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頂權(quán) 張俊寶 徐娟

【摘 要】目的:探討兩種體位固定技術用于胸腹部腫瘤放療中的效果。方法:隨機抽取84例我院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間收治的胸腹部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將其分為對照組(43例)和觀察組(43例),分別給予體表畫線固定體位技術、熱塑體膜固定體位技術,比較兩組治療后前后擺位誤差、左右擺位誤差、頭腳擺位誤差及治療有效率。結(jié)果:治療后,觀察組前后擺位誤差、左右擺位誤差、頭腳擺位誤差均顯著小于對照組,數(shù)據(jù)差異對比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5.34%)顯著高于對照組(76.74%),數(shù)據(jù)差異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相比較體表畫線固定體位技術,熱塑體膜固定體位技術的應用效果更加顯著。
【關鍵詞】體位固定技術;胸腹部腫瘤;放療
【中圖分類號】 R53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5-03-244-01
胸腹部腫瘤在臨床上非常常見,此種疾病具有較高的病發(fā)率和致死率,嚴重威脅到了患者的生命健康[1]。臨床常采用放射治療對其進行治療,可在根治腫瘤的情況下,減少射線對腫瘤周圍組織造成不利影響,在治療過程中,對患者具體病情觀察確認的精確度直接關系到治療效果。因此,本文作者對86例進行放療治療的胸腹部腫瘤患者進行了以下分析: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84例我院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間收治的胸腹部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將其分為對照組(43例)和觀察組(43例),對照組患者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齡為23歲至82歲,平均為(52.50±4.43)歲;觀察組患者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齡為24歲至83歲,平均為(53.50±4.25)歲;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差異不明顯,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體表畫線固定體位技術,患者采取仰臥位,平躺在固定體架上,使用三維激光燈將患者體位擺正并進行最后確認,之后對其進行體表畫線。觀察組給予熱塑體膜體固定體位技術,根據(jù)CT模擬定位機的相應指導,協(xié)助患者使其枕在專用枕上,使其仰臥在兩側(cè)均帶有標尺的固定架適配器上[2]。與患者進行溝通,叮囑其保持身心放松,并將雙手抱在腦后保持不動。正確的擺位結(jié)束后,從恒溫水箱中提出熱塑體膜并對其進行加熱,之后將其均勻覆蓋在患者兩側(cè)體表并固定在體架兩邊相應的四個扣槽上,將其進行冷卻后,將體膜完全松開。告知患者坐起并進行適度活動,之后將體膜重新扣上,全程身心保持放松自然,校正患者初次制作時體表的皮膚牽拉情況,準確固定塑形后在患者體表與體膜處雙重標記所需位置對應線,并根據(jù)此線范圍進行重復擺位。之后對體膜上下緣對應皮膚進行標記,根據(jù)此線對患者上線位置進行擺位。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后前后擺位誤差、左右擺位誤差、頭腳擺位誤差及治療有效率。
1.4 療效判定標準
各項誤差判定標準:根據(jù)雙盲法對患者前后擺位、左右擺位、頭腳擺位等進行誤差測量,其中頭腳擺位誤差為前野與側(cè)野Y軸擺位誤差[3]。
治療有效率判定標準:顯效:患者體質(zhì)量、腹式呼吸等情況均顯著得到改善,生活質(zhì)量顯著提高。有效:患者體質(zhì)量、腹式呼吸等情況有一定改善,生活質(zhì)量有所提高。無效:患者體質(zhì)量、腹式呼吸等情況無改善,生活質(zhì)量較差。治療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X2檢驗所有計數(shù)資料,t檢驗計量資料,計量資料采用x±s進行表示,P<0.05表示差異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比較兩組各項擺位誤差
治療后,觀察組前后擺位誤差、左右擺位誤差、頭腳擺位誤差均顯著小于對照組,數(shù)據(jù)差異對比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比較兩組治療有效率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5.34%)顯著高于對照組(76.74%),數(shù)據(jù)差異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胸腹部腫瘤屬于一種惡性腫瘤,具有高病發(fā)率、高致死率等特點,對于此種疾病,臨床主要以放射性治療為主[4-5]。但應注意的是在治療過程中應時刻貫穿精確原則,體位固定的精確度與患者治療效果密切相關,常用的體表畫線固定體位技術法,患者會因雙手保持抱頭狀態(tài)而使肌肉受到牽拉伸,此外,患者呼吸時也會對其造成一定影響,因此,采取體表畫線固定體位具有一定的難度與不精確度。科技的發(fā)展帶動醫(yī)學的進步,熱塑體膜固定體位技術使患者使用專用枕可減少因腦部下垂引起的擺位誤差,保持坐標系穩(wěn)定,且此種技術操作過程中不易出現(xiàn)勞累感,患者身心放松,可順利完成測量過程。本文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前后擺位誤差、左右擺位誤差、頭腳擺位誤差均顯著小于對照組,數(shù)據(jù)差異對比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5.34%)顯著高于對照組(76.74%),數(shù)據(jù)差異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熱塑體膜體固定體位技術比體表畫線固定體位技術療效更加顯著,可減少患者前后、左右、頭腳擺位誤差,提高治療效果,臨床價值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曉燕.不同體位固定技術在胸腹部腫瘤放射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對比[J].臨床研究,2017,4:96-97.
[2] 童文俠,吳正清.不同體位固定技術在胸腹部腫瘤放射治療中的對比[J].世界臨床醫(yī)學,2016,10(22):15.
[3] 束愛霞.不同體位固定技術在胸腹部腫瘤放射治療中的應用比較[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40):7956.
[4] 高飛.不同體位固定技術用于胸腹部腫瘤放射治療中的價值分析[J].醫(yī)藥前沿,2018,08(12):155-156.
[5] 李玉威,程品晶,陳維軍,等.肺癌立體定向放射治療中兩種固定技術擺位誤差的比較研究[J].中國腫瘤臨床,2017,44(12):6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