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培旭
2019年廣東一模,作文任務設置為:“想象以中國代表的身份,在一次模擬聯合國大會上發表演講。”評閱作文時,有閱卷老師這樣評價:“好的作文是對人演講,差的作文是對墻瞎說。”因為大部分作文,實在不像是在對人演講,而像是硬著頭皮絮語。即便準確寫好了演講稿格式,徒有其形者多,形神兼具者少。
之所以會如此,可能在于考生讀清了“任務指令”,卻沒進入“真實(模擬)情境”。也間接地反映出,高三作文備考被“任務驅動型作文”帶著跑,對高考命題方向的認知還存在模糊地帶。其實,《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學業水平考試與高中命題建議”中有作出了明確的要求——“考試、測評題目應以具體的情境為載體,以典型任務為主要內容”。“具體情境”和“典型任務”都是命題的重要元素,但從備考實際情況來看,大多重“任務”而輕“語境”。
在這種指導思維訓練下,不少應試作文寫得是有其形卻未入其境,似是而非。基于此,筆者認為,備考指導應該化“審題”為“審境”,訓練學生“審題能力”擴展為“審境能力”,這既是對作文考向的積極應對,也是引導學生讀通文題、厘清思路、精準寫作的突破之道。
在構建“審境”的思維模式之前,還是需要先做一定心理建設。
首先,不應糾纏“任務指令”。
近幾年,作文備考最引人矚目的無疑是“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但是,這個概念的出現和運用讓人容易走向重“任務”輕“語境”的誤區。2015年,教育部考試中心在 “對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點及相關問題的解讀”時,首次出現“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這一概念,并解釋說:“通過增加任務型指令,著力發揮試題引導寫作的功能,增強寫作的針對性,使考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辨析關鍵概念,在多維度的比較中說理論證。”可見,甫一出現,“任務型指令”與“真實的情境”就不可分割。
自此之后,“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成了各種模擬題的常駐“座上賓”。為了對“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進行精細備考,逐漸有了對書信、演講稿、回應稿等任務的針對策略,苦心孤詣、務求窮盡。遺憾的是,2016年全國卷Ⅰ的一幅漫畫,無論如何不能滿足人們對于“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藍圖的想象。但教育部考試中心曖昧地指出,2016年的漫畫材料“看起來和以前的圖畫材料作文沒什么差別,但新出現的那句‘結合漫畫材料的內容和寓意’,實則是個‘輕任務’”。
2016年全國卷Ⅰ的漫畫作文任務模糊并非孤例,不少作文題以一句“對此,你有什么看法?”作為任務指令,這同樣欠缺說服力,實際上,糾結于是否“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意義并不大。對“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大可不必迷信,對“任務指令”不必苛求。
其次,嘗試讀出“具體情境”。
縱觀近幾年的全國卷Ⅰ作文題,語境的構建倒一直未有闕如,并直接影響寫作。
一般而言,語境的創設與“任務指令”相勾連,這種語境描摹鮮明直接。2015年是 “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的肇始之作,任務清晰——就“女兒舉報”給相關方寫信,而提供給考生的語境就富有現實關切精神:作為兒女,有對父母之愛的顧慮,作為新時代公民,有法制意識,在“情與法”兩難中作出自己的選擇和表達。2017年在任務中設置的是跨文化交際語境,“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而2018年則是跨時空語境,希望考生能與2035年的青年談成長的背景。
在任務指令缺席的情況下,具體語境則是蘊藉在材料中。2016年的漫畫圖簡意豐,實際上反映了“教育中的棍棒教育”“唯分數論”“過分關注進退”等現象,看似只說現象未書語境。但不難想見,這個作文的寫作情境,正是考生以自己的真實身份(高考考生),結合自己的經歷(求學經歷),發表對這個熟悉的話題(教育現象)的看法。
過去強調“審題”時要有“問題意識”,是希望通過引導學生通過自問自答保持對扣題的警覺;現在化“審題”為“審境”,自然是強調要有“情境意識”。透過材料感知意境,實際上是把“境”立出來,讓情形變得可感,把情況變得與自己有關,把材料的文字變成胸中的丘壑。應試作文的寫作由“境”開始,因而說“審境”的邏輯起點正在于此。
