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評論員
當前經濟形勢怎么看?下一階段怎么干?
5月10日至13日,經濟日報連續4天刊發“領會當前經濟工作關鍵詞”系列評論員文章,就如何看待當前經濟形勢進行權威解讀。4篇文章分別是《行穩致遠 進而有為》《突出主線 貴在細實》《守住底線 防控風險》《把握好度 量擴質升》。
行穩致遠 進而有為
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新時代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
前不久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深入分析研究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突出強調“要緊緊圍繞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穩中求進、突出主線、守住底線、把握好度”,明確要求通過改革開放和結構調整的新進展鞏固經濟社會穩定大局。這是我們黨基于今年一季度經濟形勢作出的重大判斷和重要部署,對今后一個時期更好地以穩中求進應對穩中有變、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十分關鍵。
穩中求進蘊含著深邃的辯證思維,需要我們深刻領會并運用到經濟工作之中。“穩”與“進”是緊密聯系的,堅持穩中求進,必須把“穩”與“進”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穩和進有機統一、相互促進”。一靜一動,靜要有定力有耐力,動要有秩序有韌勁,關鍵是把握好這兩者之間的耦合度。只穩不進難發展,只進不穩行難遠。
越是爬坡過坎,越要堅持穩中求進。當前,外部經濟環境總體趨緊,國內經濟存在下行壓力,我們面對的問題既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結構性、體制性的。越是挑戰嚴峻、困難重重,越要以堅持穩中求進來從容應對,越要把握新情況下的新要求,聚焦主要問題,把“穩”和“進”辯證統一到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切實做到見事早、反應快、工作細、出手準。
穩中求進之“穩”,不是停滯不前、重復老路,而是以穩應變、務實前行。當下堅持穩中求進,要把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穩”的重要依托。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中國經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有高質量的制造業作為支撐。近年來,我國制造業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存在的量大而質不優、質優而牌不響等問題也必須重視,這就要求瞄準痛點難點,對癥下藥。比如,從強化資金投入、強化企業主體作用、強化成果應用轉化入手,推進制造業技術先進化;堅持培育發展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強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三管齊下”,加快制造業結構高端化;持續完善金融支持機制、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促進制造業發展環境優質化。
穩中求進之“進”,不是速度優先、一味求快,而是質量優先、以進促穩。當下堅持穩中求進,要把改革開放和結構調整作為“進”的關鍵招數。具體來說,就是要在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的基礎上,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堅戰”,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不斷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就是要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繼續研究推出一批管用見效的重大改革舉措,把擴大開放的重大舉措落到實處。這樣的“進”,既能鞏固穩中向好的良好態勢,又能應對穩中有變的復雜形勢;把“進”字文章做實,我們就能在不斷解決矛盾問題中開創新局面。
不經風雨,哪能見彩虹。有風有雨是常態。面對風雨,讓“穩”的基礎更扎實、讓“進”的鼓點更有力,就能奏響雄渾激蕩的發展樂章。讓我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夯實“穩”的定力、“進”的信心,拿出“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干勁、奮力開拓的闖勁、百折不撓的韌勁,狠抓落實、務求實效,共同書寫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以優異成績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
突出主線 貴在細實
今年一季度,我國經濟開局總體良好,宏觀經濟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市場預期也明顯改善。這是我們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的積極成果。進一步做好經濟工作,仍然要聚焦主要矛盾。前不久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細化‘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落實舉措,注重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辦法穩需求,堅持結構性去杠桿”,對進一步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要充分領會“突出主線”這個關鍵詞,深化細化八字方針落實舉措,下功夫、出真招、求實效,讓這條主線“亮”起來。
做好全年經濟工作,既要著眼長期大勢,又需研判當前形勢。我國經濟長期向好趨勢沒有也不會改變,當前主要是外部經濟環境總體趨緊,國內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多年來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尚未完全化解,發展中也不時出現一些局部的、短期的波動。但總體來看,這都是我國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的“陣痛”,是供給體系不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經濟難以實現良性循環的“表征”。其中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結構性、體制性的,在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重中之重還是要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求側管理也要服務于這條主線。不能因為經濟形勢紛繁復雜,“亂花漸欲迷人眼”,就行動上“眉毛胡子一把抓”,模糊了主要矛盾,動搖錨定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定力。對此,各地各部門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
突出主線,不僅要有正確的認識,更要有務實的舉措。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了管總的要求。當務之急,就是緊緊圍繞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提升產業鏈水平、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深化細化具體措施,使這個管總的要求與各地各部門的發展實際相適應、與改革實踐相結合,哪里存在梗阻就打通哪里,哪個方面弱就朝哪個方面發力。不論是引導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還是做強做大新興產業,不論是支持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還是擴大外資市場準入,重點都要放在以具體措施解決實際問題上,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同時做好不同層面相關政策、不同部門協同聯動等方面的銜接、對接工作,下大力氣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深里走、向實里走。
還需注意的是,我們說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是改革的方向,而且是改革的辦法。各地著力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都要牢牢抓住這條主線不動搖,注重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辦法來開展工作,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解決問題,保持定力,增強耐力,攻堅克難,以供給體系質量的有效提升,實現更高水平上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平衡,推動高質量發展。
