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新宇
摘要:脫貧攻堅是新時代國家的戰略任務,精準扶貧是完成該任務的指導思想和重要方法。職業院校在助力脫貧工作中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新時期,職業院校應找準自身的定位,爭取成為資源整合的聯絡者、精準扶貧的踐行者、教育扶貧的主力軍、產業扶貧的助力者、特色扶貧的創新者。要努力探索精準扶貧的路徑,統籌協調,集各方之力共謀扶貧之事;要精準定位、精準扶貧;要多措并舉開展教育扶貧,增強脫貧的內生動力;要發展產業扶貧,達到長期致富目標;要依托自身優勢和特色,創新扶貧模式。
關鍵詞:職業院校;精準扶貧;角色定位;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19)05-0020-04
目前,扶貧開發工作已被納入國家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中。為保證脫貧致富戰略任務能夠如期完成,“精準扶貧”成為新時期的指導思想,并貫穿扶貧工作的始終。回顧以往的研究,結合扶貧開發的實踐和經驗表明,教育扶貧作為我國“十三五”期間精準脫貧攻堅戰略的重要舉措,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職業院校因其自身的屬性特點,在教育精準扶貧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職業院校參與精準扶貧的社會動因
(一)依托教育進行扶貧具有長效扶貧作用
通過教育進行扶貧,具有長效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的扶貧方式從體制性變革扶貧轉變為政策性扶貧,扶貧內容從救濟式扶貧轉變為開發式扶貧。在開發式扶貧方式中,最能起到長效扶貧作用并最終擺脫貧困的是教育扶貧與健康扶貧[1]。國外的一些研究機構也認為,教育和培訓能夠幫助貧困人群獲得技能和知識,進而幫助他們擺脫貧困。
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多次強調,要把教育作為扶貧開發的根本大計;確保每個孩子起碼學會一項有用技能,阻斷貧困代代相傳。通過職業教育可以糾正貧困群體關于貧困的錯誤觀念,而且還能提高他們的知識文化水平和職業技術技能,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2]。教育的扶貧開發功能是教育的社會功能之一,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教育在扶貧方面具有不同的功能,相較于其他類型、層次的教育,職業教育在扶貧開發方面的功能更突出、更明顯[3]。
(二)精準扶貧是新時代扶貧工作的指導方向
精準扶貧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扶貧開發方式創新轉變的新思維、新思路;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先決條件,扶貧開發已由過去的“大水漫灌”方式和區域扶貧向精準扶貧轉化,精準扶貧已成為新時代扶貧工作的指導思想[4]。
教育在精準脫貧和扶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托職業教育進行精準扶貧具有很好的實際效果。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是一種“造血式”的扶貧,通過職業教育讓貧困人員掌握一項職業技能,幫助其實現順利就業,達到脫貧致富的效果。另外,職業教育使貧困人員在文化和精神方面得到一定提升,能夠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5]。在精準扶貧的大背景下,職業院校也應積極參與其中,并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職業院校具有服務社會助力脫貧的責任擔當
高等院校具有教學育人、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三大基本職能,在當今時代,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職能與以往相比被提到了更高的位置。高等職業院校屬于高等院校的一部分,同時,與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等職業院校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聯系更加密切。精準扶貧、助力脫貧攻堅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作為服務社會發展的重要公共組織,高等職業院校理應利用自身的優勢資源,承擔助力精準扶貧的責任和義務[6]。
二、職業院校精準扶貧的角色定位
職業院校具有服務社會發展的職責,助力貧困地區脫貧義不容辭。職業院校的職業性與社會發展結合得更加密切,開展扶貧工作成效更加明顯。在助力精準脫貧方面,職業院校也應找準自身的定位,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資源整合的聯絡者
我們應認識到,扶貧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需要更多的部門聯動,多措并舉方能徹底解決貧困。職業院校應充分發揮自身的社會資源優勢,做資源整合的聯絡者,聯合其他部門,包括企業、研究機構等,因地制宜地開展產業扶貧。另外,職業院校有著豐富的校友資源和校企合作的資源,職業院校應充分利用各界校友的資源優勢,根據扶貧地的地理區位、特色產業等方面情況,建立校友資源與扶貧地的聯系,進行產業對接,實現雙贏,共同助推扶貧發展。
(二)精準扶貧的踐行者
