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茜
[摘要]馬克思批判和分析社會的發展及改革問題主要源于其實踐轉向,馬克思認為:“理論對立本身的解決只有通過實踐方式,即借助于人的實踐力量,才是可能的。”馬克思的實踐轉向是指導當下物質和精神及其他領域建立理論基石,這已然成為當下重新闡釋的必然,系統地圍繞實踐轉向的論證脈絡,從現實社會人的活動出發,以歷史形態和人類發展價值訴求為落腳點去重新闡釋馬克思的實踐轉向對推動當代中國夢建設進程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轉向;人的活動;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4-009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4.043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馬克思批判和分析社會的發展及改革問題主要來源于其實踐論的轉向,實踐轉向的核心其實質就是由知轉向行的問題,但實踐在不同的時代語境中也有不同的時代內涵和價值,在德國古典哲學中,“實踐”主要是指精神活動或生活活動,圍繞著精神實踐或生活實踐的哲學去展開的一種Action或Practical,然而要真正意義上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轉向的實質,就須立足于馬克思的原著,以歷史為解釋原則,圍繞著現實人的活動出發,將自人類以來時間與空間中的點滴看作人類專研的對象,以人的視角和發展為出發點進行剖析其實踐轉向的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實踐轉向的理論內涵與必然性
馬克思的實踐轉向其內容豐富,具有批判的和革命的特質,這也彰顯了馬克思實踐轉向在物質建設和體制建設及文化建設等領域層面的內容,在馬克思那里,“當意志從阿門塞斯的陰影王國里走出面對世界的并沒有意志而呈現著現實時,一個本身自由的理論精神,將會變成實踐的力量,在哲學上的實踐看似本身是理論的,是一種批判的,它在本質上衡量個別存在從理念上來衡量特殊的現實。”馬克思從受到黑格爾哲學的影響開始,從初期限于精神意義層面上實踐哲學到之后馬克思在《萊茵報》和《德法年鑒》上發表大量關于費爾巴哈思想和立場的文章表明自己從精神上批判轉向政治上批判。從《手稿》中“人的異化借以實現的手段本身就是實踐的”到《提綱》里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通過不斷推進升華實踐轉向演變的過程,以歷史是由人民創造的為實證,實踐是知行永遠為“一”的形式和內容來突出人和實踐關系的重要性價值。在《提綱》中,馬克思認為與傳統舊哲學相關的對對象,現實、感性的方面只是從直觀的層次上去理解的實踐哲學,并沒有從全面的方面去把握實踐的本質,他首次把實踐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范疇提出來,從根本上克服黑格爾對思辨法哲學“所專注的精神課題”和費爾巴哈一切舊唯物主義哲學及唯心哲學的局限性,確立并詳細、大篇幅地闡述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核心價值地位,將舊哲學本質歸為是在“解釋關涉宇宙的萬事萬物”,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實踐”范疇卻是一種新型的實踐哲學,其“實踐”內涵也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不斷發展和歷史的進程中升級成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感性的、對象性的活動,實踐不僅僅是如何去“解釋宇宙中存在事物”,而重點是如何去“改造和認識宇宙中存在之事物。”自然性質的客觀存在物不會自發地自身完成改造自身,而是通過實踐主體在特定歷史下用生命去不斷生產或進行生產活動的過程。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人可以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來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存在物。”馬克思對批判抽象的人道主義,他認為人的本質不是抽象的和宗教的,更不是上帝賜予的。人有著基本的三大需要,有著思維和勞動的特殊功能和相對應的社會關系,因此決定人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實踐,只有通過實踐進行物質或精神的生產才能使得觀念上的實踐成為現實。因此馬克思說:“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馬克思在《意識形態》中認為“‘解放是一種歷史的活動,是由歷史的關系、工業狀況、商業狀況、農業狀況、交往狀況促成的”實現人類解放需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需要形成一個徹底革命的階級,而無產階級就是實現人類解放的階級。”這種超前的視角在那個時代已看到這個社會進程的根本原因,尤其是社會中人的本質特點,他清楚傳統哲學只在形式上去空談的理論,是機械化且不適用的,脫離不了人的內心主觀思想的束縛,這種不能稱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只有實踐哲學才能指導改變當時的社會人的思維現狀。因此實踐論轉向不是某節點偶然的出現,實則從一開始就蘊含轉向的必然。