守住底線 防控風險
科學研判當前經濟形勢,不僅要堅定信心,還要有底線思維。前不久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守住底線”“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防范化解風險”,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在當前外部環境深刻變化和我國改革發展穩定面臨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的大背景下,讀懂、重視、做到“守住底線”這個關鍵詞,就是為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上了一道牢固的保險。
底線,一般指最低的限度,是事物質變的分界線、警戒線,不可逾越,必須堅守。底線守得住,就意味著安全與穩定有了最起碼的保障;而一旦底線被突破,危害與風險也就會如影相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核心利益、全局利益和根本原則上堅定不移,堅決守好底線。
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總體是好的,但所面臨的國際環境和國內條件都在發生深刻而復雜的變化。一方面,世界大變局加速深刻演變,全球動蕩源和風險點增多,我國外部環境復雜嚴峻;另一方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挑戰,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一季度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好于預期,開局良好,同時經濟運行仍然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我們必須做好打硬仗的充分準備,高度警惕難以預料的“黑天鵝”事件,注意防范容易被忽視的“灰犀牛”事件。
守住底線,防控風險,要摸清“底”在哪里。只有常觀大勢、常思大局,方能科學預見形勢發展走勢和隱藏其中的風險挑戰。比如,目前金融等領域風險隱患依然不少、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任務仍然繁重等。對此我們一定要胸中有數,增強風險防范意識,未雨綢繆,密切監測,準確預判,有效防范,做到防微杜漸。同時,還要平衡好穩增長與防風險的關系,既下大氣力化解長期積累的諸多風險隱患,也要避免產生新的風險隱患。
守住底線,防控風險,要提高底線思維能力。無論戰勝哪種風險和困難,都需要科學理論思維的有力支撐。底線思維能力,就是客觀地設定最低目標,立足最低點,爭取最大期望值的能力。善于運用底線思維,凡事從壞處做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才能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提高底線思維能力,就要增強憂患意識和前瞻意識,寧可把形勢想得更復雜一點,把挑戰看得更嚴峻一些,把工作預案準備得更充分、更周詳,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做到處變不驚。
守住底線,防控風險,要把工作做實做細做好。當前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防范化解風險,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堅持結構性去杠桿,防范金融市場異常波動,穩妥處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堅持現行標準,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加大攻堅力度,提高脫貧質量;聚焦重點任務,統籌兼顧、標本兼治,使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各級領導干部要完善風險防控機制,建立健全風險研判機制、決策風險評估機制、風險防控協同機制、風險防控責任機制,主動加強協調配合,堅持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
小心駛得萬年船。在守住底線、防控風險的前提下攻堅克難,“中國號”巨輪就能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把握好度 量擴質升
“把握好度”,是新形勢下做好經濟工作的一個重要關鍵詞。前不久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對此作出重要部署,強調“宏觀政策要立足于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加注重質的提升,更加注重激發市場活力,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
今年以來,面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的形勢,中央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適時適度實施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財政政策的“積極”與貨幣政策的“穩健”均在調控實踐中得以貫徹與執行。從效果來看,主要宏觀經濟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市場信心明顯提升,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實施,改革開放繼續有力推進,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好于預期,開局良好。實踐證明,宏觀調控的及時應對和精準有度,是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是迎接挑戰、應對壓力的重要保證。
應該看到,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仍然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外部經濟環境總體趨緊,國內經濟存在下行壓力。國內外經濟大勢中蘊含的“變”與“不變”,短期與長期、外部與內部、周期性與結構性問題的相互交織,都對宏觀調控的時機、重點、力度、節奏提出了更高要求。越是情況復雜、環境嚴峻,越要保持定力、增強耐力,越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統籌好總量與結構、當前與長遠、國內與國外的關系,在宏觀調控的方向掌控、時機拿捏和節奏協調上“把握好度”,特別是處理好速度與精度、力度與幅度、程度與梯度、密度與難度、高度與深度的辯證關系。
把握好度,要在方向上不出偏差。面對新老矛盾交織、周期性和結構性問題疊加,我們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主次不分。既要注重量的擴大,更要重視質的提升;既要看到基于經濟下行壓力而強化逆周期調節、加強需求刺激的必要性,更要持續聚焦供給體系不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的主要特征。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必須針對短期沖擊出臺一系列旨在穩定社會總需求的舉措,但這種政策調整應該是有節制的,不是搞“大水漫灌”強刺激。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結構性的而非總量性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在供給側而非需求側。因此,宏觀調控要立足高質量發展、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推進。這一宏觀政策取向必須堅定不移、一以貫之。
把握好度,要在時機上恰到好處。面對新情況新變化,要盯緊經濟運行變化,細心觀察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及時調適理念、調適政策、調適方法,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強定向、相機調控,主動預調、微調,做到及時有效、恰到好處。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著眼激發市場活力,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堅持普惠性減稅與結構性減稅并舉,重點降低制造業和小微企業稅收負擔;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既要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又要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多措并舉緩解民營和小微企業資金緊張狀況。
把握好度,要在節奏上協調適宜。各項宏觀政策互為倚重、交織影響。實施宏觀調控,要高度重視政策協同,促進相關政策密切配合、協同推進,使多重目標、多種政策、多項改革之間平衡協調聯動。既要持續發揮好各項政策措施的促穩效應,為鞏固穩中向好的良好態勢“加火添力”;又要不斷釋放政策協同的改革效應,在保持經濟總量平衡、熨平經濟周期波動的同時,引導經濟結構調整和生產力布局優化,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