如果說高考作文改革從命題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話題作文,主要是讓學生在考場上有話可說,那么從話題作文到新材料作文再到任務驅動型作文,則是通過情境限制考生隨意發揮或形成套作。透過材料感知語境的過程,其實際效果涵蓋“審題”的功用:一是讀出了指引,“邁入”具體情境,思考應該寫什么;二是讀出限制,辨析在具體語境中怎樣表達才不至于出錯、鬧笑話。
過往的各類作文題,無論是命題作文、話題作文還是材料作文,指引的是寫什么;而交際語境視域下的命題趨向,不僅指引寫什么,更指引什么情境寫、為誰寫、寫給誰等實際考量。因而,“審境”意味著要比“審題”更富辨析能力和實用精神,當然,因著其對真實語境(現實生活)的貼近,“審境”并不意味著增加難度。
“審境”的過程,應該是全方位為寫作做好準備的過程。交際語境視域下,寫作是作者與讀者之間運用背景知識,基于交際目的,針對具體語境而進行的意義建構和交流活動。就此看來,為寫作做好籌謀,“審境”應該至少分析清楚這樣一些元素:寫作目的(為何寫)、寫作對象(對誰寫)、寫作內容(寫什么)、寫作情境(什么情境下寫)、寫作形式(用什么體式寫)等。
那么,作文目前存在什么問題呢?“審境”如何進行技術建構?最終又有何作為呢?下面我們就結合廣東一模來進行分析。
趙州橋建于隋朝,巍然挺立,氣勢雄渾,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
港珠澳大橋已正式開通,體現了一個國家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斗精神,是一座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
中國人心中有座鵲橋,傳說農歷每年七月初七夜晚,牛郎、織女相會,喜鵲群集銀河,相銜成橋,以渡織女。
“一帶一路”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橋梁,也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交流的和平友誼橋梁。
從歷史到現實,從傳說到夢想,中國橋的內涵在發展變化。以上材料觸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據此寫一篇文章,想象以中國代表的身份,在一次模擬聯合國大會上發表演講。
該題任務指令是要“在一次模擬聯合國大會上發表演講”,情境設置具體明確。從作文評閱情況來看,考場作文仍然有部分沒有在演講的意思(沒有演講稿的格式),但最大的問題,是格式沒錯卻“風味”不對。其一是對寫作對象的考慮不周,這些對“聯合國其他國家代表”說的話,往大了說影響國體、國格。一些考生大放厥詞、輕慢他國,“中國在短短幾十年超過你們這些國家……”“你們應該瞧瞧我們是怎么做的”等語,實在過于傲慢。演講稿意味著有“聽眾”,應該照顧他們的感受。其二是對寫作語體的把握不準。有些同學明明知道在寫演講稿,但是寫著寫著就忘記語境,為了文采而寫得過于繁復,或者是不明所以胡亂表達。例如:
“吾等為聯合國之子民,為更美好的明天而奮斗。中國橋,中國夢。中國將在圓夢路上與各國共同發展,為人類可持續發展而奮斗。
以上,感謝。”
文白夾雜,演講稿語體和辯論語體齊飛,感覺考生是想發揚風格,可惜弄巧成拙了。
“各位瞧瞧,橋聯結兩地,又顯出人的奮斗,創新和奉獻。我們中國能發展到如此地步實屬不易,多虧了橋,多虧了這橋的精神,瞧瞧,這中國精神。
我的發言完畢,謝謝各位。”
這也不像是演講,倒像是吆喝,寫出了點相聲的味道。
這些顧此失彼的情況,大約犯了完成任務了事、不知語境為何的毛病。“審境”需要研讀材料、系統分析,到設身處地、感同身受,說到底是個系統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例如針對廣東一模的作文題,應該在稿紙上或者思維上,進行這樣的模型建構:
寫作目的 (為何寫):加深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或消除外國人對中國的誤解或偏見。
寫作情境(什么情境下寫):為在模擬聯合國大會發言作準備
寫作身份(為誰寫):模擬聯合國大會中國代表
寫作對象(對誰寫):模擬聯合國大會他國代表
寫作內容(寫什么):挖掘中國橋內涵,描繪中國形象。
寫作形式(用什么體式寫):演講稿
“審境”的思維建設,不是表明就能讓學生寫好作文,但可以減少犯錯誤。如果對寫作目的洞悉,對自己身份和寫作對象了然,那么寫作的過程中就更有針對性,不至于說些失身份、得罪對象的話。而辨析寫作形式,就不僅要考慮其形,更要考慮其語體。廣東一模要求寫演講稿,演講稿與一般作文不同——不應該用文言文,減少生僻詞,力避文縐縐,演講稿雖然可以有個人特點,但總體應以親切自然為主,注意交互色彩。能浸潤在具體情境中的學生,才可能寫得自然,寫得妥帖。例如,“你們有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我們有牛郎織女的傳說。你們有北約、歐盟,我們有‘一帶一路’。”這兩句話有平等的意識,也有交流的情態。語言不卑不亢,在比較中有對中外文化政治的準確認知,寥寥幾言,就能體現考生的見地。再如,“在我國建設‘一帶一路’項目期間,有許多國家向中國拋來了橄欖枝,使中國看到了發展的希望,在此也感謝向中國伸出合作之手的國家,我們相信,在我們的合作之下,世界會變得更美好。”這幾句寫得質樸,對他國表示感謝,也表達了共同的期許,明顯能引起情感共鳴,這是很有交互意識的體現了。
