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娟
【摘 要】目的:探究檢驗與護理溝通對分析前質量控制的影響并提出質量控制辦法。方法:選取2018年1月至10月在我院檢驗科收到的900例采集的標本,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4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送檢方式,干預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檢驗與護理溝通措施干預。通過兩組樣本的最終檢驗結果合格率比較對干預效果進行評價。結果:干預組中結果不合格率為2.89%。明顯低于對照組的不合格率(15.33%),P<0.001。結論:通過在檢驗過程中加入檢驗與護理的溝通干預,有效的提升了檢驗結果的合格率,為臨床工作提供了更加準確的參考性,有助于提高醫院的醫療質量和安全,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檢驗結果;臨床護理;分析前質量控制
【中圖分類號】? R181.3+2?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5-03-156-01
現代醫學的發展是治療手段和檢查檢測技術的共同進步所推動的,檢查檢驗結果作為臨床診斷和指導救治的重要依據,其結果的準確性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不同的檢查結果可引起完全不同的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所以提高檢查檢驗結果的準確性,提升檢驗科室的工作質量是提升醫院醫療水平的重要環節[1]。這就要求從臨床取樣到檢驗科室出具檢查結果的各個環節都需要做好嚴格的質量控制。本研究旨在提高分析前質量控制的水平,采用檢驗與護理溝通的環節進行干預,結果顯示經過干預后,檢驗結果的合格率得到有效的提高,提升了臨床工作的準確性,對改善醫療機構的診治水平和治療質量、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10月在我院檢驗科收到的采集樣本900例,采用系統抽樣的方法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450例。對照組中分泌物樣本192例,體液樣本114例,血液樣本144例。干預組中分泌物樣本187例,體液樣本119例,血液樣本144例。經過統計學分析,兩組一般情況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具有可比性,P> 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送檢方式,干預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檢驗與護理溝通措施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2.1 組織培訓
檢驗科的工作人員對于樣本的管理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但是護理人員在取樣工作中僅遵照護理工作指南進行。要求醫院護理部門定期組織相關科室的護理人員進行樣本采集、管理等的理論知識和管理制度的培訓,由檢驗科醫師進行授課。提升護理人員對采樣和送檢前樣本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定期組織演練,提高護理人員采樣操作的熟練程度的準確程度。
1.2.2 加強監督
醫院成立樣本管理監督小組,開展對樣本質量的定期性督導檢查,記錄統計不合格樣本情況。定期組織召開總結交流會,總結提升樣本合格率的成功經驗,護理與檢驗科室共同分析導致不合格樣本出現的問題。提出提升合格率的具體措施并組織實施,對措施執行過程進行監督。
1.2.3 完善制度
醫院檢驗科根據工作情況制定相應的管理監督制度,定期組織對檢驗科醫師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培訓,組織學習檢驗科各種檢查項目指南的學習。使檢驗工作的操作和流程具有一致性,明確流程和規范。
1.2.4 暢通溝通途徑
醫院成立檢驗工作管理小組,由檢驗科作為牽頭部門,其他相關科室的護理人員加入小組,定期開展溝通交流,暢通聯系通道,建立內部微信群。護理人員要及時將醫師的指導意見和醫囑要求反饋至檢驗科,做到采樣前或送檢前的信息共享。
1.3 評價指標
通過兩組樣本的最終檢驗結果合格率比較對干預效果進行評價。如患者的檢驗結果如臨床表現出現較大差異,或檢驗結果的數值不符合邏輯,存在太低或者太高的偏差,認定為不合格樣本。
1.4 統計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1.0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χ2檢驗對計數單位進行分析比較。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干預組中結果合格樣本437例,不合格樣本13例,不合格率為2.89%。對照組中合格樣本381例,不合格樣本69例,不合格率為15.33%。兩組比較,干預組的不合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01。詳見表1。
3 討論
檢驗科室作為醫院重要的醫技科室,為臨床工作的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在入院前、入院中和出院的決定判斷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分析前的質量控制可直接影響檢驗結果的質量。
本研究選取了在我院進行治療的部分患者的送檢樣品,通過對護理工作、檢驗科室理論知識和操作水平的培訓,醫院管理層面和科室溝通層面的干預,不斷優化檢驗流程,提升檢驗結果質量。檢驗科和護理人員作為檢驗工作的直接參與者,通過組織定期培訓的形式,提高護理人員對于取樣工作重要的認識,提升護理人員樣本的管理水平,進一步保障送檢前樣本的質量,為檢驗工作的準確性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檢驗科人員的理論水平和操作流程是影響檢驗結果的主要環節。通過對于操作流程的一致性培訓,保障了不同操作人員在面對相同檢驗項目時減少人為因素對結果的影響,進一步提升結果的質量[2]。通過成立管理和領導小組,在醫院層面加強了對檢驗過程的監督,對于各種可能影響結果的環節進行控制,并通過經驗交流不斷完善流程,提高質量。暢通的溝通環境,打通了之前護理工作與檢驗科溝通不暢的壁壘,使臨床一線工作與檢驗工作的意見得到了有效的銜接,臨床意見可以暢通的反饋至檢驗科,檢驗結果的有效性可以第一時間被臨床獲知,并及時的做出相應的調整[3]。使各環節的質量控制得到了協調進步,統籌性的提升了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綜上所述,通過在檢驗過程中加入檢驗與護理的溝通干預,有效的提升了檢驗結果的合格率,有助于提高醫院的醫療質量和安全,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戴立強. 檢驗和護理溝通對分析前質量控制的影響[J]. 中國社區醫師. 2015,29(2): 116-117.
[2] 占紅. 檢驗和護理溝通對分析前質量控制的影響因素探討[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5,7(2): 124-125.
[3] 孔祥菊. 檢驗與護理溝通是提高檢驗質量的首要環節[J]. 醫學檢驗與臨床. 2017, 28(8): 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