動脈、左橈動脈等不同入路,術后出現不同的并發癥,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預后。結果:我科十多年的冠脈介入時間里,僅發生了三起嚴重術后并發癥,無因并發癥而出現死亡病例,達到預期目標。結論:術后有效的護理措施,即可避免出現感染,也可有效預防并發癥
【關鍵詞】不同路徑;冠脈介入;術后護理
【中圖分類號】 R753【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5-03-115-02
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05年以前,100%采取股動脈入路,2005年以后約85%采取右橈動脈入路,13%采取股動脈入路,1.98%采取左橈動脈入路,0.02%采取右尺動脈入路。共發生了三例嚴重術后并發癥,均為右橈動脈途徑。一例為右前臂出現骨筋膜氏綜合征,導致右前臂殘疾;一例為頸部血管受損,出現頸部巨大血腫壓迫氣道,經氣管插管后成功挽救生命;一例為腋下動脈受損,出現腋窩、胸部、背部巨大血腫并出血性貧血。常見術后并發癥有:局限性血腫,穿刺點出血,水泡,迷走反射。
2 不同入路的護理重點不同
2.1.1 股動脈入路的難點 優點:并發癥少。難點:患者術后最痛苦、難忍受的一種方法。我院均采用“8字”繃帶加壓包扎止血法,2010年前采用普通繃帶,之后采用彈力繃帶。股動脈入路時,我院為預防術后急性并發癥的出現,故一般單純造影檢查患者,完成造影檢查后就拔除鞘管;行冠脈操作術的患者,保留動脈鞘管2~4小時后拔除鞘管。因為拔除鞘管需要伸直下肢,以保證壓迫止血的繃帶的壓力和加壓的沙袋不掉落。所以很多腰椎病變患者或者老年人,容易出現腰痛和下肢麻木等不適,故股動脈入路的術后并發癥主要是:①血管迷走反射;②壓力不足而出血;③皮下血腫;④壓力過緊而出現表皮水泡。
2.1.2 股動脈入路的護理[1]重點 ①徒手搬運患者時,容易導致患者無意中曲腿,我科采取連同患者身下床單搬運患者的方法,且搬運前也反復叮囑患者及家屬,由家屬監督。②常規給予心電監護,嚴密觀察患者血壓、心率等,若發現血壓、心率急劇下降,大汗淋漓、頻繁呵欠,考慮發生了血管迷走反射,立即給予地塞米松靜脈推注、止痛等搶救治療。③嚴密觀察患者足背動脈及肢端血運情況,若出現足背動脈搏動減弱,足部皮溫下降,皮膚蒼白等,考慮壓迫過緊,造成肢端供血不足,需要稍微放松繃帶或取掉沙袋。④觀察穿刺點處的紗布、繃帶和皮膚情況。紗布或繃帶被新鮮血液浸出,皮膚出現紫色或藍色改變,說明有出血。出血慢可以用筆作標記,同時改變沙袋位置;出血快的,需要通知醫生重新繃帶壓迫止血。⑤若無異常,最好術后6小時后去除沙袋,術后8小時開始逐漸放松繃帶,術后24小時方可下地,術后48小時內禁止蹲便。⑥若出現表皮水泡,盡量不要刺破,刺破后有引起感染的可能。去除壓力后,能自行好轉。
2.2.1.1 右橈動脈入路的難點 優點:病人術后可立即行走活動。缺點:并發癥相對較多,不能同時進行左乳內動脈造影。我院多采用右橈動脈為入路,術后多采用氣囊壓迫器壓迫止血法,偶有使用繃帶壓迫止血法。由于橈動脈中逆行時所經分支血管較多,可能存在先天性扭曲變異,血管內膜損傷而出現的狹窄等因素,造成分支血管損傷或導絲、導管通過困難等出現相應并發癥或手術失敗。術前需行Allen實驗,并取下右手所有飾品,靜脈通道也不能建在右手。常見術后并發癥有:①血腫;②血管痙攣引起疼痛,嚴重時不能順利拔出鞘管,需帶管返回病房;③血管迷走反射;④過緊或過敏造成表皮水泡。