二、馬克思實踐論轉向在當下“理解”層面被陷入的困境
(一)現存實際中的馬克思實踐轉向運用理論與實踐脫節現象嚴重
近年來,無論是西馬還是東馬,學界以及多數自稱為馬克思主義者的人們都在主張學習馬克思的實踐轉向意義,高校學生讀實踐論相關的現象也更為普遍,但“多數都圍繞功利主義和相對主義出發,認為只要從實踐唯物主義出發就會把握得好其實踐轉向的真理,爭論如何給馬克思的實踐貼上在不同領域不同蘊含的標簽就能得到真理的檢驗。”卻忽視了對馬克思實踐轉向的思考其實質只停留在理論的層面,而對馬克思實踐轉向如何而來,為何轉向?該怎樣運用其實踐轉向與當下結合,現實的人們在理解和運用馬克思的實踐轉向方面又該持有何種價值取向卻反思不到。
(二)忽視馬克思實踐轉向變革性本身所特有的與時俱進
無論是在發展和價值范疇的領域,還是在實踐和真理的層面,后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原著內關涉到實踐內容的解讀或鉆研,都在不同程度和不同側重點處對實踐哲學進行思辨和挖掘,但當提起“某某領域要創新的口號”之時,人們往往不會把實踐轉向所具有的變革性與當下語境中的生活聯系起來,從現實生活出發去解決現實生活矛盾,更多去傾向于高喊實踐口號。忽視了“實踐的生成是由現實實際活動的人以解決實踐中的問題為出發點的基礎和原則,在社會的本質上,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三、理解馬克思實踐轉向須堅持的現實路徑
(一)堅持以歷史為解釋原則來學習理解其的實踐論轉向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同時也是實踐的主體。首先,歷史是由社會的發展而產生,“人民群眾是歷史中推動社會發展的主體,而馬克思的實踐論是立足歷史的不斷演變中而總結出來。”馬克思說“首先我們應當確定一切生存需要的發展,都是要在確定人能生存的前提下,這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提,這個前提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基礎,只有人類的衣、食、住、行以及其他一些合理的需求得到解決,才能夠推動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站在歷史的新高度去研究切實的理論,這也是人類的精神的基本需要,更是一種實際社會存在的啟明燈,將現實的歷史作為研究對象去發展。
(二)堅持立足現實人的活動為始點去理解馬克思的實踐論轉向
從哲學角度來看馬克思實踐論轉向,其實質上可立足人的現實實踐活動去理解。它是把人理解為實踐的存在物,人就是實踐活動的操作者且是實物的體現。無論是從馬克思哲學追求“人解放的道路”和途徑,還是從德國哲學中的理性人出發幾個方面均可表明,不應僅僅把人追求解放理解為一個認識和提高思想增強理性的過程,而是要從實踐的現實的人出發,把人的追求解放的道路和途徑看成是一個歷史運動和實現目標的過程,抑或是一個總體意義上人的本質實現的過程。這就須立足現實人的活動為始點去理解馬克思的實踐論轉向,才能明確實踐論轉向的價值所在。
(三)堅持以人的歷史形態作為內在邏輯理解馬克思的實踐論轉向
馬克思的實踐哲學以人和社會的歷史變革發展來逐步展開,“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馬克思的實踐哲學是經歷漫長歷史過程形成的,其主要闡釋了歷史發展的規律,通過歷史實踐革命將社會和自然緊密聯系起來,人發揮主體性改變現存和展望未來,這些縱向的社會發展歷史蘊含著人的生成和發展的歷史邏輯,歷史的進步和發展都是實踐作為基礎的,不斷地在時間和空間的維度進行著量變和質變。因此,要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論就要堅持以人的歷史形態作為內在邏輯去研究。
(四)堅持以人類的解放作為價值訴求去理解馬克思的實踐論轉向
在馬克思的思想國度,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寫道:“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在他的經典著作中,以人類的解放作為價值訴求一直是實踐理論轉向的重中之重。對于理解和運用實踐論,必須要把馬克思與他的原文本作為一個客觀對象進行研究,用辯證的思維和觀點去看待學術界和政治意識形態的區別,用審視的眼光去精選和思考馬克思的實踐論,思考實踐論轉向的真正價值和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