“審境”的應有狀態,是應該考慮全面、不被遮蔽,是準確表達、輻射全篇。這樣說來,“審境”如能推廣,問題或許就能夠減少,“審境”意識如能強化,表達或許就能更精準。
回望近幾年高考,作文慢慢從側重要求表達日常生活經驗和自己的思想,轉向讓考生表達對社會、時代重大問題的思考。早幾年,小經驗、小意緒可能仍然能滿足高考作文要求,但近兩年的作文則需要學生對時政有廣闊的了解、更清晰的識見。總的來說,以學生經驗(學生積累)來書寫對大時代、大問題的認知是大勢所趨。
也就是說,高考作文的情境設置往往設計真實的(或擬真的)生活情境,但話題上卻要力求突顯宏大背景,2017年全國卷Ⅰ的“中國關鍵詞”,2018年全國卷Ⅰ的“新世紀大事紀”乃至2019廣東一模的“中國橋”,莫不如此。如此一來,考生在交際語境中既要表達“小我”的個人生活的識見,也要體現對大時代的體悟和觀察,稍有不逮,就會寫得不協。
因而,“審境”在保證對交際環境各元素的考查基礎上,還要建立思維高標——有生活的體驗、有思維的層次。所謂“有生活的體驗”,即作出具體情境下的真實、得體回應。不要因秀文采而“掉書袋”,不要因歌頌政治而 “假大空”。所謂 “有思維的層次”,即體現宏大背景下的小我與家國辨析。既要有小我對具體問題的思考,也要看到時代的巨變,還應看到家國對自己生活的觀照。“小”“大”之辯,考驗的正是學生的思維層次。既有生活的體驗,還有思維的層次,是“審境”理想的境界。前文的“審境”應有狀態強調分析思維,此處“審境”的理想境界則強調綜合思維。
最近我校出了一道很有意思的模擬題,有意考驗學生的“審境”的思維和境界。
學校的《守望者》要出一個“青年專刊”,需要找一幅人物像作封面。如果讓你選,圖一和圖二,你會選哪一幅作為《守望者》的封面呢?
請寫下你的推薦語,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
要求:不少于800字,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要泄露個人信息。

圖1
附:圖1:黃繼光,1952年10月20日在朝鮮上甘嶺地區597.9高地犧牲,年僅21歲。被追記特等功,并授予“特級英雄”稱號。(因為家貧,犧牲前都沒有拍過一張照片)

圖2
慘烈的上甘嶺戰役,在當時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火力密度的最高紀錄。陣地上草木蕩然無存,巖石構成的山頭被打成半米多深的粉末堆。戰友們沖上陣地時發現,黃繼光仍然壓在敵人的射擊孔上,他的手還牢牢地抓著麻袋,并不寬闊的胸膛還緊緊地堵著敵人的槍口……犧牲后的黃繼光全身傷口都沒有流血,地堡前也沒有血——血都在路上流光了!可以想見,在最后時刻,黃繼光是怎樣拖著重傷的身軀,爬到敵人的地堡前,又一躍而起的。圖2:朱正廷,他有著扎實的舞蹈功底,跳起舞來收放自如。他有著八塊腹肌,膚白且氣質佳,就連素顏皮膚也是那么通透白凈,再加上跳舞時的身姿,他也因此被稱作為“人間仙子”。在《偶像練習生》中,朱正廷有著很棒的表現。在《時尚芭莎》一組寫真中,朱正廷青春靈動、率性自由,在鏡頭前展現出不一樣的自己。他戴眼鏡顯得文藝范兒十足,穿著白襯衫顯得很商務,很有英倫范兒,妥妥的衣架子,而這樣氣質出眾的外表則非常引人注目。
(人物資料來自“百度百科”)
該題情境真實,沒有預設導向,學生可以推薦人民英雄黃繼光,也可以推薦青年偶像朱正廷,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在對情境元素進行辨析之余,寫該作文還應該有這樣的思維活力:一是寫出傾向而不偏激:如若推薦黃繼光,寫出對“人民英雄”的尊崇,寫出對歷史的尊重則可,不必上綱上線,不必全盤否定時代的娛樂需求;如若推薦朱正廷,表達對時下當紅偶像的認可,反饋年輕人的心聲,這都可以,但是不應寫成“粉絲”的迷思。二是多維思考寫出層次:自己的喜好是一個層面,時代現象又是一個層面,長遠發展的思慮又是一個層面。另外,應該以點帶面,有所拓展,寫黃繼光可能牽涉到某些網紅對烈士的侮辱以及《英雄烈士保護法》的正式實施;由朱正廷可以拓展到造星的熱潮、“娘炮”現象和泛娛樂現象等。只是盤點推薦理由,缺乏思維層次,這樣的作文恐怕是沒有競爭力的。
“審境”一要讀出情境,這是起點;二要考慮周全,這是分析;三要多維思考,這是綜合。相比之“審題”,“審境”從語義上到實際操作上,都要更注重情境的梳理、思維的多元和寫作的實效。化“審題”為“審境”,能讓學生保持思考的習慣,學會準確地表達,進入思維的快車道。
不難發現,“審境”的推進,實際上有利于“倒逼”學生日常中留心生活多維思考,使學生對各種日常情境不是熟視無睹,對各種實用文體不是書寫無能。而這個過程,何嘗不是三觀的教育,情商的培養以及“立德樹人”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