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銀
【摘 要】目的:探討帶教管理體系在中醫院外科臨床帶教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科護理實習生,實施護理帶教管理體系。結果:通過護理帶教管理體系的應用,護理生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中西醫技術操作、溝通能力、患者滿意度均明顯上升,護理生的價值觀也有所體現。結論:護理帶教管理體系能夠有效的提高護理實習生對帶教的滿意度,加強中、西醫護理理論知識掌握度、技術操作能力及溝通能力,體現護理生的自我價值觀。
【關鍵詞】帶教管理體系;護理生帶教;帶教質量;帶教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 R969.4?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5-03-288-01
護理生在傳統的教學法中,因帶教老師根據實習大綱的要求進行帶教,與臨床存在脫節現象。由于帶教老師的工作習慣及性格各有不同,對護理生的帶教要求也受到影響,導致護理生實習效果不佳。既往到我院進行學習的護理生并不都是中醫護校畢業,對中醫護理基礎理論缺失,且護理生的西醫理論知識也參差不齊,增加了帶教難度,所以從提高理論教學與臨床實習帶教兩方面著手,強調帶教老師要鼓勵學生多動手練習,講授的中醫護理技術操作要讓學生結合病例即時地練習,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操作掌握的熟練程度。
高質量的護理可使患者病情恢復加快,提高患者滿意度及病床周轉率。護理生作為我們新時代護士的接班人需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及較好的動手和溝通能力。培養具有一定經驗的護理生在傳統的跟師帶教中效果不明顯,采用護理帶教管理體系后發現對護理生的能力培養有明顯提高。臨床護理實踐是對護理生向護士角色過度的一個重要過程,要保證護理生學以致用,實現理論結合實際很好的運用于臨床需要較好的科學教學。優秀的護理生對于患者的恢復有著促進作用,因此,提高護理生的整體素質有利于患者的康復[1]。云南省中醫醫院外科是中西醫結合的科室,臨床護理過程中對專業技能要求相對較高,在帶教方面具有特殊性。現從以下幾方面報道如下:
1 入科宣教
護理生初到科室,對環境、人員、工作流程等都不熟悉,存在忐忑不安的心理,規范的入科宣教可以緩解護理生的不安情緒,也為護理生能更好的進入角色做好鋪墊。
入科宣教流程:加入科室帶教微信群——個人信息登記——科室人員介紹——環境介紹——工作流程介紹——規章制度介紹——職業暴露防護要點及處置流程講解——下發科室優勢病種及中醫護理方案相關知識——下發實習帶教路徑表——告知出科考核要求——護士執業規劃經驗講座。
2 角色投入
為加強護理生動手、溝通能力,理論結合實際,正確的運用到臨床中,確定角色投入“四部曲”。
2.1 熟悉角色 帶教老師手眼兼顧,護理生以見習為主,熟悉角色內容及工作流程。根據實習生路徑表下發需掌握的中醫護理技術操作步驟及穴位定位方法,讓護理生學習并由老師不定時提問。
2.2 角色實作 帶教老師帶領護理生投入工作,整個過程中,護理生操作時,帶教老師要做到“放手不放眼”,發現違反操作規程的錯誤予及時糾正并給予講解指導。
2.3 角色轉正 每周上交周實習筆記,了解護理生的實習感受和期望值,根據護理生個人情況,針對性指導。跟隨老師管理1-2名患者,進入責任護士角色,掌握患者的病情與護理問題,結合病例即時地練習,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操作掌握的熟練程度。
2.4 角色優化 參與科室晨間學習、晨交班及操作演練,參與科室小講課,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不定時由護士長或護理組長提問相關知識。
3 出科考核
出科前進行理論、操作考核,帶教老師發放理論筆試試卷,指定中醫及西醫操作各一項進行評分考核并登記,未達標者需重新考核方可出科。
4 帶教滿意度反饋
填寫《帶教滿意度調查表》,并由護士長或護理組長進行約談1-2名實習護理生,了解帶教意見及建議。
通過帶教管理體系在臨床帶教中的應用,發現護理生對帶教的滿意率較前有明顯提高,臨床中、西醫護理操作及理論等各項考核成績亦均顯著增高。臨床帶教中結合真實的病例進行病案分析及講解中醫護理方案,與學生討論病情,在熟悉臨床環境的前提下及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結合中醫護理方案,通過望、聞、問、切對病人做出中醫護理診斷并結合中醫護理方案進行實施。通過讓學生獨立操作,逐步拓寬其臨床思路,提高其臨證能力。帶教管理體系能使護理生更容易理解并消化教學內容,克服了傳統教學與臨床實踐脫節的不足。帶教中案例教學法引入,能增加護理生學習興趣、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可以豐富教師的教學方法,對教師的知識結構、組織協調能力均有較高要求,對教學水平的提高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對護理生進行護理帶教管理,能夠有效的提高護理生對管理體系的滿意度,加強護理生對護理知識的掌握程度,值得臨床推廣[2]。
參考文獻
[1] 鄧曉莉.護理帶教管理體系的建設及其在臨床帶教中的運用[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5,9(12):269-270.
[2] 龍蘭珍,胡晶晶,龍文敏,何蘇茜.護理帶教管理體系在臨床實習中的運用觀察[J].當代醫學,2016,22(34):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