精準扶貧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扶貧開發方式創新轉變的新思維、新思路,新時期所有的扶貧工作都應在這一政策環境下開展,職業院校更應成為精準扶貧的踐行者。首先應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對象要精準、項目安排要精準、資金使用要精準、措施到位要精準、因村派人要精準、脫貧成效要精準”的六精準思想內涵和操作方法,貫徹落實國家的扶貧開發政策。其次梳理本單位和扶貧對象的具體情況,因地施策、因人施策,將扶貧工作做實,將精準扶貧工作落實到位,將精準扶貧作為職業院校扶貧工作的基本準則。
(三)教育扶貧的主力軍
教育扶貧具有基礎性和長效性的作用,而且還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效方式,教育的反貧困作用已得到國內外的認可。智力資源是高等院校最豐富、最有優勢的資源,所以通過教育扶貧也成為院校扶貧的主要方式。職業教育與職業技能、社會就業等關系最為密切,在改善民生、促進就業方面的作用最為顯著。與其他各類教育相比,職業教育的反貧困作用更為突出,所以職業院校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在教育扶貧中承擔起主力軍的作用。
(四)產業扶貧的助力者
產業扶貧能夠使扶貧工作盡快產生經濟效益,并且具有長效性,在助力脫貧的同時,能夠產生良性的機制,有效防止返貧。在產業扶貧的工作中,職業院校應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進行技術指導或技術轉化,根據自身的知識、技術優勢,結合貧困地區的比較資源優勢,幫助貧困地區探索致富道路,發展相關產業,拓展銷售渠道。依托職業院校的社會資源優勢,幫助貧困地區建設相關產業項目,重點發展資源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勞動力資源密集型的產業。在產業扶貧中,企業是主導,貧困地區、民眾和政府是重點,職業院校是輔助,是助力者。
(五)特色扶貧的創新者
扶貧工作不能一刀切,而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特色化、多樣化開展相關工作。各地區的發展情況不同,職業院校在扶貧工作中應根據自身的條件優勢,創新扶貧模式,嘗試進行特色扶貧,將自身的優勢資源充分發揮,走出一條適合自身的扶貧道路。另外,廣泛借鑒各地區的成功經驗,總結歸納、融會貫通、守正創新,形成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成為特色扶貧的創新者。
三、職業院校精準扶貧的路徑探討
精準扶貧、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十三五”時期國家的重要戰略目標之一,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社會各界的共同責任。職業院校因其自身的特殊屬性,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較為密切,在助力扶貧方面有一定的優勢。職業院校應努力探索精準扶貧路徑,助力脫貧攻堅任務早日實現。
(一)統籌協調,集各方之力共謀扶貧之事
扶貧涉及到地域之內的各個方面,應從一省一市的地域全局進行統籌謀劃,職業院校只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首先應從政府的角度進行統籌,謀劃全局,做好組織領導工作,社會各界力量協調配合,出資出力,合力扶貧。政府的扶貧政策、組織領導、責任劃分、績效考核等,對于整個扶貧事業的發展具有導向作用。社會各界,特別是工商界、農業部門等與貧困地區聯系較為緊密的部門,需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在技術方面、產業方面予以扶持,在經濟方面提高貧困地區人民的收入,以達到快速脫貧的目的。教育部門,包括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學校等,應發揮教育資源優勢,在提高貧困地區人民的知識素養、受教育水平、技術技能方面發揮作用,起到扶智、扶志的效果,有效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實現長效脫貧。
(二)精準定位、精準扶貧
從職業教育扶貧的角度來說,首先應精準定位扶貧對象。對貧困地區教育適齡人員,應從省級的角度建檔立卡,建立精準扶貧信息系統,并動態監測其受教育情況,對此類學生應重點資助。其次,扶貧舉措要精準。在貫徹落實國家大政策的前提下,要針對各院校、各貧困地區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創新教育扶貧舉措。再次,繼續落實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對口扶貧政策、一對一的包保扶貧政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充分發揮第一書記作用,各院校積極選派優秀駐村第一書記,在組織、文化、經濟等方面,切實幫助村“兩委”建設,提高村干部整體素質和致富能力。最后,加強對扶貧成果的績效考核,并對考核結果予以公布,以達到激勵作用。
(三)多措并舉開展教育扶貧,增強脫貧的內生動力
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通過“造血式”的智力扶貧,能夠使貧困人員獲得知識和技能,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進而順利就業,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家”。另外,教育扶貧還使得貧困民眾在精神方面得到提升,幫助他們樹立積極的思想觀和價值觀,從精神層面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達到全方面扶貧的效果[7]。
1.積極落實獎助學金等政策,激勵學生完成學業