2.2.1.2 右橈動脈入路術后護理[2]重點 ①單純冠脈造影術后,可測血壓、心率一次,不用持續心電監測,便于病人下床行走。冠脈支架術后,可持續心電監測6小時。②若患者術后出現疼痛、緊張等,極易導致血管迷走反射,需進行心理疏導和心電監測等。③觀察紗布是否有滲血,有部分氣囊緩慢漏氣造成壓力不夠,需更換壓迫器或繃帶。④觀察整個右臂和頸部、背部、胸部及腋下皮膚是否存在顏色改變。若頸部以外形成了小血腫,可給予繃帶加壓包扎后冰敷。頸部若出現血腫,單純予以冰敷,同時早期準備氣管插管設備,出現呼吸困難時,及時氣管插管。⑤因橈動脈痙攣導致無法拔除鞘管時,盡量不強行拔管,容易導致血管內膜損傷,從而出現動脈血管狹窄。若帶鞘管返回病房,可術后兩小時后再嘗試拔管(股動脈入路時也偶有類似情況發生,處置方式相同)。拔管前觀察肢端血運情況,拔管后護理措施同前。⑥術后觀察肢端血運情況,若出現供血不足情況時,可立即抽出2~3ml氣體,以降低壓力,以不出血為主。若無異常情況,術后每隔2小時抽出2~3ml氣體,以逐漸降低壓力,第三次或第四次就可抽完氣體,但不取下壓迫器,待術后24小時后再取下壓迫器。如若用的繃帶,則術后每隔2小時松開半圈或一圈,以降低壓力,但不完全松完,術后24小時取掉繃帶。
2.2.2 左橈動脈入路 優點:同右橈動脈,能同時對左乳內動脈進行造影檢查。缺點:習慣了右橈動脈的醫生會決定別扭,穿刺是站在患者左側,待鞘管置入后,需要患者將左手放在腹部或懷抱在胸前。從左橈動脈入路時,患者若需要行冠脈搭橋手術(CABG術)時,可同時完善左側乳內動脈的造影檢查。另外,若為右手習慣型患者,不影響患者進餐等活動。術后并發癥同右橈動脈,護理措施同右橈動脈。
2.2.3 右尺動脈入路 優缺點同右橈動脈入路,區別點主要是穿刺的時候習慣問題。我科穿刺右尺動脈的主要依據是2006年江蘇醫藥《正常成人尺、橈動脈供血優勢的臨床意義》,且病人堅持拒絕股動脈入路:a、穿刺右橈動脈時出現了右橈動脈的嚴重痙攣,導致右橈動脈不能清楚捫及;b、穿刺右橈動脈成功后,不能順利置入導絲或鞘管;c、穿刺左橈動脈也發生了類似痙攣或左上肢畸形、缺失等。右尺動脈入路的并發癥和護理措施同右橈動脈。
2.3 當然也有采取其它入路的,比如肱動脈入路 優點是離心臟更近,造成周圍血管損傷的可能性相對較小一點,但缺點也明顯,因壓迫止血的方向原因,極易造成周圍血腫。護理治療措施仍以觀察并發癥,并及時處置為主。
3 體會
因冠脈介入術前及術中抗凝藥物的大劑量使用,導致凝血功能障礙,如果術中損傷小血管導致持續性出血可能是災難性的。及時發現及正確的護理處置,可以有效避免災難性并發癥的發生。
3.1 具體采用什么入路,需要由病人的情況和醫生的習慣決定 我科常用入路以橈動脈為主。在心梗后低血壓或者橈動脈情況不好的時候,采用股動脈入路。
3.2 不同入路的護理特點應以相對應的并發癥進行制定 但從前面的分析方法看,主要的并發癥有以下幾點為主:①損傷臨近小血管,引起的血腫為主;②血管迷走反射出現應及時發現并治療;③壓迫不緊時出血或皮下血腫;④壓迫過緊后出現皮膚壓傷或者遠心端供血不足。
3.3 當出現不同并發癥時要有相對應的應急預案 如皮下血腫,早期發現應立即給予冰敷,72小時后開始熱敷,多數在5~7天內重吸收完全;累及范圍較廣或張力較大時,可予以繃帶以一定壓力包扎,同時給予冰敷,24小時后取下繃帶,可能會出現張力性水泡,但如果發生骨頸膜綜合征,切開減張不推薦,主要是抗凝藥物的使用導致凝血功能抑制,容易出現出血不止的情況。如果血腫出現在頸部,只能冰敷,若持續增加,有壓迫氣道的可能,早期鎮靜后氣管插管。
參考文獻
[1] 易巧云 股動脈路徑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診療術的護理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07年03期
[2] 楊靜 經橈動脈路徑冠狀動脈介入術后的臨床護理 貴州醫藥 2012.03(038):4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