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煥華
【摘 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我國企業面臨的競爭也越加激烈。經濟效益審計的有效開展有利于合理配置企業經濟資源,提升企業經濟效益。因此,企業必須加強經濟效益審計工作,實現企業財務審計向經濟效益審計的轉變,為企業日常的經濟運行活動提供可靠的支持。論文主要探究了企業經濟效益審計的現狀,并針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進策略,旨在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審計水平,促進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Abstract】With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the competition that enterprise faces is more and more fierce in China. The effective conduct of the economic benefit audit is conducive to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economic resourc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conomic benefits of enterprises. Therefore, the enterprise must strengthen the economic benefit audit work,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nterprise financial audit to the economic benefit audit, and provide reliable support for the daily economic operation activities of the enterprise. 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conomic benefits audit of enterpris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improvement strategies for its existing problem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level of economic benefits audit of enterprises and promoting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關鍵詞】企業;經濟效益審計;現狀;完善路徑
【Keywords】 enterprise; economic benefits audit; present situation; perfect path
【中圖分類號】F239.42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19)02-0070-02
1 引言
經濟效益審計是指審計人員從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和經濟活動出發,評價、審查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經濟責任,并針對企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
經濟效益是企業運行的重要目標,目前,我國企業存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經營管理落后以及資金成本被無端消耗等弊病,這導致了國內大量企業難以提高經濟效益。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這一問題將更為突出。經濟效益審計的提出可以使經濟資源得到合理利用,便于企業及時發現經營管理中的不足,同時還能防范經濟風險,為企業謀求更大的經濟效益,因而經濟效益審計受到我國眾多企業的重視。
2 我國經濟效益審計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 法律保障與經濟效益審計需求之間不協調
目前,我國現行的《審計法》雖然對經濟效益審計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但是對審計工作的具體要求規定不夠細致,也沒有形成具體的審計工作評判標準,職能作用不明顯,所規定的經濟效益審計的范圍、權利和義務等比較寬泛,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經濟效益審計的風險。
2.2 企業有關經濟效益審計的機制不規范
企業經濟效益審計是一項獨立的經濟監督活動,為了保證審計質量和效果,企業應根據委托專業審計機構開展經濟效益審計工作。但是就現階段來看,我國眾多企業的激勵機制、約束機制以及問責制度等還不夠完善,導致企業經濟效益審計工作不能順利開展。我國部分企業都沒有貫徹落實問責制度,缺乏相應的監督部門,一旦資金出現問題,將很難找到負責人。
2.3 經濟效益審計與財務審計的觀念混為一談
財務審計指的是反映企業當前經濟利益,以及財務現狀的審計工作,而經濟效益審計則更側重于企業經濟的長遠發展,二者有明顯的差異,僅靠財務指標無法準確評估企業經濟效益,也難以發現企業經營管理中的經濟風險。然而,目前企業大多數的審計人員大多從事會計、財務工作,常將財務指標與經濟效益指標混淆,這影響了評估企業經濟效益的準確性,不利于企業長期規劃的制定。