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等政策是幫助貧困家庭學子順利完成學業的有力保障。職業院校應積極落實相關政策,幫助家庭貧困學生減少在校期間的經濟壓力,順利完成學業。
2.提供勤工儉學崗位,幫助貧困學生改善生活和學習條件
落實好《共青團中央、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做好大學生勤工助學工作的意見》《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助學管理辦法》等政策。根據院校自身情況,設立“助教、助研、助管”等勤工助學的崗位,設立宿舍協管員、圖書協管員、食堂協管員、衛生協管員等,幫助學生在學期間能夠獲得勤工儉學報酬,從而專心學業。另外,在保障學生權益的基礎上,積極拓展校外勤工助學資源,保證勤工助學工作的規范運作和長遠發展。
3.招生就業定向傾斜,提高貧困地區學生就學、就業率
職業院校應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定向招生政策,提高貧困地區孩子的入學率。在招生和辦學方面也應積極進行扶貧探索,通過招生政策傾斜、定向培養、扶貧勵志班等形式進行定向扶持,招生也應向貧困地區傾斜,增加貧困地區的錄取比例和名額,幫助更多的貧困地區學生接受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提高其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
貧困大學生只有順利就業,自食其力,才是擺脫貧困的真正開始。一個貧困學生就業可以帶動一個貧困家庭脫貧,所以,職業院校更應重視貧困學生的就業問題。在企業入校招聘階段,優先推薦品學兼優的貧困大學生,優先向貧困學生推送就業信息,優先落實貧困學生的就業補助金發放,減少其就業過程中的經濟壓力。
4.校企合作共商教育扶貧
目前,在校企合作方面,訂單班培養和扶貧勵志班培養更符合教育扶貧的要求。建立聯合培養的扶貧勵志班,以教育培訓促進就業,以就業帶動脫貧。各學校根據自身的特色,與相關企業進行校企合作,特別是與校友企業進行合作。設立精準扶貧勵志班、訂單班等,通過對貧困地區適齡人員進行學業培訓、技能培訓等,一方面提高貧困學子的文化知識水平,另一方面使得他們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考核合格之后直接進入合作企業工作,既解決了學習問題,也解決了就業問題。此類做法在很多地區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四)發展產業扶貧,達到長期致富目標
根據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通過產業發展達到脫貧目標,是扶貧工作的重要路徑。產業扶貧能夠產生長效機制,并有效防止返貧。在產業扶貧過程中,可以結合貧困地區的地理位置、資源優勢等,因地制宜、科學規劃,面向市場需求發展特色產業,讓扶貧對象從產業發展中獲益脫貧[8]。扶貧工作應繼續推進產業扶貧的工作力度,發展多種產業扶貧,以產業扶貧保障貧困地區人員的經濟收入,在脫貧基礎上,防止返貧情況出現。充分利用“互聯網+”,支持貧困村建立農產品網絡銷售平臺,加強對貧困村電商人才培訓。通過將電子商務與當地的特色產業相結合,實現脫貧致富。吉林省汪清縣、蛟河市黃松甸鎮等地的黑木耳網絡銷售平臺就是很成功的案例。
(五)依托自身優勢和特色,創新扶貧模式
各職業院校均有其自身特色,部分院校還有行業辦學背景,與相關行業聯系緊密,所以,各職業院校應根據自身特色,創新扶貧模式,凝心聚力,多措并舉,進行多樣化扶貧。金融經濟類背景的職業院校可幫助貧困地區農民了解金融知識、增強金融獲得能力,提高金融征信水平等,聯合金融行業,有效地開展金融扶貧工作。農業類院校可根據自身的技術優勢,幫助養殖大戶實現產供銷鏈條化,實現技術扶貧、科技支農。醫藥類院校可利用自身資源進行醫療下鄉和醫療扶貧,開展相關義診工作,在提高貧困地區人員的健康水平、解決貧困地區“看病難”問題方面取得成效。
扶貧脫貧不是一時一地的事情,而是關乎全局,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扶貧模式不應固定單一,應因時因地而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職業院校在扶貧工作中應積極探索符合自身條件的路徑,積極投身到扶貧攻堅的大潮中去。另外,也需要地方政府統籌規劃,各個部門協調配合,形成合力,共同開展扶貧工作。
參考文獻:
[1]易柳.改革開放40年中國扶貧政策的演化與前瞻——立足國家層面政策文本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4):183-191.
[2]劉燕鳴.精準扶貧視閾下職業教育助力贛南老區脫貧的思考[J].職教論壇,2018(5):148-150.
[3]征玉韋,王德軍.職業教育扶貧開發功能之比較研究[J].當代職業教育,2014(1):7-9.
[4]李毅.精準扶貧研究綜述[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68-77.
[5]王大江,孫雯雯,閆志利.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理論基礎、實踐效能與推進措施[J].職業技術教育,2016(34):47-51.
[6]賈海剛.共享發展理念下高職院校科技精準扶貧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8(2):21-25.
[7]李鋒,孫霄,唐坤,等.職業教育現狀及發揮精準扶貧攻堅的作用[J].時代金融,2017(30):298-299.
[8]莊天慧,楊帆,曾維忠.精準扶貧內涵及其與精準脫貧的辯證關系探析[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2016(3):6-12.
(責任編輯:楊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