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倩
【中圖分類號】? R969.4?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5-03-215-01
急性腦血管疾病常侵犯植物神經中樞,引起體液調節功能紊亂,導致心臟活動的改變,有時可引起心肌梗死,稱“腦心綜合征”或“腦心卒中”。近年來急性腦血管意外引起心電圖變化的報道相繼發表,尤其CT及DCG廣泛用于臨床以來,證實腦心綜合征是急性腦血管病的常見并發癥,臨床上腦心綜合征以心肌缺血樣改變(ST-T改變),心律失常(如竇緩、早搏、陣發性房顫)較常見,引起急性心肌梗死(AMI)較為罕見,據文獻報道發病率為3%。我科近年來收治腦出血203例,常規入院時急診行頭顱CT 掃描、床邊12導聯心電圖,入院后出現2例AMI(亦經CK-MB、cTnT 檢驗證實)。
1 病例介紹
例1,患者,女,69歲。因“突發頭痛伴左側肢體無力3 h”入院。查體:患者老年女性,血壓180/100 mm Hg,心肺未見異常,嗜睡狀態,查體不合作。雙眼向右凝視,雙瞳孔等大等圓,對光反應靈敏。左側鼻唇溝淺,口角右歪,伸舌左偏,頸部抵抗,肢體肌力檢查不合作,疼痛刺激可見左側肢體有輕度回避動作,右側肢體正常活動,肌張力正常,克氏征、布氏征陽性,左側巴氏征陽性,頭顱CT提示右側丘腦出血。入院時心電圖正常。入院后給予常規脫水、補液、保護腦細胞等治療及吸氧,控制血壓,患者入院第15天,腦出血病情平穩,突然出現胸悶、憋氣,心率125次/min,心音低,心電心電圖表現為典型的廣泛前壁超急期心肌梗死的表現。心肌酶譜增高。給予擴冠等積極搶救,呼吸心搏停止,臨床死亡。
例2,患者,女,61歲。突發意識不清1 h入院。入院時體檢:血壓170/100 mm Hg,淺昏迷,呼吸平穩,雙瞳孔等大等圓約2 mm,對光反應遲鈍,壓眶反射存在。右側鼻唇溝淺,口角左歪,頸部抵抗,雙肺陰性,心率90次/min,腱反射減弱。刺激四肢抽動。克、布氏征陽性,右側巴氏征陽性,入院后頭顱CT提示:左側顳頂葉腦出血及左側蛛網膜下腔出血。心電圖未見明顯異常。入院后經吸氧、降顱壓、補液等常規治療,并行顱內血腫碎吸術。于入院第9天心電監護示突然出現Ⅱ導ST段弓背抬高,急查心電圖示廣泛下壁心肌梗死,ST段明顯抬高。心肌酶譜增高,隨即出現呼吸心搏停止,經積極搶救,臨床死亡。
2 討論
腦出血是臨床較為嚴重的急性腦血管病,腦心綜合征發生率也較高。腦出血合并心肌梗死發生機制,一般認為主要與植物神經功能障礙有關:(1)病變波及迷走神經及有關區域,如額葉眶面、下丘腦、頸內動脈及顱底動脈環的植物神經,可出現心功能改變。(2)通過邊緣系統-下丘腦-網狀結構及其聯系的垂體-腎上腺系統調節障礙,發生電解質失調及心肌營養障礙,加重了心肌的缺血。(3)急性腦出血時,兒茶酚胺分泌增加,其從心臟的腎上腺素能神經末梢游離到心肌間,引起心肌收縮及心肌細胞壞死。(4)兒茶酚胺增加引起冠狀動脈收縮、痙攣,導致心肌梗死。(5)腦出血時發生顱內壓增高、電解質失平衡、腦缺氧等,對心肌損害也有一定的影響。(6)AMI的出現可能與腦出血時患者多同時有高血壓、腦心動脈硬化、動脈粥樣斑塊形成有關。
腦出血合并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癥狀常不典型,其胸悶、心前區疼痛等癥狀常被腦出血癥狀(如劇烈頭痛、意識障礙、失語等)所掩蓋。因此,對腦出血患者必須常規行心電圖檢查,并應給予持續心電監護,以便及時發現異常。腦出血與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相互矛盾,治療時必須二者兼顧。治療腦出血時應適當掌握脫水藥物用量,禁用溶栓藥,因可擴大腦出血面積,加劇病情惡化。此2例患者病情發展快,出現急性心肌梗死后立即出現呼發展快,出現急性心肌梗死后立即出現呼吸、心搏停止,雖給予積極治療,仍死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