2.4 指標評價體系不健全
健全的指標評價體系是經濟效益審計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依據,也是評估企業經濟效益的主要手段[1]。但就目前我國企業審計指標體系的構建情況而言,大多指標由企業內部編制,這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觀性和獨立性。此外,現有的指標評價體系與企業經營狀況的關聯性較差,存在重財務輕其他、重綜合輕單項、重歷史總結輕未來預測等現象,因而無法真實反映企業的經濟效益。
2.5 審計人員的專業素質有待提升,影響經濟效益審計的科學性
企業經濟效益審計是一項較為復雜的工作,因此對其從業人員的要求較高。審計人員不但要掌握專業知識,還需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然而,當前我國大部分的審計人員由財會人員擔任,他們雖然能熟練應用審計方法和技術,但對于現代審計流程的理解不夠深入,對于實際操作中需要使用的分析法、審閱法、盤存法以及調查法等掌握不夠,而且缺少一定的實踐操作經驗,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審計工作的質量和效率。此外,一些審計人員缺乏審計意識,不遵守規章制度,僅憑經驗展開工作,導致審計結果缺乏科學性。
3 企業經濟效益審計的完善路徑
3.1 完善企業經濟效益審計機制
企業應當建立健全經濟效益審計制度,優化經濟效益審計的操作流程,規范審計范圍和標準,并將其落實到位,從而保證審計工作人員依章行事[2]。同時建立審計監督、激勵機制和問責制度,并將企業的經濟效益與員工的薪酬相聯系,從而激發全體員工的工作積極性,為企業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
3.2 健全審計指標體系
健全的審計指標體系主要包括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其中,財務指標指的是評價企業資產狀況、盈利水平、償債能力的指標,非財務指標指的是評估企業創新能力、管理水平、風控能力的指標。當然,指標體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需要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這樣的指標才可以準確揭示企業存在的問題,并為企業的優化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因而指標體系必須具備指導性、動態性、可控性、有效性等特點,從而幫助審計工作者更加科學和客觀地評估企業經濟效益。
3.3 正確處理經濟效益審計與財務審計的關系
在上述問題中,筆者提到了經濟效益審計與財務審計的差異,但是這兩者之間也存在一定的聯系。在實際工作中,不能完全割裂二者,要正確處理經濟效益審計與財務審計的關系[3]。其中,財務審計是基礎,經濟效益審計是高層次的要求,審計人員在可以審查企業的經濟活動是否合法的前提下,將工作重心放到評估企業的經濟效益情況上,從而實現經濟效益審計和財務審計的有效結合。
3.4 優化審計方式
經濟效益審計的方法決定了經濟效益審計的最終效果[4]。因此,不同企業要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審計方法。優化經濟效益審計方式,一方面要加強財務審計,保證審計事項和財務數據真實可信。另一方面要認真收集和整理涉及經濟效益的各項資料,并利用因素分析法、層次分析法、平衡分析法、預測分析法等科學審計方法,評估經濟效益審計中出現的經濟問題。
3.5 提高審計人員素質,構建綜合性審計隊伍
審計人員是開展經濟效益審計工作的主體,其專業素質直接影響著經濟效益審計的準確性。因此,企業需要提高審計人員的專業素質,構建綜合性審計隊伍。首先,在招聘環節,企業應適當擴大專業限制范圍,除了專業的審計、財會專業外,還可以招聘物資設備、工程管理等專業的人才。其次,加大員工的培訓力度,在經濟效益審計的相關規范、專業知識和具體審計操作流程等方面對其進行強化,培訓內容應包括基礎的財務審計知識和部分經濟學、管理學、計算機以及資產評估學等相關知識,從而提高審計人員的業務能力與專業素養[5]。最后,制定評比和考核制度,加強員工的危機意識,提高其工作積極性。
4 結語
綜上所述,企業資源配置工作的完善以及經濟效益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企業經濟效益的審計工作,然而目前我國企業的經濟效益審計工作還存在諸多不足,因此,企業必須加強對經濟效益審計的重視,從完善審計機制、健全審計指標體系、正確處理經濟效益審計與財務審計的關系、優化審計方式、提高審計人員素質等方面入手,改進和創新經濟效益審計工作,從而更好地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促進企業的穩健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譯丹.開展企業經濟效益審計的重要性及完善途徑分析[J].財經界,2017(02):120-121.
【2】周藝.企業經濟效益審計現狀及發展策略探究[J].商場現代化,2015(12):115-116.
【3】梁曉娜.企業經濟效益審計的現狀及完善路徑探索[J].財會學習,2016(15):143+145.
【4】胡金平.企業經濟效益審計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5(24):316-317.
【5】王旭.論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審計的現狀及完善措施[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4(30):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